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心电图显示早搏的特征

    心电图显示早搏包括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分别有不同的P波、QRS波群、代偿间歇等特征,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对早搏心电图特征产生影响。 一、房性早搏 P波特征: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例如,在窦性心律的基础上,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变异,若房性早搏发生在舒张早期,P波可能重叠于前一心搏的T波中而不易辨认。 QRS波群特征:大多正常,当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如存在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形态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等。 代偿间歇: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二、房室交界性早搏 QRS波群特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若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可增宽变形。 逆行P波:逆行P波(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若P波在QRS波群之前,则P-R间期小于0.12秒;若P波在QRS波群之后,则R-P间期小于0.20秒;若P波埋藏在QRS波群中,则不易发现。 代偿间歇: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三、室性早搏 QRS波群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例如,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较为明显,与窦性QRS波群差异显著。 异位起搏点位置:如果室性早搏起源于不同的部位,其QRS波群形态可有一定差异。如起源于左心室的室性早搏和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的形态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代偿间歇: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也就是说,室性早搏前的窦性P波与室性早搏后的窦性P波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两个正常窦性P-P间期之和。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可能在发生率和表现上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时期如果出现早搏,可能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其心电图特征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综合判断。对于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基础心脏疾病,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合并冠心病时,室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其心电图表现可能在原有基础上有相应的改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的性别差异导致早搏心电图特征不同,但在一些特定的心脏疾病相关的早搏中,可能因性别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同而有一定间接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咖啡等刺激可能增加早搏的发生风险,且在心电图上可能更易观察到早搏相关特征的变化。例如,大量饮酒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可能发现早搏频率增加等情况。病史方面,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如心肌病、冠心病等,其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可能更具复杂性,与无基础心脏病的早搏患者有所不同。例如,心肌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可能更频繁,且QRS波群形态可能更多样,与心肌病变导致的心肌电活动紊乱有关。

    2025-09-30 12:18:00
  • 高血压喝芹菜汁管用吗

    芹菜汁对高血压作用有限,不能替代正规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低盐、多蔬果、适度运动)、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来管理,老年、妊娠期、儿童高血压患者有各自需注意的特殊事项。 一、芹菜汁对高血压的可能作用机制 有研究表明,芹菜中含有一些对血管有一定影响的成分,例如芹菜中的某些活性物质可能具有一定的舒张血管作用,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压。不过,目前相关的研究证据相对有限,且其作用效果较为微弱。 二、芹菜汁对高血压的实际效果 从循证医学角度看,单纯依靠喝芹菜汁来治疗高血压是不现实的。现有临床研究显示,芹菜汁对于血压的降低作用非常有限,不能替代正规的降压治疗方案。高血压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可能在改善生活方式时,适量饮用芹菜汁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健康行为,但绝不能将其视为主要的降压手段。 三、高血压患者正确的管理方式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盐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对于高血压患者,蔬菜的摄入种类应丰富,不仅仅是芹菜,还包括其他如菠菜、西兰花等富含钾、镁等元素的蔬菜,这些元素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从而对血压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选择强度稍高的运动,而老年患者则更适合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2.药物治疗:如果血压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类药物等。但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能自行随意用药。 3.定期监测: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人群监测血压的频率可能不同,一般来说,血压控制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周监测1-2次,而血压控制不稳定或正在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事项 1.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时要更加谨慎,例如在饮食中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因为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的风险较高。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2.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不能随意通过喝芹菜汁来降压,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因为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来保障母婴安全。 3.儿童高血压患者: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要谨慎处理。儿童高血压不能采用喝芹菜汁这种方式来处理,必须尽快就医,查找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干预,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了其高血压的处理有特殊要求,不能盲目依赖非正规的方法。

    2025-09-30 12:17:09
  • 怎么知道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通过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间隔4小时重复测量2次升高)、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等)判断,年龄大等高危人群风险高;常见症状有头痛、水肿,严重时出现视力模糊等;从妊娠20周开始筛查,高危孕妇更早更密切,可在家测血压、医院产检查尿蛋白;需与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孕前有高血压史,尿蛋白出现晚)、妊娠期蛋白尿(尿蛋白轻,24小时定量<0.5g)鉴别。 一、妊娠高血压的定义及相关监测指标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主要通过以下指标来判断。首先是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血压需至少间隔4小时重复测量2次升高才可考虑。另外,还会监测尿蛋白情况,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者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随机尿蛋白阳性,也提示可能存在妊娠高血压相关情况。对于年龄较大的孕妇(如≥35岁)、有慢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和尿蛋白等指标,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妊娠高血压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妊娠高血压的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多为前额部疼痛;还有水肿,最初可表现为体重异常增加(每周体重增加≥0.5kg为隐性水肿),之后逐渐出现下肢甚至全身水肿,水肿可凹陷。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有家族妊娠高血压病史者,更要留意自身是否出现这些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测量血压和检查尿蛋白。 严重情况表现:若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力模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视力模糊是因为眼底血管痉挛影响视力,上腹部不适可能是肝脏受累等原因引起。此时无论孕妇年龄大小,都需要立即就医评估病情。 三、妊娠高血压的筛查时机及方式 筛查时机:一般从妊娠20周开始进行筛查,因为妊娠高血压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首次产检时就应开始密切监测血压和尿蛋白等指标,甚至从妊娠早期就需加强监测。比如本身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从孕前就需要开始关注血压情况,怀孕后更要增加监测频率。 筛查方式:孕妇可以在家中使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测量,测量前应休息5-10分钟。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产检时医生会进行尿常规检查来检测尿蛋白情况。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能还需要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更详细的检查来明确病情。 四、与其他类似情况的鉴别 与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鉴别:慢性高血压患者怀孕前就有高血压病史,怀孕后血压持续升高;而妊娠高血压是妊娠后新发生的高血压。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孕妇孕前血压情况可以进行鉴别。另外,慢性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而妊娠高血压尿蛋白出现相对较早。 与妊娠期蛋白尿鉴别:妊娠期蛋白尿可能是由于妊娠引起的生理变化导致,但一般尿蛋白程度较轻,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0.5g,而妊娠高血压患者尿蛋白程度相对较重。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可以区分两者,对于有疑虑的孕妇,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查来明确诊断。

