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如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需做到合理饮食,控制盐分摄入、保证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选择适合方式、注意强度频率;定期产检,按时进行项目、及时反馈状况;控制体重,合理控制增长、通过饮食运动管理;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家人给予支持。 一、合理饮食 1.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过高的盐分摄入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从而使血压升高。例如,过多食用咸菜、酱制品等含盐量高的食物都应避免。 2.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获取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菠菜、苹果等,它们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二、适度运动 1.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孕妇可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适度运动。散步是比较安全且有效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几率。孕妇瑜伽则能通过特定的体位练习,帮助孕妇放松身心,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对血压的调控也有一定帮助,但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2.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运动时以自身不感到疲劳为宜,频率可保持每周3-5次。过度运动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缺氧等情况,所以要把握好运动的度。 三、定期产检 1.按时进行产检项目:孕妇应按时进行血压测量、尿常规等检查。通过定期测量血压能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变化,尿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尿蛋白,这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一般从妊娠早期开始就要进行产检,后续根据医生建议按时复诊。 2.及时反馈身体状况:如果在产检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如血压轻度升高、尿蛋白阳性等,要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四、控制体重 1.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一般整个孕期体重增长10-12.5千克比较合适。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妊娠期间每周体重增加不宜超过0.5千克;孕前体重超重的孕妇,每周体重增加应控制在0.3千克左右。体重增长过快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因为过多的体重会加重身体各器官的负担。 2.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体重: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同时结合适度运动来管理体重,使体重增长符合正常范围。 五、保持良好心态 1.减轻心理压力:孕妇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如听舒缓的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可能性。例如,可每天安排一定时间听一些轻柔的胎教音乐,既有助于放松心情,也对胎儿的发育有益。 2.家人给予支持:家人要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孕妇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这对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025-10-15 15:33:39
  • 115/65的血压正常吗

    115/65mmHg的血压正常,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影响,生活方式对血压有影响且有相关建议,还有特殊人群需注意,成年人此血压处于良好区间,老年人较理想,患基础病者也有益,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血压关注要点。 不同人群的血压特点及影响 成年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115/65mmHg的血压处于正常血压范围的良好区间。一般来说,成年男性和女性在没有特殊疾病影响的情况下,这样的血压水平能够保证身体各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通常会下降,正常血压范围略有不同,但一般收缩压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不低于60mmHg即可。115/65mmHg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比较理想的血压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果老年人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则属于高血压范畴,而如果舒张压低于60mmHg且伴有头晕等不适症状,则可能属于低血压情况,需要关注。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相对更严格,一般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115/65mmHg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在较好的范围。而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这样的血压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脏的前后负荷,对心脏功能的维持有积极意义。 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克。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等,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对于115/65mmHg血压正常的人群,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血压的稳定,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血压出现波动。 运动方面:适度运动对血压有积极影响。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对于维持正常血压水平有帮助。对于血压正常的人来说,坚持适量运动能够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进一步巩固正常血压。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弹性和功能,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血压正常的人应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儿童: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家长平时应关注儿童的血压情况,但115/65mmHg这个血压值一般不会出现在儿童群体中(儿童血压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标准)。如果是儿童,需要按照儿童血压的正常标准来判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的血压在孕期会有一定变化。正常孕妇的血压一般不应高于140/90mmHg,且不应低于90/60mmHg。115/65mmHg对于孕妇来说也是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关注自身血压变化情况,因为孕期血压异常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如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所以孕妇要按时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血压及身体其他指标的变化。

    2025-10-15 15:33:07
  • 血脂高会引起什么病

    血脂高会引发多种相关疾病,如在心血管领域可致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前者因血脂中脂质沉积致冠状动脉狭窄等,后者会使脑动脉管腔狭窄等引发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在肝脏可引发脂肪肝,因脂质在肝脏堆积;在外周动脉可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出现下肢疼痛等症状,且不同人群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发病风险各异。 一、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一)冠心病 血脂高时,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等脂质会沉积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时,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人群中LDL-C水平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者。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年轻人若长期血脂高,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发病风险会逐渐累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血脂调节能力下降,若本身血脂高,患冠心病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而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血脂高引发冠心病的风险更高。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中的脂质沉积在脑动脉血管壁,会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这会使脑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高血脂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若血脂高,脑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若同时血脂高,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会大幅提升,因为这些疾病相互协同加重血管损伤。 二、其他相关疾病 (一)脂肪肝 当血脂过高时,过多的脂质会在肝脏内堆积,引发脂肪肝。肝脏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血脂异常时,肝脏对脂质的代谢和转运失衡,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紧密。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若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且缺乏运动,也可能出现血脂升高进而导致脂肪肝;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出现血脂高和脂肪肝;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脂代谢异常,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增加。 (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高会使外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外周动脉狭窄或闭塞。例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会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等。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吸烟的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因为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降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血脂异常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单一疾病患者,高血压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协同血脂高加重外周动脉病变。

