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冠心病、早博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高血压能吃铁皮枫斗吗

    高血压患者能否食用铁皮枫斗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无明确科学研究表明其能直接降血压,不同病情、年龄、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食用需谨慎,且食用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需在医生专业评估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决定,不能盲目食用。 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表明铁皮枫斗能直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铁皮枫斗主要含有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一些初步研究发现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但这些作用与高血压的直接关联缺乏足够有力且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从现有研究来看,它不能替代降压药物来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食用铁皮枫斗的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方面:不同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等存在差异。对于病情较轻且血压控制相对稳定的患者,在咨询医生后,可谨慎少量食用铁皮枫斗,但要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变化以及食用后的身体反应。而对于病情较重、血压波动较大或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食用铁皮枫斗时更需格外谨慎,因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能与降压药物产生协同增效等明确有益作用,反而有可能存在未知的相互作用风险。 年龄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食用铁皮枫斗时更要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具体影响还不明确,需综合评估食用风险与可能的潜在益处。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也不能盲目认为食用铁皮枫斗无害,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考虑是否食用以及食用量等问题。 生活方式影响: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食用铁皮枫斗不能替代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即使食用了铁皮枫斗,也依然要严格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血压的稳定。 病史相关: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食用铁皮枫斗时面临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对铁皮枫斗成分的代谢等情况,所以这类患者在食用前必须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病史和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是否适合食用铁皮枫斗以及食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总之,高血压患者能否食用铁皮枫斗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在医生的专业评估和指导下,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自行盲目食用,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025-10-09 11:38:55
  • 心悸的症状是什么

    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或心慌感,常见症状有心跳过快或过慢的感觉、心跳不规则、心前区不适,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出汗等全身伴随症状,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出现心悸的情况各有特点。 心跳过快或过慢的感觉: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脏跳动明显加快,如心率超过100次/分钟的窦性心动过速等情况,或者感觉心跳过慢,心率低于60次/分钟的窦性心动过缓等。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正常心率范围不同,新生儿正常心率为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110~130次/分钟,1~3岁100~120次/分钟,3~7岁80~100次/分钟,7岁以上70~90次/分钟,若超出此范围且伴有心悸感则需关注。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心率出现心悸情况。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可能已受影响,更易出现心率异常伴心悸。 心跳不规则:表现为心脏跳动节律不规整,可感觉到漏跳、停搏等情况,即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例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患者能明显感觉心脏跳动有间歇。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心跳不规则伴心悸。女性在情绪波动较大时,如过度紧张、焦虑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人群,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功能,易出现心跳不规则伴心悸。 心前区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前区的闷痛、压榨感、刺痛等不适症状。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心前区可出现压榨性疼痛并伴有心悸。儿童若有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出现心前区不适伴心悸。女性在更年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功能紊乱,容易有心前区不适伴心悸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控制不佳时,心脏负荷加重,也易出现心前区不适伴心悸。 全身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胸闷、气短、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可能因脑供血不足而晕倒。儿童出现心悸伴全身症状时,更需重视,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女性在出现心悸伴全身症状时,要考虑是否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情况。有贫血病史的人群,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快跳动来代偿,易出现心悸伴乏力、气短等症状。

    2025-10-09 11:37:50
  • 扩张型心肌病算绝症吗

    扩张型心肌病不算传统绝对绝症但预后较差,病情分早期、中期、晚期,早期规范治疗可控,中期药物治疗能缓解,晚期可借心脏移植改善;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早期诊断、规范个体化治疗及生活方式管理可改善预后,不同阶段有不同治疗策略与预后情况。 病情进展情况 早期阶段: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心脏扩大等表现,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此时若能及时规范治疗,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例如通过限制体力活动、使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等措施,可延缓心脏进一步扩大和心功能恶化。 中期阶段:患者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活动后气促、乏力、水肿等,心功能逐步下降。但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缓解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肌重构等,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晚期阶段:病情严重时,患者心功能严重受损,可能反复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生活质量极差,预后不良。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脏移植等治疗手段为部分晚期患者带来了希望,对于符合心脏移植适应证的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影响因素及应对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心脏的代偿能力可能相对强一些,但病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进展也会较快;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于年轻患者,要强调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阻断病情进展;老年患者则需在治疗过程中更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必须严格戒酒,否则会加速心肌损害;肥胖患者需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因为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心功能的维持。 病史相关: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的患者,需要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压会进一步损害心肌,协同加重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情。对于有扩张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总之,虽然扩张型心肌病预后整体不佳,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对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绝症。

