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昨天开始感觉心慌,怎么办

    昨天开始心慌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饮用刺激性饮品引起,也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如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导致。若心慌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要立即就医,就医时需详细描述症状等并配合检查,老年人心慌更要谨慎。 一、可能的原因及初步应对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如果昨天进行了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等,或者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像面临重要考试、重大工作任务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心慌。此时应先找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放松身心,一般休息片刻后心慌症状可逐渐缓解。对于年轻人,日常应注意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饮用刺激性饮品:昨天饮用了大量咖啡、浓茶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其中的咖啡因、酒精等成分可能刺激心脏,引起心慌。应停止继续饮用这类饮品,适当多喝温水,促进代谢,帮助缓解心慌。有喝咖啡、浓茶习惯的人群要注意控制饮用量和时间。 2.病理性因素 心律失常:各种心律失常都可能导致心慌,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如果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慌症状。此时应尽快坐下或躺下,避免活动加重病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慌。同时可能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若怀疑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心慌,需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提高警惕,定期体检关注甲状腺功能。 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从而出现心慌。可能还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此类人群应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等,明确贫血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女性生理期易出现生理性贫血,要注意营养补充,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 二、进一步就医建议及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心慌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对于本身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出现心慌更要重视,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因心慌而加重病情。 2.就医时的注意事项 向医生详细描述心慌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发及缓解因素等情况,比如昨天从几点开始心慌,是间断发作还是持续发作,是否在特定活动后出现等。 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以便明确病因。 老年人出现心慌时要格外谨慎,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昨天开始感觉心慌时,首先通过休息、放松等初步措施缓解,若情况不佳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09 13:02:28
  • 高血压的症状是什么

    高血压在不同人群中症状表现有差异,部分患者无症状但有危害,一般患者有头痛、头晕、心悸等典型症状,老年人群易有视力模糊、步态不稳,儿童青少年人群可现生长发育迟缓、头痛鼻出血,女性人群妊娠期有特殊表现、更年期血压波动大症状多样,长期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监测血压。 一、常见症状表现 高血压在不同人群中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在一些长期血压轻度升高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年龄较大或有长期慢性病病史的人群。而有些患者会出现典型症状,如头痛,多为后脑勺部位的隐痛或胀痛,可能在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这与夜间睡眠时血压有波动,晨起后血压上升有关;头晕也是常见症状,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不清醒,活动后可能加重,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变化或更年期时,血压波动可能导致头晕症状更明显;还可能出现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因为血压升高影响心脏功能,使心脏负担加重所致,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悸症状。 二、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 (一)老年人群 老年高血压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了可能有上述头痛、头晕、心悸外,还容易出现视力模糊,这是因为高血压影响眼底血管,导致眼底供血异常,年龄较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人群更易出现该症状;还可能出现步态不稳,这与高血压引起脑部血管病变,影响神经功能有关,老年人群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若血压长期控制不好,这种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二)儿童青少年人群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这是因为高血压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长期高盐饮食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需要密切关注血压情况;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头痛、鼻出血等症状,由于儿童青少年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留意孩子的异常表现,如有不明原因的头痛、频繁鼻出血等情况,应及时测量血压。 (三)女性人群 女性在妊娠期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除了一般高血压的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等子痫表现,这与妊娠期身体的生理变化有关,如胎盘分泌的激素等因素影响血压调节;在更年期女性中,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压波动较大,症状可能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头痛、头晕外,情绪波动也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激素变化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三、无症状高血压的情况 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危害,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忽视血压控制,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逐渐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如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引起肾功能减退等。有长期高血压家族史、本身有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高血压无症状但危害大的风险。

