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四维彩超能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吗

    四维彩超能查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孕中期是主要检查时段,孕早期和晚期有辅助作用,孕妇检查前注意适当充盈膀胱、保持放松,胎儿不配合时可通过适当方式刺激,有高危因素胎儿要积极配合检查及可能的相关检查。 四维彩超检查先天性心脏病的优势及局限性 优势:四维彩超可以实时显示胎儿心脏的动态活动图像,不仅能从多个切面观察心脏结构,还能直观地看到心脏的血流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心脏的发育状况和病变情况。而且它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孕妇和胎儿没有辐射等不良影响,适合在孕期进行多次检查监测胎儿心脏发育。 局限性:虽然四维彩超能发现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但对于一些较为微小、复杂程度极高或者位置较特殊的心脏畸形,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风险。例如,某些非常细小的心脏血管畸形或者一些在孕期发育过程中可能处于动态变化的轻微畸形,有可能在四维彩超检查中未能被完全发现。另外,胎儿的体位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比如胎儿处于不利于观察心脏结构的体位时,可能会导致某些心脏结构显示不清,从而影响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准确判断。 不同孕期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影响 孕中期是主要检查时段:一般建议在孕20-24周左右进行系统的四维彩超检查来筛查先天性心脏病。这个时期胎儿的心脏等重要器官已经基本发育成形,大小适中,在子宫内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心脏结构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来,是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佳时间段。如果在孕中期检查发现有疑似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后续适当的孕周进行复查,进一步观察心脏病变的变化情况。 孕早期和孕晚期的辅助作用:孕早期进行四维彩超检查时,由于胎儿较小,心脏等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价值有限,但有时可以初步观察到一些大致的心脏发育轮廓等情况。而孕晚期时,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空间变小,胎位相对固定,可能会影响心脏结构的全面观察,但对于一些在孕中期已经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情况,孕晚期可以进一步确认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不同人群(孕妇及胎儿)在四维彩超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时的注意事项 孕妇方面:孕妇在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前不需要空腹等特殊准备,但要注意适当充盈膀胱,因为适度充盈的膀胱可以作为透声窗,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胎儿的盆腔及腹部结构,包括心脏结构。孕妇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过于紧张,因为紧张可能会导致胎儿活动异常,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 胎儿方面:如果胎儿在检查时不太配合,如活动较少等,孕妇可以通过适当活动、进食等方式来刺激胎儿活动,以便更好地观察心脏等部位的结构。对于有家族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等高危因素的胎儿,孕妇更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详细的四维彩超检查,并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监测等。同时,胎儿如果存在一些染色体异常等情况,也可能会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所以在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时,医生也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的染色体检查等进一步评估胎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025-10-15 15:25:19
  • 心脏喘不过气来怎么回事

    喘不过气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心血管系统方面,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可致喘不过气伴胸痛等,心力衰竭因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致心输出量不足会有喘息等表现;呼吸系统方面,支气管哮喘因气道慢性炎症及诱因可致喘息等,COPD因长期吸烟等致气道持续气流受限会有呼吸困难等;其他方面,贫血因携氧能力下降可致活动后气短等,焦虑症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致主观呼吸不畅伴其他躯体症状。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一)冠心病 1.发病机制及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男性通常在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绝经后风险上升。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当心肌缺血缺氧时,患者可能感觉喘不过气来,还常伴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 (二)心力衰竭 1.发病原理与表现: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例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都可能引发心力衰竭。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患心力衰竭,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成人则多因后天心脏疾病。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感染等可诱发心力衰竭发作,患者会有喘息、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严重时端坐呼吸。 二、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一)支气管哮喘 1.致病因素与症状: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感染、气候变化等是常见诱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哮喘与遗传、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比如家庭中有人患哮喘,儿童发病风险增高。患者发作时气道痉挛,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可伴有喘不过气的感觉,症状可在接触诱因后发作或加重。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1.病因及表现: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史是重要危险因素。患者气道存在持续气流受限,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喘不过气明显加重,病情进展会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三、其他可能原因 (一)贫血 1.贫血类型与影响: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都可能出现喘不过气,比如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儿童挑食、女性月经过多等情况;巨幼细胞贫血与营养不良、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有关。患者会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喘不过气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贫血表现的严重程度和伴随症状有所差异。 (二)焦虑症等精神心理因素 1.发病机制与症状: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引发焦虑症,患者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中包括喘不过气的感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长期高压力状态是诱因之一。患者主观感觉呼吸不畅,可能伴有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需注意与器质性疾病鉴别,通过心理评估等可辅助诊断。