    2025-09-30 12:16:29
  • 心脏有记忆性功能吗

    心脏存在一定程度的记忆性功能,其相关研究涉及细胞和分子机制,在一般人群和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中体现不同,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需注意避免心脏反复受不良刺激,对患者密切监测并调整治疗策略,老年人因心脏功能减退受其影响更显著需谨慎管理心脏健康。 一、心脏记忆性的相关研究与机制 目前科学研究表明心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记忆”的现象。从细胞和分子机制角度来看,心脏中的心肌细胞等在经历某些刺激后,会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留下一定的“痕迹”。例如,当心脏经历过一次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再次面临类似的缺血再灌注情况时,心肌细胞的反应可能会与初次有所不同,这被认为可能与一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调控有关。研究发现,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一些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相关的基因表达会发生改变,并且这些改变可能会持续存在,从而影响心脏再次面对相同或相似刺激时的功能状态。 二、不同人群中心脏记忆性的体现及影响 一般人群:对于没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一般人群,在经历一次较轻的心脏应激事件后,如短时间的运动负荷增加导致的心脏短暂适应,再次遇到类似运动负荷时,心脏可能会更快地调整心率、心输出量等指标来适应,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类似“记忆”的适应性表现。但这种表现是基于正常的生理调节机制,是心脏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正常响应。 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在患有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心脏的记忆性可能会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比如,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细胞存在损伤和修复后的瘢痕组织形成,当再次出现心肌缺血情况时,由于瘢痕组织的存在,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与初次心肌梗死时的情况相关联,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增加。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长期处于病理状态下,其“记忆”可能会使得心脏对一些常规治疗的反应发生改变,例如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不如正常心脏状态时,因为心脏已经适应了长期的病理环境,再次面对治疗时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 三、与心脏记忆性相关的临床意义及应对 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心脏的记忆性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在评估心脏疾病患者时,需要考虑患者既往的心脏事件对当前心脏状态的影响。例如,在诊断心律失常时,如果患者有过心脏缺血事件的病史,那么心脏的记忆性可能会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注意避免心脏反复受到不良刺激,如尽量减少反复的心肌缺血发作等。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的变化,因为心脏的记忆性可能会导致病情出现反复或对治疗反应不佳的情况,从而需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心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心脏的记忆性可能会对其心脏健康产生更显著的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心脏相关疾病的管理,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等,如建议老年人保持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等,以减少心脏受到不良“记忆”影响的风险。

    2025-09-30 12:15:55
  • 心脏神经官能症有什么症状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如焦虑、抑郁、头晕失眠等)及全身其他症状(如乏力、多汗),各症状与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有一定特点且生活方式等因素可影响发病。 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动,这种情况可在安静或活动后加重,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支持心悸有严重的心脏病变基础,多与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心跳节律或频率改变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心悸症状。 胸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心前区刺痛或隐痛等,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长则数小时甚至更久,与典型心绞痛不同,心绞痛多有活动等诱因且疼痛性质、部位等有较固定特点,而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胸痛可在休息时发生,情绪激动等可诱发或加重胸痛。不同性别患者胸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更易出现胸痛相关症状。 呼吸困难:患者常感到空气不足,呼吸不畅,主观上有吸气困难的感觉,可表现为呼吸浅快,有时需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来缓解症状,活动时可能加重,但无明显的呼吸系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通气功能障碍等表现,其发生多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呼吸中枢调节异常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生活方式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环境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焦虑:患者常伴有焦虑情绪,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担心自己的心脏问题严重,可出现坐立不安等表现,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与心血管系统的不适症状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有焦虑表现,但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因素更易引发,女性在激素变化等情况下焦虑症状可能更突出。 抑郁:部分患者可出现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自我评价降低等,抑郁情绪也可能与心脏不适症状相关联,长期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可能导致患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出现抑郁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生,有基础心理疾病史或长期处于不良生活事件中的人群更易出现抑郁症状。 其他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还可能出现头晕、失眠、多梦、手足麻木等症状,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失眠则是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这些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生活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这些症状出现的可能性。 全身其他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容易感到疲惫,这种乏力症状并非由过度劳累等明确的体力消耗因素完全解释,多与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等调节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更易出现乏力表现。 多汗:可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汗增多,尤其在情绪紧张时更明显,这也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多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如因多汗担心被他人察觉而产生心理压力等。

    2025-09-30 12:15: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