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脏不舒服的表现有哪些

    心脏不舒服可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胸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等,不同年龄人群原因不同;心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不同年龄人群情况有差异;呼吸困难有劳力性和夜间阵发性等,不同年龄人群原因各异;乏力因心输出量减少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原因有别;晕厥由大脑供血不足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原因不同,且女性在特殊时期或有心脏病史时相关表现需关注。 一、胸痛 表现及相关情况:胸痛是心脏不舒服较常见的表现之一,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性质可为压榨性、闷痛、紧缩感等。例如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常出现这种典型的胸痛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胸痛原因可能不同,年轻人胸痛可能与心肌病、心肌炎等有关,老年人则更常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胸痛与心脏相关的情况也需关注,可能因冠心病等导致胸痛发作。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出现胸痛更要警惕心脏问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从而引发胸痛。 二、心悸 表现及相关情况: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心悸常见于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病理性心悸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心肌病、瓣膜病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心悸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出现心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老年人心悸则需考虑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情况更多。女性在妊娠期,由于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心悸症状。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出现心悸,往往提示病情可能有变化,需要及时关注。 三、呼吸困难 表现及相关情况: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心脏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可分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这是因为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心功能不全导致肺淤血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不同年龄人群呼吸困难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呼吸困难,老年人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女性在围绝经期,心脏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情况。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同时合并心脏问题的人群,呼吸困难表现可能更复杂,需要综合判断心脏和肺部的情况。 四、乏力 表现及相关情况:心脏不舒服时可能出现乏力症状,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致。不同年龄人群乏力原因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心肌病、心肌炎等导致乏力,老年人则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出现乏力与心脏相关的情况。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出现乏力等心脏不适表现。 五、晕厥 表现及相关情况: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由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晕厥常见于严重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等)、肥厚型心肌病等。不同年龄人群晕厥原因不同,儿童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有关,老年人则多见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女性在某些心脏疾病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晕厥表现,如心肌病等。有心脏瓣膜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晕厥要警惕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2025-09-30 13:17:09
  • 肥厚型心肌病与心肌肥厚是一回事吗

    肥厚型心肌病是病理性心肌肥厚的特殊类型,与一般心肌肥厚有别,关联是肥厚型心肌病必有心肌肥厚表现,区别在病因、心肌肥厚特点、临床后果不同,儿童、成年、老年人群出现相关情况需分别关注,儿童要警惕肥厚型心肌病及不同病因心肌肥厚的处理,成年要注意生活方式与病情监测,老年要考虑心功能储备及药物影响等。 一、肥厚型心肌病与心肌肥厚的概念差异 心肌肥厚:是一种心脏结构上的改变,可分为生理性心肌肥厚和病理性心肌肥厚。生理性心肌肥厚常见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如运动员,是机体对长期运动负荷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一般心脏功能多保持正常,心肌细胞的排列通常尚规整。病理性心肌肥厚则可见于多种病理情况,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会发生代偿性肥大,此时心肌肥厚可能会逐渐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但不一定就是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进行性肥厚、心室腔进行性缩小为特征的心肌病,属于病理性心肌肥厚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心肌肥厚多呈不对称性,常见室间隔肥厚,且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这会严重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二、两者的关联与区别体现 关联方面:肥厚型心肌病必然存在心肌肥厚的表现,心肌肥厚是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 区别方面 病因:心肌肥厚的病因多样,除了疾病相关的病理性因素外还有生理性情况;而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心肌异常肥厚为主。 心肌肥厚特点:心肌肥厚中生理性的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排列规整,病理性心肌肥厚但非肥厚型心肌病时心肌肥厚可能相对较均匀,而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多为不对称性且心肌细胞排列紊乱。 临床后果:单纯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如果病因得到控制,有可能心肌肥厚情况改善,心脏功能维持较好;但肥厚型心肌病病情往往会进行性发展,导致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等不良预后。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考虑 儿童人群:儿童时期如果出现心肌肥厚,需要警惕是否为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如果是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心肌肥厚,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因为儿童期发病的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对其生长发育、心功能影响更大,要尽早发现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儿童心肌肥厚,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肌代偿性肥厚等,也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肌肥厚在儿童中的处理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成年人群:对于成年人群,无论是心肌肥厚还是肥厚型心肌病,都需要关注生活方式对其的影响。有心肌肥厚的成年人群,如果是病理性但非肥厚型心肌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避免心肌肥厚进一步加重。而肥厚型心肌病的成年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行为,因为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事件,同时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中出现心肌肥厚时,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都要考虑到老年人心功能储备下降等特点。肥厚型心肌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同样需要关注心脏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脏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药物使用时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2025-09-30 13:15:41
  • 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方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可通过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辅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等有不同实施方式)和放松训练(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适应要求);生活方式调整涵盖作息规律(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特点)、适度运动(依不同年龄选合适强度方式)、避免不良刺激(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点);药物辅助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时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训练可让患者取舒适体位,缓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依次紧张和放松全身肌肉群,从手部开始,逐渐到手臂、肩部、背部等,通过放松肌肉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进而减轻焦虑情绪,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有缓解作用。不同年龄患者的放松训练适应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对游戏化的放松方式更易接受;老年患者在进行放松训练时要注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女性患者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更贴合其心理状态的放松方式;有运动系统病史的患者要避免因放松训练导致旧伤复发等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新生儿需16-20小时,婴儿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养成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改善神经功能,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恢复有益。不同年龄人群的作息调整需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和日常活动规律来进行,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作息的稳定性;有睡眠障碍病史的患者要在作息调整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改善睡眠的综合措施。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轻焦虑情绪。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不同年龄患者的运动强度和方式需谨慎选择,儿童患者运动要以趣味性和安全性为主,避免过度运动;老年患者运动要选择低强度、舒缓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等;女性患者运动可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偏好来选择;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避免因运动诱发心脏不适。 避免不良刺激:减少咖啡、浓茶的摄入,因为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焦虑等症状。同时,要避免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学会应对压力,如通过与他人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不同年龄人群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患者要避免接触可能引起心理压力的不良因素;老年患者要注意周边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女性在面对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时更要注重避免不良刺激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有精神心理病史的患者要格外警惕不良刺激引发病情复发或加重。 药物辅助治疗 抗焦虑抑郁药物:当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药物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女性患者使用药物要考虑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影响;有药物过敏史或特定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2025-09-30 13:14:22
  • 低血压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体质、体位有关,病理性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有关,其危害包括对器官灌注的影响(脑部、心脏、肾脏灌注不足)以及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危害(老年人、儿童、孕妇受影响),需重视低血压相关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 一、低血压的引起原因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因素:多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老年人。年轻女性可能因自身体质原因,血压基础值相对偏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例如,部分体质瘦弱的人群,其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 2.体位因素: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血液重力作用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脏泵血无法及时适应,从而引起血压短暂下降。比如,一些人早上起床突然站起时会感觉头晕,可能就是直立性低血压所致。 (二)病理性低血压 1.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可引起低血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受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血压降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影响心脏正常的节律和射血,也会导致血压降低。 2.内分泌代谢疾病: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会使体内醛固酮等激素分泌减少,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出现低血压表现。 3.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等,会消耗人体大量能量,导致机体虚弱,营养状况差,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同时可能存在低血压情况。 4.营养不良:长期饮食中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影响血液中蛋白质含量等,导致血压降低。比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如果营养摄入不均衡,就容易出现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危害 (一)对器官灌注的影响 1.脑部灌注不足:当低血压发生时,脑部血液供应减少,会导致头晕、黑矇、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慢性脑部灌注不足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使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例如,老年人如果经常出现低血压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增加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2.心脏灌注不足: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也会受到影响,长期心肌灌注不足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等心脏疾病。对于本身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低血压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3.肾脏灌注不足:肾脏灌注减少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尿量减少,长期可引起肾功能损害。例如,一些慢性低血压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危害 1.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低血压可能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的衰退。比如,脑部灌注不足可能导致老年人摔倒风险增加,进而引发骨折等外伤;心脏灌注不足可能使原本就脆弱的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血压可能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例如,脑部灌注不足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而且儿童低血压可能与某些先天性疾病等有关,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潜在的疾病因素。 3.孕妇:孕妇出现低血压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生长发育。因为胎盘的血液供应也依赖于母体的血压情况,低血压可能导致胎儿供氧、供营养不足,影响胎儿的健康。 总之,低血压的引起原因多样,其危害根据不同人群和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一旦发现低血压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09-30 13:13:20
  • 心梗三条血管堵死手术后发生室颤怎么办