    2025-10-15 15:24:53
  • 高血压吃什么菜好降压

    富含钾、钙、膳食纤维的蔬菜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菠菜等富含钾,西兰花等富含钙,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用它们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调节血管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等,辅助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通过多样食用方式摄入相关蔬菜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血压。 一、富含钾元素的蔬菜 1.菠菜:每100克菠菜中约含钾502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起到辅助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者,适量食用菠菜都能获取钾元素带来的益处。比如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日常可将菠菜清炒或煮汤食用,以补充钾;年轻女性高血压患者,也可通过凉拌菠菜等方式摄入。在生活方式上,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菠菜等富含钾蔬菜的摄入,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血压控制有积极意义。 2.苋菜:苋菜的钾含量也较为丰富,每100克苋菜约含钾577毫克。苋菜的食用方式多样,如苋菜炒蛋,既美味又能为高血压患者补充钾。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经常食用苋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稳定血压,因为钾能促进肾脏排出多余的钠,减轻钠潴留对血管的压力。 二、富含钙元素的蔬菜 1.西兰花:每100克西兰花中钙含量约为67毫克。钙可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帮助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从而辅助降压。各个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适合食用西兰花,例如儿童高血压患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家族遗传等因素导致儿童患高血压,也可通过合理饮食摄入西兰花来获取钙。成年人高血压患者可以将西兰花作为日常蔬菜的选择之一,如白灼西兰花,既能保留营养,又有助于血压控制。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高血压患者坚持食用富含钙的蔬菜,配合适度运动等,能更好地管理血压。 2.芹菜:芹菜不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还含有一定量的钙。每100克芹菜中钙含量约为36毫克。芹菜中的芹菜素等成分也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女性高血压患者,芹菜是很好的选择,可做成芹菜拌腐竹等菜肴。高血压病史较长的患者,长期食用芹菜等富含钙的蔬菜,有助于改善血管的弹性和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血压。 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1.胡萝卜:胡萝卜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胡萝卜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2.8克。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脂质等物质,间接对血压控制产生有利影响。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可食用胡萝卜,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将胡萝卜炖排骨,既能增加口感,又能补充膳食纤维。在生活方式上,高血压患者保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胡萝卜,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减少便秘等情况,而肠道健康与血压的稳定也有一定关联。 2.冬瓜:冬瓜的膳食纤维含量也较为可观,且冬瓜水分含量高,热量低。每100克冬瓜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0.8克。冬瓜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对于高血压伴有水肿的患者尤为适宜。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的高血压患者,都可以将冬瓜煮汤喝,如冬瓜薏米汤,既能补充水分,又能通过其利尿作用帮助减轻水肿,辅助降低血压。

    2025-10-15 15:23:45
  • 深蹲可以锻炼心脏吗

    深蹲对心脏有积极影响,能增强心肺耐力、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不同人群锻炼需注意:健康人群要掌握正确姿势、逐步增加训练量;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遵医嘱、低强度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老年人要谨慎保护关节腰部、注意恢复。 一、对心脏功能的积极影响 1.增强心肺耐力 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当强度深蹲训练的人群,其心肺耐力会得到提升。例如,相关实验通过对受试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深蹲训练后,检测其最大摄氧量等指标发现,最大摄氧量有所增加,而最大摄氧量是衡量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在运动时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最大摄氧量的提高意味着心脏和肺部能够更有效地协同工作,为身体提供能量,这其中深蹲起到了促进心肺功能改善的作用。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深蹲对心肺耐力的提升作用都有体现。年轻人通过深蹲可以进一步强化心肺功能,为未来的健康打下基础;中老年人坚持深蹲训练,也有助于维持和改善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 深蹲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脏的泵血效率提高。在深蹲过程中,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会对血管产生挤压作用,有助于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心脏在接收更多回流血液后,会在下次泵血时更有力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长期如此,心脏的心肌收缩力会得到锻炼,血管的弹性也可能会有所改善。 从血压调节方面来看,适量的深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血压状况。研究发现,定期进行深蹲的人群,其静息血压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轻度血压升高倾向的人。这是因为深蹲训练可以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血管内皮能够分泌一些物质来调节血管的张力和血压,从而对心血管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不同人群进行深蹲锻炼需注意的事项 1.健康人群 健康人群在进行深蹲锻炼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深蹲姿势,以避免受伤同时最大化对心脏的锻炼效果。例如,深蹲时双脚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臀部向后下蹲如同坐在椅子上,背部保持挺直。开始时可以从较小的训练量开始,如每周进行3-4次深蹲训练,每次进行10-15次深蹲,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 2.有基础疾病人群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深蹲锻炼前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因为深蹲时心脏负荷会增加,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无法承受这种负荷而导致病情加重。如果医生评估后认为可以进行深蹲锻炼,那么要选择非常低强度的方式,比如非常缓慢地进行浅幅度深蹲,并且要密切关注自己在锻炼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如出现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 老年人进行深蹲锻炼时也需要谨慎。老年人的关节和肌肉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深蹲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和腰部。可以选择在有支撑物的情况下进行深蹲,或者从坐姿起身等相对温和的方式开始,逐渐适应后再考虑适当增加深蹲的难度和强度。同时,要注意锻炼后的恢复,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补充。

    2025-10-15 15:23:29
  • 为什么失眠患者易患高血压

    失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RAAS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参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途径导致血压升高,失眠患者尤其是有高血压风险因素人群要重视睡眠问题,已患高血压伴失眠者需控制睡眠障碍以助血压控制。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失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在失眠状态下,机体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使得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这些物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例如,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失眠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睡眠正常者,而持续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会持续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导致血压上升。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失眠可能促使RAAS系统激活。当人体处于失眠状态时,会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加,肾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然后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它能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同时还能促进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作用于肾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失眠患者中RAAS系统激活的比例显著高于睡眠良好人群。 三、炎症反应的参与 长期失眠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失眠状态下,体内的炎性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水平升高。这些炎性因子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受损,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失衡,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研究显示,失眠患者血清中CRP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持续的炎症状态破坏了血管的正常调节机制,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失眠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减弱。正常情况下,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起着精细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而失眠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交感神经持续处于相对兴奋状态,使得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久而久之就容易引发高血压。例如,对失眠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发现,其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指标出现异常,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失眠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风险因素的人群,如年龄较大、有家族高血压史、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更要重视睡眠问题。应积极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同时,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且伴有失眠的患者,控制睡眠障碍也是管理血压的重要环节之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来改善睡眠状况,进而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2025-10-15 15:22: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