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血压130/100正常吗

    血压130/100不正常,属2级高血压,不同人群受影响不同,需生活方式调整并及时就医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调整及完善检查制定个体化方案。 不同人群的血压意义及可能影响 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来说,舒张压100mmHg属于2级高血压(中度高血压)。长期处于这种高血压状态,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厚、扩大,进而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数倍。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130/100mmHg时,除了上述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外,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的血压波动可能导致头晕、跌倒等情况,增加骨折等外伤风险。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进展。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果是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高盐摄入会导致钠水潴留,加重高血压状态;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使得原本异常的血压情况更难控制;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也会使血压升高且难以达标。 有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患过心肌梗死的患者,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不利于心肌的修复和心功能的维持;对于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加重肾脏损害,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应对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g,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油炸食品等。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及时就医评估:应尽快前往医院心内科等相关科室就诊,医生会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超声、肾功能等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等。

    2025-10-15 13:54:35
  • 扩张性心肌病病因

    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约20%-35%患者有基因变异,家族史人群风险高)、感染因素(柯萨奇B组病毒等感染可致心肌炎症引发,儿童青少年易感染相关病毒患病)、非感染性炎症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累及心肌致炎症损伤)、中毒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致心肌毒害损伤)、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影响心肌功能)。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心肌炎症,进而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病毒感染心肌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如在病毒流行季节,儿童感染柯萨奇B组病毒后,若免疫反应过度或未能有效清除病毒,就可能增加患扩张性心肌病的风险。 非感染性炎症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导致心肌炎症和损伤,最终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攻击心肌组织,引起心肌的慢性炎症,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不同性别均可发病,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肌情况,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扩张性心肌病。 中毒因素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扩张性心肌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和收缩功能。长期饮酒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和饮酒量的增加,心肌逐渐受到损伤,出现心肌的扩张和收缩功能下降。男性相对更易因长期大量饮酒而引发相关问题,但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因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影响心肌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可加速心肌代谢,导致心肌肥厚、扩张,长期可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低代谢状态可引起心肌黏液性水肿,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因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例如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若未得到及时纠正,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成年女性在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上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但具体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

    2025-10-15 13:53:08
  • 突然心梗家人如何急救

    家人发现突然心梗的家人时,要立即呼叫急救系统,清醒患者让其取舒适体位,昏迷患者平放并头偏向一侧,观察生命体征,避免随意搬动患者,还要注意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患者的心梗急救特殊情况。 一、立即呼叫急救系统 当发现家人突然心梗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2(交通事故)或120(医疗急救),向调度员清晰准确告知患者的大致位置、患者目前意识状态(如是否清醒、有无昏迷等)以及大致症状表现(胸痛等),让专业急救人员能尽快出动。 二、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 清醒患者: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一般是让患者坐下或半卧位,这样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缓解呼吸困难等不适。如果患者胸痛剧烈难以忍受,也可让患者采取自己感觉最舒服的姿势,但要尽量避免患者过度活动。 昏迷患者:将患者平放于地面或硬板床等坚实平面上,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三、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如果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如果患者脉搏消失,也需要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对于儿童患者,心肺复苏的操作力度和频率等要根据儿童特点调整,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大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儿童约5厘米左右,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 四、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不要搀扶患者走动或者让患者自己行走,因为活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心梗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胸痛外,可能更易出现晕厥、呼吸困难等表现,家人在急救时要更加仔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按照急救流程操作,且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老人。 女性:女性心梗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家人要提高警惕,不能因为症状不典型而延误急救,要及时呼叫急救并按急救步骤处理。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心梗患者,急救时除了按上述步骤外,要注意基础病史对病情的影响,比如高血压患者可能血压波动更大,在处理时要尽量让患者情绪平稳,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加重心脏损害等情况。

    2025-10-15 13:52:12
  • 心脏瓣膜病的症状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有不同类型且各有症状,二尖瓣狭窄早期轻、进展有呼吸困难等,二尖瓣关闭不全轻时无症状、进展有相关表现,主动脉瓣狭窄重度有三联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慢性表现不同;还伴有乏力、头晕、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 二尖瓣狭窄: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初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还可能有咳嗽,多在夜间或劳动后加重,部分患者可咯血,表现为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严重二尖瓣狭窄时由于左心房扩大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儿童患者若患有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可能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量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长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乏力、心悸等心排出量减少的表现,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后期也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如腹胀、下肢水肿等。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生理状态改变时,症状可能会加重。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主动脉瓣狭窄可多年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时,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是典型主动脉瓣狭窄的三联征。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表现,心绞痛可由心肌缺血引起,晕厥多发生于活动后或突然改变体位时,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落后于同龄人。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表现,后期也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患者可迅速出现严重左心衰竭和低血压。老年患者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能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使症状表现更复杂。 与心脏瓣膜病相关的全身症状 乏力:由于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影响日常活动能力,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后易疲劳、活动耐力下降。 头晕:当心脏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头晕症状,尤其在体位改变时更易发生,老年患者发生头晕时需警惕摔倒等意外情况。 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瓣膜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时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2025-10-15 13:51:23
  • 心脏骤停后如何唤醒

    心脏骤停后需迅速实施心肺复苏,不同人群有相应按压要求,若有AED尽快使用,之后建立静脉通道转运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并进行脑功能评估,有条件可实施亚低温治疗,儿童心脏骤停多与先天心脏病等相关要遵循儿科原则,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需监测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应迅速实施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需在患者背部垫硬垫板,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每次吹气使胸廓明显起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对于儿童患者,胸外按压应采用单手或双手环抱法,婴儿则选择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两指处进行按压;老年人实施CPR时需兼顾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时要注意按压力度适度。 二、尽早实施电除颤 若现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使用。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为室颤,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操作时按照AED提示步骤进行,打开AED电源、粘贴电极片、分析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则立即进行电击除颤。 三、高级生命支持与转运 1.建立生命支持通道: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为后续可能使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等,仅提及药物名称)提供途径。 2.转运与进一步评估:在进行CPR和除颤等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到达医院后需立即进行脑功能评估,如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了解脑损伤情况。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实施亚低温治疗(体温降至32~34℃),以保护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对唤醒患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心脏骤停的原因与成人不同,多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相关。实施CPR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胸外按压方式与成人有别,且需格外关注儿童的基础疾病及生长发育情况,转运过程中要确保呼吸、循环支持的连续性。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脏骤停后唤醒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波动情况,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同时在实施CPR和后续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储备功能下降等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安全。

    2025-10-15 13:50: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