    2025-10-09 13:00:34
  • 左胳膊和右胳膊血压不一样正常吗

    左胳膊和右胳膊血压通常有差异,一般右上肢略高,差值5-10mmHg属正常生理现象,由解剖因素和生理波动导致;若差值过大可能是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动脉炎)或其他疾病(如主动脉缩窄、先天性心脏病)影响,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出现异常差异需警惕相应问题,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正常差异的产生原因 1.解剖因素:右侧肱动脉直接起源于无名动脉,无名动脉从主动脉弓发出后走向右侧,其血流阻力相对较小,所以右上肢血压相对较高;而左侧肱动脉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弓发出后走向左侧,路径相对长一些,血流阻力相对大,导致左上肢血压稍低。 2.生理波动: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会使两侧上肢血压出现一定范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正常人群中是比较常见的,只要差值在一定范围内,一般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二、异常差值过大的可能情况及原因 1.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当一侧上肢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时,血管弹性减退,阻力增加,会导致该侧血压降低。例如,老年人如果右侧上肢动脉硬化,可能会出现右上肢血压明显低于左上肢的情况。这是因为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影响血压测量值。 动脉炎: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上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受累侧上肢血压降低。这种情况在年轻女性中相对多见,由于动脉炎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血压就会下降,进而出现两侧上肢血压差异过大的情况。 2.其他疾病影响:一些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两侧上肢血压差异异常。比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部位以上的血压升高,而缩窄部位以下的血压降低,若缩窄发生在主动脉弓分支之前,可能会导致两侧上肢血压差异明显;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两侧上肢血压不同。 三、特殊人群情况需注意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侧上肢血压差异,但如果差异突然增大,要警惕血管病变的发生,如及时就医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排查是否有动脉硬化加重或其他血管问题。因为老年人血管老化,更容易出现血管相关疾病影响血压的两侧差异。 2.儿童:儿童时期如果发现两侧上肢血压差异过大,要考虑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管等结构的异常可能会对血压产生明显影响,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等问题。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也可能出现两侧上肢血压差异的改变,但一般差异不会过大。如果出现明显异常,需要考虑是否有妊娠期特有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及时就医评估。 总之,左胳膊和右胳膊血压有一定差异多为正常生理现象,但当差异过大时需考虑血管病变等异常情况,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关注两侧血压差异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09 12:59:46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原因是什么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中结核性心包炎是最常见原因,在结核高发地区等有相应发病特点;细菌性、病毒性心包炎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也可演变。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心包炎、肿瘤性心包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放射性心包炎等,不同疾病及人群有相应发病特点。 细菌性心包炎:某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心包炎,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炎症迁延不愈,也可逐渐演变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有过细菌性心包炎病史的人群,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几率相对增加。 病毒性心包炎:部分病毒性心包炎,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包炎,少数患者也可能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毒性心包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儿童感染相关病毒后,若病毒对心包的损伤持续存在,就可能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方向发展;女性在病毒性心包炎发病时,若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如月经周期等,也可能影响病情的转归,增加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风险。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包时,可引起心包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心包增厚、缩窄。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女性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后,更易逐渐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老年患者若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心包受累后也较易出现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病理改变。 肿瘤性心包炎:原发性或转移性心包肿瘤可引起心包的病变,如间皮瘤等,肿瘤细胞浸润心包,导致心包增厚、粘连,进而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有肿瘤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肿瘤累及心包的患者,发生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在肿瘤相关心包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因身体的免疫状态、激素水平等因素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肿瘤患者出现心包病变后都需要警惕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脏外伤后等引起的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可导致心包缩窄。有心脏损伤病史的人群,如曾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心脏损伤后综合征进而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可能性相对增加;不同性别在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转归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心脏损伤本身对不同人群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放射性心包炎: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可能引起放射性心包炎,长期的放射性损伤可导致心包增厚、缩窄。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肿瘤分期较晚的患者,发生放射性心包炎并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风险较高;女性在接受胸部放射治疗时,若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如更年期等,身体对放射性损伤的耐受等可能有所不同,也需要关注心包病变的情况。

    2025-10-09 12:58:53
  • 心脏病心跳特别快怎么办

    首先需判断心跳快类型及原因,生理性心跳快多因剧烈运动等诱因,去除诱因可缓解;病理性心跳快可由心律失常、心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引起,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应对措施,若心跳特别快伴胸痛等严重症状、有基础心脏病史者或儿童出现心跳特别快情况,均应及时就医。 一、首先判断心跳快的类型及可能原因 1.生理性心跳快 原因: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紧张、焦虑、愤怒等)、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情况。一般去除相关诱因后可缓解。例如剧烈运动后,身体需要更多氧气和能量供应,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这种情况下心跳快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 应对措施:停止剧烈运动,找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平复情绪,避免继续饮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等。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在情绪过于激动时进行剧烈活动,家长应关注儿童情绪变化,及时安抚使其平静。 2.病理性心跳快 原因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关;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由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因素引起;心房颤动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的患者。 心脏疾病:像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为了保证重要器官供血会反射性地加快心跳;心肌炎患者由于心肌受损,也可能出现心跳快的情况。 其他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导致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20次/分钟;低血糖发作时也可能伴有心跳加快。 应对措施:如果是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跳快,应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药物复律、电复律等方法(但具体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不能自行用药)。对于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跳快,需要针对基础心脏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改善心脏功能等治疗。对于感染导致发热引起的心跳快,需要积极控制感染,降低体温来缓解心跳快的情况;低血糖引起的心跳快则需要及时补充糖分,如口服糖水等。对于儿童病理性心跳快,由于儿童病情变化较快,更需要及时送医,由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针对性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等表现并及时告知医生。 二、及时就医的情况 1.如果心跳特别快且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无论何种年龄,都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2.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史,出现心跳特别快的情况,也应及时就医,因为可能是基础病情加重的表现。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跳快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发作等情况。 3.儿童出现心跳特别快的情况,即使没有明显伴随症状,也应尽快就医,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需要及时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问题,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09 12:58: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