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突然心绞痛怎么办好

    突然发生心绞痛时,要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尝试放松心情,持续不缓解则呼叫急救或求助,有条件吸氧,还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不同人群各有需留意之处。 尝试放松心情 精神紧张会加重心绞痛症状,所以要尽量放松心情。可以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比如缓慢地吸气,让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地呼气,重复几次。对于女性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更要注意调节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比男性更易诱发更严重的心脏反应;年轻人若因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心绞痛,放松心情尤为重要,减轻精神层面的刺激有助于缓解心绞痛。 呼叫急救或寻求帮助 如果心绞痛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向周围人求助。对于有明确冠心病病史且心绞痛频繁发作的人群,更要熟知急救流程,及时获取专业医疗救助。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心绞痛发作时自我恢复能力可能较差,所以更需要尽快得到专业的医疗干预。 有条件时可吸氧 如果身边有吸氧设备,可立即进行吸氧。吸氧能够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心肌缺氧的状况,从而缓解心绞痛。对于患有心肺基础疾病的人群,吸氧可能是缓解心绞痛的有效非药物手段,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及时吸氧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好的条件。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如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等。如果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超过15-20分钟仍不缓解,或者出现呼吸困难、出汗、面色苍白等其他异常表现,要及时向急救人员反馈,以便他们采取更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在病情观察上要格外细致,老年人可能病情变化更为隐匿,需要家人或周围人协助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等情况。

    2025-10-15 12:19:15
  • 劳累性心绞痛的症状有什么

    劳累性心绞痛典型症状有:疼痛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性质为压迫、发闷等,诱因是体力劳动等,持续3-5分钟,停止诱因活动或含硝酸甘油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疼痛部位 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不同人群疼痛放射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放射部位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二、疼痛性质 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例如,正在走路的患者会因疼痛而停下脚步,处于工作状态的患者可能会放下手中工作。 三、疼痛诱因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诱因可能不同,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因吸烟诱发心绞痛;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在体力活动时更易触发疼痛。 四、疼痛持续时间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年轻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时,发作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可能有变化,需密切关注。 五、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通常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疼痛。不同患者对缓解方式的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对硝酸甘油起效较慢,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

    2025-10-15 12:14:55
  • 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什么

    急性心梗时最常见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期前收缩多见,其发生机制与心肌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有关,室性期前收缩是心室颤动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先兆,不同人群急性心梗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有差异,需密切监测和处理。 一、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 (一)发生机制 急性心梗时,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如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传导性异常等,容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受损,正常的心肌电活动被打乱,可形成折返环路等,从而促使室性期前收缩等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二)临床意义及相关研究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梗患者中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较高。室性期前收缩可能是心室颤动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例如,有研究发现,急性心梗早期出现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如每分钟超过5次),提示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急性心梗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室性期前收缩作为最常见类型是普遍存在的。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本身心脏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心肌梗死时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可能更为常见且需要更密切的监测;而在年轻患者中,急性心梗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等室性心律失常也较为常见。对于有既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急性心梗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更易受基础心脏状况的影响,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监测和处理,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025-10-15 12:10:01
  • 高血压能吃虾蟹吗

    高血压患者可适量吃虾蟹,需注意烹饪方式和摄入量,清蒸为宜,合并高脂血症及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严格控制摄入量。 虾蟹的营养成分与高血压的关系 虾蟹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适量摄入蛋白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有益。但虾蟹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不过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在合理控制总摄入量的情况下,适量食用虾蟹通常不会对血压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只要不是长期大量无节制地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单纯适量食用虾蟹等含一定胆固醇的食物,并不会直接导致血压大幅波动。 不同烹饪方式的影响 清蒸:清蒸是比较健康的烹饪方式,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虾蟹的营养成分,且不额外添加过多油脂等不利于血压控制的成分。高血压患者选择清蒸虾蟹食用,相对较为合适。 油炸:油炸虾蟹会使食物中油脂含量大幅增加,摄入过多油脂会导致血脂升高,而血脂异常可能会间接影响血压,不利于高血压患者病情控制,所以应避免食用油炸的虾蟹。 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合并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这类患者本身血脂水平较高,虾蟹中的胆固醇会进一步增加血脂负担,因此更要严格控制虾蟹的摄入量,建议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不全时,身体对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下降,虾蟹富含蛋白质,过多摄入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这类患者食用虾蟹时需谨慎,应根据肾功能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食用量。 总之,高血压患者可以吃虾蟹,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并控制摄入量,特殊人群更需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合理安排。

    2025-10-15 12:08:14
  • 蒲公英高血压人能喝吗

    高血压人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喝蒲公英,但蒲公英不能替代正规高血压治疗,其对高血压可能有微弱辅助降压潜力,饮用需注意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孕妇及低血压人群要谨慎。 一、蒲公英对高血压可能的影响 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有研究表明蒲公英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辅助降压潜力。例如,蒲公英中的某些活性物质可能对血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血管的弹性等,但这一作用相对较为微弱,不能单纯依靠蒲公英来治疗高血压。 二、高血压人群饮用蒲公英需注意的方面 1.个体差异:不同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存在差异。对于轻度高血压且病情稳定的人群,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饮用蒲公英茶可能不会对血压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但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不能将蒲公英作为主要的降压手段,还是需要遵循正规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2.药物相互作用:如果高血压患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饮用蒲公英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蒲公英可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等,所以在饮用蒲公英之前,最好咨询医生,了解是否会与正在服用的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3.特殊人群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目前关于孕妇饮用蒲公英的安全性研究相对有限,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孕妇不建议随意饮用蒲公英相关制品。 低血压人群:本身血压偏低的人如果饮用蒲公英,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压,导致头晕等不适症状,这类人群要谨慎饮用蒲公英。 总体而言,高血压人群可以在医生评估后,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饮用蒲公英,但不能替代正规的高血压治疗。

    2025-10-15 12:03: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