    2025-10-09 11:37:14
  • 装心脏起搏器需要开刀吗

    装心脏起搏器通常需开刀,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在胸部做3-5厘米小切口,将电极导线送心特定部位,起搏器埋皮下囊袋。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考虑身体特点及术后护理;老年人要控制基础疾病,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及基础疾病变化;女性切口选择兼顾美观与安全,术后注意切口护理;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剧烈运动者术后渐增活动量,吸烟人群术前尽量戒烟。 手术操作过程 一般是在胸部做一个较小的切口,通常长度在3-5厘米左右。医生会将起搏电极导线通过静脉血管送入心脏特定部位,然后将起搏器埋置在胸部皮下的囊袋内。通过这种微创手术的方式,相对传统的开刀手术创伤较小,恢复也相对较快。 不同人群装心脏起搏器开刀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装心脏起搏器时,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更加精准地操作,切口的选择和操作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特点,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术后的护理也需要特别关注,要确保切口的良好愈合,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装心脏起搏器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手术前需要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手术的耐受性可能不如年轻人。术后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切口愈合情况以及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 女性:女性装心脏起搏器时,在切口的选择上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美观因素,但这并不是手术的关键考量点,关键还是要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起搏器的正常植入。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护理,因为女性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如喜欢穿紧身衣物等,需要提醒女性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穿着紧身衣物,以减少对切口的压迫和影响切口愈合。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有剧烈运动习惯的人群,装心脏起搏器后在术后恢复阶段需要适当限制剧烈运动,随着身体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对起搏器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建议在术前尽量戒烟,因为吸烟可能会影响切口愈合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2025-10-09 11:36:18
  • 小儿心肌损伤的症状

    小儿心肌损伤有一般症状如乏力、精神差,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包括心率异常、心音改变、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相关症状有呼吸急促,消化系统相关症状为食欲减退,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是少数有头晕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让孩子多休息减少心脏负担促进恢复。 一、一般症状 小儿心肌损伤时,可能出现乏力表现,孩子相较于平时会更易疲倦,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原本能跑能跳,患病后玩耍一会就喊累。还可能有精神差的情况,显得萎靡不振。 二、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 1.心率异常 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心率增快时,婴儿心率可能超过160次/分钟,儿童可能超过100次/分钟;心率减慢时,婴儿心率可能低于100次/分钟,儿童可能低于60次/分钟。这是因为心肌损伤影响了心脏的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导致心脏节律和频率发生改变。 2.心音改变 心音可能减弱,听起来不如正常时响亮。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得心音传导和强度受到影响。 3.心律失常 常见的有早搏等情况。通过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的心律表现,这是因为心肌损伤干扰了心脏正常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律紊乱。 三、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部分小儿心肌损伤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尤其是在活动后或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增快,婴儿呼吸频率可能超过60次/分钟,儿童可能超过40次/分钟。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机体氧供相对不足,从而通过呼吸频率的改变来试图获取更多氧气。 四、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有些小儿心肌损伤后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不想吃东西。这可能与机体整体状态不佳,包括心脏功能受损后身体代谢等多方面改变有关,影响了消化系统的功能。 五、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少数小儿可能出现头晕的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状态异常等。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异常导致脑供血相对不足,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特殊人群(小儿)温馨提示 小儿心肌损伤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因为小儿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难被及时察觉。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要让孩子多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减少心脏负担,促进心肌损伤的恢复。

    2025-10-09 11:35: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