    心梗三条血管堵死手术后发生室颤需立即心肺复苏与电除颤,后续要监测生命体征、药物辅助治疗并评估血运重建,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老年要轻柔操作、谨慎用药,儿童按标准操作且安抚,女性要注意解剖结构、药物影响及心理支持。 电除颤:一旦具备除颤条件,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电除颤,通过电击使心肌细胞重新同步化。一般首次除颤能量选择200焦耳,如果是室颤复发,可选择200-300焦耳再次除颤。对于儿童,首次除颤能量一般为2焦耳/千克体重,最大不超过100焦耳,后续复发可增加能量至4焦耳/千克体重。 后续的监测与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等。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因为可能会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且三条血管堵死手术后的患者,心肌的损伤可能较为严重,心脏的电活动不稳定,所以需要持续心电监护来及时发现异常。 药物治疗辅助:可能会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胺碘酮可以用于室颤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肺功能等,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还需要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相应的管理,以稳定患者的整体状况。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要维持血压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心脏造成进一步的负担;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影响心脏的功能。 进一步的血运重建评估:在患者情况稳定后,需要再次评估血管情况,因为三条血管堵死手术后再次出现室颤可能与血管再堵塞等情况有关。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血管的通畅情况。如果发现有血管再狭窄等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从根本上改善心脏的功能,降低再次发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在处理室颤时要更加轻柔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肋骨骨折等额外损伤。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例如,使用胺碘酮时,要更频繁地监测甲状腺功能,因为老年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相对更易发生,而甲状腺功能异常又可能影响心脏的节律。 儿童患者:儿童发生心梗三条血管堵死手术后出现室颤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在心肺复苏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等组织相对脆弱,胸外按压的深度和力量要适当控制,避免造成胸部损伤。在进行电除颤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准确选择除颤能量,并且要做好儿童的安抚工作,因为儿童对医疗操作的耐受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与成人不同,良好的心理安抚有助于操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儿童的康复。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可能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考虑。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操作时,要注意女性的胸部解剖结构与男性不同,胸外按压的部位和深度要准确把握。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药物可能对女性的内分泌等有影响,例如胺碘酮可能会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等,所以在使用药物时要与女性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生理周期等情况,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术后心理压力较大,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等情绪,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对心脏的恢复产生影响。

    2025-09-30 13:12: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