    2025-10-15 15:32:15
  • 心脏封堵术的危害有哪些

    心脏封堵术存在术中及术后相关危害。术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儿童及有基础血管病变患者风险更高;还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致心律失常,儿童及有特定基础的患者风险不同。术后有封堵器相关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儿童及体重波动大的患者风险高)和血栓形成(术后长期卧床、有高凝疾病患者风险高);伤口可能感染,糖尿病患者及儿童更易感染;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本身心脏功能差及儿童患者受影响更明显。 一、术中相关危害 1.血管损伤 在心脏封堵术操作过程中,需要通过血管进行穿刺等操作,可能会损伤血管。例如经股动脉穿刺时,有可能导致股动脉内膜撕裂、血肿形成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相对较细,血管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儿童血管弹性、韧性等与成人不同,更易在操作中受到影响。而对于有基础血管病变的患者,如老年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本身脆性增加,血管损伤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2.心脏传导系统损伤 心脏封堵术可能会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比如在封堵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时,操作不当可能会累及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结构。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对于儿童患者,其心脏传导系统仍在发育中,相对更脆弱,发生传导系统损伤及相关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高于成人。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或本身心脏结构发育存在一定异常基础的患者,在心脏封堵术中发生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 二、术后相关危害 1.封堵器相关并发症 封堵器移位:术后有一定概率出现封堵器移位情况。这可能导致原本封堵的缺损部位又出现分流等情况,影响心脏正常功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由于心脏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的大小、位置等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对更易出现封堵器移位。而对于体重波动较大的患者,如短期内体重变化明显,也可能影响封堵器的稳定性,增加移位风险。 血栓形成:心脏内血流经过封堵器时可能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导致栓塞事件,如脑栓塞、肺栓塞等。对于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儿童患者术后一般需要适当活动,但也需注意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导致血栓形成。有高凝状态相关疾病的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2.感染 术后伤口可能发生感染,尤其是穿刺部位的感染。如果是经皮肤穿刺入路,皮肤表面的细菌可能会侵入伤口引起感染。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术后感染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更高。儿童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护理相对更需精细,因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更易发生伤口污染等情况。 3.心脏功能影响 术后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封堵器放置后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心脏的顺应性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波动。对于本身心脏功能就较差的患者,如患有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种心脏功能的波动可能更为明显。儿童患者在心脏发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术后心脏功能的调整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密切地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2025-10-15 15:31:41
  • 25岁血压多少正常

    25岁健康成年人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受饮食、体重、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影响,有家族病史等特殊情况需更关注,应定期监测血压,正常高值要调整生活方式,达诊断标准需就医。 一、正常血压范围界定 对于25岁的健康成年人,正常血压范围通常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来界定,收缩压(俗称高压)应在90~139mmHg之间,舒张压(俗称低压)应在60~89mmHg之间。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 二、影响血压的因素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 高盐饮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过多摄入钠盐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长期每天钠盐摄入超过6克,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而富含钾、钙、镁的饮食则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如新鲜蔬菜、水果、乳制品等富含这些矿物质,适当多摄入这类食物对血压管理有益。 2.体重 体重超标,尤其是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m2)会使血压升高的风险增加。因为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激素和炎性介质,影响血管功能和钠水代谢,导致血压升高。25岁人群若体重超重,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3.9kg/m2的正常范围。 3.运动 缺乏运动的人患高血压的概率相对较高。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相反,长期久坐不动会使身体代谢减慢,血流速度减缓,易导致血压升高。 4.吸烟与饮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等升高血压的物质。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超过25克,女性超过15克)会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进而影响血压稳定。 (二)特殊人群情况 虽然25岁人群大多身体较为健康,但如果有家族高血压病史,那么其患高血压的风险会相对增加,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变化,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同时,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影响血压,如患有肾脏疾病的人,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钠水代谢和血压调节,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来控制血压。 三、血压监测建议 25岁人群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建议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可以选择在安静状态下,使用正规的血压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等影响血压的因素。如果在多次测量中发现血压值处于正常高值范围(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应引起重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如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并定期复查血压;若血压值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的评估和处理。

    2025-10-15 15:30: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