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小儿高血压的预防

    预防小儿高血压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合理膳食,控制钠盐摄入、保证均衡营养;适度运动,选择适合方式并培养习惯;控制体重,监测变化且科学减重;定期体检,关注血压监测和综合评估;避免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精神压力。 一、合理膳食 1.控制钠盐摄入:小儿每天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3克以下,过多钠盐摄入会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易引发高血压。比如过多食用腌制食品、快餐等会导致钠盐摄入超标,家长要注意为孩子选择清淡饮食,减少这类高盐食物的提供。 2.保证均衡营养:确保孩子摄入充足的钙、钾、镁等营养素。牛奶、豆制品富含钙;香蕉、绿叶蔬菜等含有丰富的钾和镁,这些营养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例如,每天保证孩子饮用一定量的牛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能为孩子提供均衡营养,预防高血压。 二、适度运动 1.选择适合运动方式:年龄较小的小儿可进行爬行、亲子游戏等活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可选择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孩子维持健康体重,降低高血压风险。一般建议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但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对孩子身体造成损伤。 2.培养运动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避免久坐不动。比如减少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安排固定的运动时间,让运动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控制体重 1.监测体重变化:定期测量孩子的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关注孩子体重增长情况。如果孩子体重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体重管理。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要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保证运动。 2.科学减重:如果孩子超重或肥胖,要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来科学减重,避免使用不恰当的减肥方法,如节食、服用减肥药物等,这些方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四、定期体检 1.关注血压监测:定期为孩子测量血压,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孩子更要重视。一般3岁以上孩子可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及时发现血压异常情况。通过定期体检能早期发现孩子血压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综合健康评估:除了血压监测外,定期体检还能对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等,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血压的其他健康问题并进行处理。 五、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1.保证充足睡眠:小儿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婴幼儿一般需要12-15小时,学龄前儿童11-13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减少精神压力:避免给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比如在学习方面不要给孩子过多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压力,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025-09-30 12:14:34
  • 早博与房颤的区别

    早博与房颤在定义与本质、心电图表现、症状表现、发生机制上有区别。早搏是异位起搏点过早冲动引起的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有提前QRS波群等表现,症状轻重与频发程度不一定相关,发生机制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折返导致提前除极;房颤是常见持续性心律失常,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不规则,症状差异大,重者有严重后果,发生机制与心房肌重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年龄、生活方式、心血管病史等影响其发生。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正常人,如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及发热等均可诱发;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房颤常发生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也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 心电图表现: 早搏: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有或无相关的P波,QRS波群形态多宽大畸形(室性早搏),也可正常(房性早搏或交界性早搏),代偿间歇多完全。 房颤: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极快(350-600次/分钟)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 症状表现 早搏: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心悸、心跳暂停感,有些患者可能感觉心脏突然“停跳”一下,随后有一个较强的心跳。症状的轻重与早搏的频发程度不一定直接相关,有些人早搏频繁却没有明显不适,而有些人偶发早搏却感觉症状很明显。 房颤: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气短等,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晕厥等。部分房颤患者可因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或外周血管症状,如突发偏瘫、言语障碍、肢体疼痛等; 发生机制 早搏:主要是心脏内某一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或者折返机制导致心脏提前除极。例如,心房内、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内的异位起搏点,在不应期结束后过早地发放冲动,引起心脏搏动。 房颤: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心房肌的重构、电生理特性改变以及多种触发因素有关。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心房电活动的不稳定,形成多个折返环,从而引发房颤。年龄因素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心房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损伤心房结构和功能,促进房颤发生。对于早搏,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也可能诱发早搏,而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病时更易出现早搏;特殊人群如孕妇,也可能因生理变化出现早搏,但一般相对房颤来说,其机制和临床特点有明显区别。

    2025-09-30 12:12:36
  • 无症状心肌缺血严重吗

    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严重性,它会悄无声息损害心脏,长期可致心肌重构,使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高;不同人群受其影响有差异,老年人群易被忽视病情致心脏受损加重,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更易现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加速心血管病变,高血压患者中常见该病且会相互影响加重心脏损害;还会限制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影响生活质量,需重视不同特征人群的监测管理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一、潜在风险方面 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一定严重性,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对心脏造成损害。从病理角度看,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等功能,长期的无症状心肌缺血会使心肌发生重构,例如心肌细胞可能出现肥大、纤维化等改变。有研究表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以及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并不低。在一些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相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未来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处于较高水平,这是因为患者没有及时察觉心肌缺血的发生,从而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无症状心肌缺血时更易被忽视。由于感知能力下降等因素,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相关的不适症状,导致病情延误。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发生心肌缺血时仅表现为轻微的乏力等非典型症状,很容易被当作衰老相关表现而未引起重视,进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使得心脏受损程度加重,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神经病变等情况,这会干扰对心肌缺血症状的感知。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使得患者对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等典型症状感知不敏感,更容易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情况。而且糖尿病患者本身心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就较高,无症状心肌缺血会进一步加速其心血管病变的进展,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管内皮易受损,这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发展相关。无症状心肌缺血在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会相互影响,加重对心脏的损害。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而心肌缺血又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两者协同作用会加快心功能恶化的进程,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无症状心肌缺血会对患者的生活方式产生潜在限制。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等症状,但心脏已经存在缺血情况,所以在生活中需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活动。如果患者不注意,进行过度劳累的活动,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症状发作,甚至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且患者需要长期关注自身心脏状况,在饮食上也需要有所调整,例如要限制钠盐摄入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总之,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不同特征人群更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干预无症状心肌缺血,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2025-09-30 12:11:58
  • 婴幼儿呼吸心率正常值

