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遗传吗

    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有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包括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用药不当等,有家族史人群孕期需注意避免环境因素并产检,患儿需据病情治疗及关注生长发育。 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中的作用 单基因遗传: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例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约40%的唐氏综合征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其是由于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影响心脏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等,使得心脏结构发育出现异常。还有诺伍德综合征等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是由于特定的基因突变导致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能正常形成。 多基因遗传: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遗传模式,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研究发现,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时,其亲属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例如,父母一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2%-3%;父母双方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子女患病风险可高达10%左右。多基因遗传是多个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再加上环境因素触发而发病,涉及心脏发育相关的多个基因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当这些基因的组合出现异常且受到环境因素(如孕妇在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感染某些病毒等)影响时,就容易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影响 孕妇孕期感染: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例如,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明显升高,可能达到10%-20%左右。 孕妇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妇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化学毒物(如汞、铅等),或者长期处于高污染环境中,也会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如孕妇长期接触含汞的化妆品或处于汞污染的环境中,汞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过程。 孕期用药不当:某些药物在孕期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例如孕妇在孕期服用某些抗癫痫药物等。 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注意避免上述环境因素,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心脏发育异常情况。对于已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治疗等,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等。

    2025-10-15 13:59:00
  • 心电图怎么算正常

    心电图需结合年龄等因素判断心率正常范围,P波有形态时限要求,QRS波群时间有标准,ST段有压低抬高限值及异常关联,T波方向振幅有要求及异常意义,QT间期校正值有男女标准,儿童依年龄段,老人无临床症状且指标在范围可认为正常,有基础病史者需对比既往心电图变化综合评估。 一、心率指标 正常成人心率范围通常为60~100次/分钟。儿童因年龄不同心率有差异,如婴儿心率一般在110~130次/分钟,幼儿70~120次/分钟,学龄儿童60~100次/分钟。需结合个体年龄等因素判断心率是否在相应正常区间内。 二、P波指标 P波代表心房除极,正常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宽度小于0.12秒。若P波形态、时限等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心房有相关异常情况,如心房扩大等,需进一步结合临床评估。 三、QRS波群指标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正常时间一般小于0.12秒。若QRS波群时间延长,可能提示心室传导异常等问题,需排查是否存在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等情况。 四、ST段指标 正常ST段压低不应超过0.05mV,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不超过0.1mV。ST段异常改变可能与心肌缺血、损伤等相关,如ST段抬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ST段压低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等情况。 五、T波指标 正常T波方向应与QRS主波方向一致,振幅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异常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T波倒置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劳损等有关。 六、QT间期指标 QT间期受心率影响,校正后的QTc间期男性小于0.44秒,女性小于0.46秒。QT间期延长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需关注其是否在正常校正范围内。 七、不同人群的特殊考量 儿童:需依据不同年龄段心率等指标的正常范围来判断,因儿童心脏发育尚不完善,部分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如婴儿心率相对较快,评估时要结合年龄因素。 老年人:可能存在传导方面的轻微改变,但只要各项指标在上述正常范围区间内,且无临床相关症状,一般可认为心电图正常,若有基础心血管病史,需更细致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有冠心病病史者,需对比既往心电图情况,若ST段、T波等改变与既往有明显异常变化,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出现病情变化等情况。

    2025-10-15 13:58:37
  • 左右胳膊血压正常差值是多少

    左右胳膊血压正常差值一般在5-10mmHg,儿童个体差异大但也接近该范围,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等风险更高,长期高盐、吸烟人群差值可能波动,高血压、血管疾病病史人群差值易异常增大,差值超20mmHg需警惕血管性疾病。 不同年龄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时期左右胳膊血压差值与成人有所不同,一般也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由于儿童血管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个体差异相对更大一些。不过总体来说,正常差值仍维持在较为接近5~10mmHg的范围,但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如果发现差值过大,同样要排查是否存在血管相关异常。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左右胳膊血压差值有一定变化。一般老年人左右胳膊血压正常差值仍应在5~10mmHg左右,但如果差值异常增大,更要警惕大血管病变,因为老年人血管病变风险较高,如主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等都可能影响双侧上肢血压差值。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影响 长期高盐饮食人群: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可能影响左右胳膊血压差值。这类人群由于体内钠水潴留等因素,血管内压力状态改变,可能使双侧上肢血压差值出现波动,但一般仍在正常差值范围内,如果差值超出正常范围较多,需考虑是否存在由高盐饮食诱发的血管病变。 长期吸烟人群: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收缩、痉挛等,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对左右胳膊血压差值产生影响。吸烟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后,双侧上肢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可能发生改变,从而使血压差值出现异常变化,长期吸烟人群若发现左右胳膊血压差值异常,应考虑吸烟对血管的损害作用。 有病史人群的情况 高血压病史人群: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左右胳膊血压差值可能会受到病情控制情况等因素影响。如果高血压控制不佳,血管病变进展,可能导致双侧上肢血压差值增大。例如,高血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双侧上肢血管程度不同时,就会出现左右胳膊血压差值异常。 血管疾病病史人群:如有主动脉缩窄病史的人群,由于主动脉缩窄部位导致血流分布异常,会使双侧上肢血压差异常增大,远远超过正常的5~10mmHg差值范围;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病变累及上肢动脉时,也会造成双侧上肢血压明显不同,差值增大。