    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呼吸心率正常值不同,新生儿呼吸40-60次/分钟、心率120-140次/分钟,1-12个月婴儿呼吸30-40次/分钟、心率110-130次/分钟,1-3岁幼儿呼吸25-30次/分钟、心率100-120次/分钟;影响因素有年龄、活动状态、疾病;早产儿呼吸心率值与足月儿不同需密切监测,患基础疾病婴幼儿要定期监测呼吸心率,异常及时就医。 一、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呼吸心率正常值 (一)新生儿(出生-28天) 呼吸频率: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频率相对较快,正常范围为40-60次/分钟。这是因为新生儿主要靠肋间肌运动进行腹式呼吸,且新陈代谢旺盛,需要较快的呼吸来满足气体交换需求。 心率:新生儿心率较快,正常范围为120-140次/分钟。新生儿心脏体积相对较大,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所以心率处于较高水平,以保证全身的血液供应。 (二)1-12个月婴儿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较新生儿有所减慢,正常范围为30-40次/分钟。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呼吸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呼吸频率趋于稳定。 心率:心率较新生儿有所下降,正常范围为110-130次/分钟。这是因为婴儿的身体机能逐渐成熟,心脏功能相对稳定,心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 (三)1-3岁幼儿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进一步减慢,正常范围为25-30次/分钟。幼儿的胸廓和肺部进一步发育,呼吸模式逐渐向胸式呼吸转换,呼吸频率相应降低。 心率:心率正常范围为100-120次/分钟。随着幼儿身体的不断成长,心脏的泵血功能相对稳定,心率保持在该区间以满足身体代谢需求。 二、影响婴幼儿呼吸心率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身体发育阶段不同,呼吸和心率的正常范围也不同,如新生儿与3岁幼儿在呼吸和心率上的差异,是由各阶段身体器官发育程度决定的。 (二)活动状态 当婴幼儿处于哭闹、运动等活动状态时,呼吸频率和心率会增快。例如婴幼儿哭闹时,身体代谢增加,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血液循环,所以呼吸会加快,心率也会相应升高。而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率会相对减慢。 (三)疾病因素 如果婴幼儿患有呼吸道感染、发热等疾病时,呼吸频率会增快。例如肺炎患儿,由于肺部炎症影响气体交换,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同时心率也会反射性增快来代偿。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时,心率可能会出现异常改变,如心率过快或过慢等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其呼吸和心率的正常值与足月儿有所不同,早产儿呼吸频率可能更快,心率也可能相对不稳定,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在护理早产儿时,要注意营造稳定的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其呼吸和心率的影响,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对外界变化更为敏感。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如患有先天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婴幼儿,要定期监测呼吸和心率,一旦出现呼吸心率异常变化,如呼吸急促、心率过快或过慢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异常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干预。

    2025-09-30 12:10:51
  • 左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痰、咯血;体征表现有肺部体征(病情加重时肺部湿性啰音范围变化,急性肺水肿时双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和心脏体征(有基础心脏病固有体征外的心脏扩大、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反流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奔马律等,且不同年龄、有基础病史及不同生活方式患者体征表现有差异)。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例如,患者在从事轻度体力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就出现呼吸困难,而病情较轻时可能在剧烈运动后才出现。 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使憋气好转。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缓解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其发生机制除睡眠平卧时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支气管收缩、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等也是促发因素。例如,患者夜间睡眠中可能会突然从睡眠中憋醒,坐起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缓解。 咳嗽、咳痰、咯血 咳嗽、咳痰: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偶可见痰中带血丝。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黏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此种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咯血:有时可发展为大量咯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例如,部分左心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或者突然咯出大量鲜血的情况。 体征表现 肺部体征 随着病情的加重,肺部湿性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时,肺底部可闻及湿啰音,且可因病情变化而增多或减少。例如,病情较轻时可能仅在肺底部听到少量湿啰音,而病情加重时全肺都可闻及湿啰音。 急性肺水肿时,双肺可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此时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加重,肺部可听到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提示病情较为危急。 心脏体征 除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外,一般均有心脏扩大(单纯舒张性心衰除外)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奔马律等。例如,通过心脏听诊可以发现心脏扩大,以及相关的心脏杂音等体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体征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与成人不同,其心脏体征的表现可能会有特点;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会影响心脏体征的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左心衰竭患者的体征表现。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等,其心脏体征可能会有相应的特殊表现。

    2025-09-30 12:09: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