    2025-10-15 13:57:09
  • 为什么右心衰竭会引起体瘀血

    右心衰竭因右心室相关原因致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出现如肝脏肿大、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等体瘀血表现;同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液体易漏出形成水肿等体瘀血相关表现,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受其影响各有特点。 一、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导致体瘀血 右心衰竭主要是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或右心室后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使得右心室不能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充分泵入肺动脉,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系统血液淤积。正常情况下,体循环的血液经各级静脉回流至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当右心衰竭发生时,右心室排出量减少,右心室内残留血液增多,舒张末期右心房压力升高,致使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血液淤积在体循环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从而引起体瘀血。例如,肝脏会因为瘀血而肿大,出现肝区胀痛等表现;胃肠道瘀血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体表静脉会表现为充盈、怒张等。 二、右心衰竭时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促使液体漏出形成体瘀血相关的水肿等表现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得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根据Starling公式,血管内液体交换取决于毛细血管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和组织胶体渗透压等因素。当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时,血管内的液体更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以下肢为例,由于重力作用,下肢毛细血管静水压相对较高,右心衰竭时下肢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超过了血浆胶体渗透压对液体的回吸收作用,液体就会在下肢组织间隙积聚,引起下肢水肿;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水肿可向上蔓延至全身,出现全身性水肿等体瘀血相关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若发生右心衰竭引起体瘀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体循环瘀血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和代谢;老年人发生右心衰竭时,体瘀血可能会加重其心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且老年人对瘀血引起的不适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更需要密切观察。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右心衰竭时体瘀血的发生机制与一般人群类似,但原发病的存在会影响右心衰竭的治疗和体瘀血的缓解,需要在治疗右心衰竭的同时,兼顾原发病的处理。

    2025-10-15 13:56:21
  • 戒烟后血压会降低多少

    戒烟后血压一般会降低,具体降幅个体有差异,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年轻吸烟者、配合健康生活方式者等血压降低可能更明显,有基础病史者戒烟也有助于血压控制。 年龄因素的影响 对于年轻吸烟者,由于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好,戒烟后血压降低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迅速。而对于老年吸烟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老化等问题,血压降低的幅度可能相对年轻吸烟者稍小,但总体仍会有下降趋势。 例如,一位30岁、吸烟年限10年、基础收缩压130mmHg左右的吸烟者,戒烟后1-2周,收缩压可能会下降5-10mmHg;而一位60岁、吸烟年限30年、基础收缩压150mmHg左右的吸烟者,戒烟后血压下降可能在5mmHg左右,但也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性别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相同吸烟情况和其他基础条件下,男性和女性戒烟后血压降低情况并无显著的本质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会影响血压变化的具体表现。不过总体上,戒烟对降低血压的作用在男女群体中是相似的。 比如,年轻女性吸烟者和年轻男性吸烟者,戒烟后血压下降幅度可能相近;而老年女性吸烟者和老年男性吸烟者,戒烟后血压下降幅度也大致相当。 生活方式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果吸烟者在戒烟的同时,还能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等)、适度运动等,那么血压降低的幅度可能会更大。例如,一位吸烟者在戒烟的同时开始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且饮食上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那么其血压降低可能会比单纯戒烟的人更明显,收缩压可能降低10-15mmHg左右。 相反,如果吸烟者戒烟后仍然保持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那么血压降低的幅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下降幅度。 病史因素的影响 如果吸烟者本身已经患有一些可能影响血压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那么戒烟后血压降低的情况会受到这些基础疾病的干扰。例如,一位本身患有高血压病的吸烟者,在戒烟后,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血压降低可能会相对复杂一些,但总体仍会有下降趋势,只是可能需要结合基础疾病的治疗来综合管理血压。不过一般来说,戒烟仍然是有助于血压控制的重要措施,即使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戒烟也能起到积极的辅助降低血压的作用。

    2025-10-15 13:55: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