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垂体瘤、胶质瘤、颅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垂体瘤、胶质瘤、颅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脑脊液鼻漏如何就医

    怀疑出现脑脊液鼻漏应尽快就诊神经外科或耳鼻喉科(儿童去具备儿科诊疗能力的医院相关科室),经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葡萄糖定量检测)、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初步评估,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头高卧位、避免增加颅内压动作、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或手术治疗(漏口大等情况时,如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不同年龄段患者就医及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需医护人员和家长共同关注处理。 初步评估检查 症状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是否有清亮液体从鼻腔流出,这种液体在低头、用力等情况下是否增多等情况,同时了解是否有头部外伤史、手术史等相关病史。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准确提供孩子的发病过程等信息,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症状。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鼻腔情况等,查看是否有脑脊液漏的迹象。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葡萄糖定量检测等。因为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有一定范围,若鼻腔流出液葡萄糖定量检测阳性,有助于支持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该检查的操作和判断可能需要考虑其生理差异等因素。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头颅CT可以帮助发现是否有颅骨骨折等情况,MRI对于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内情况等。儿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检查参数等,以减少辐射等不良影响。 确定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漏口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会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采取头高卧位,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儿童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护理,保证孩子安静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安排。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漏口较大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漏口,恢复脑脊液循环的正常状态。手术方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如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情况需要医生充分评估,家长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相关情况。 总之,当怀疑脑脊液鼻漏时,要及时就医,通过一系列评估检查明确病情,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都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等共同关注和处理。

    2025-09-29 11:28:42
  • 一般脑水肿有什么症状?

    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呈持续性胀痛清晨夜间明显因刺激脑膜血管神经、呕吐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因刺激延髓呕吐中枢、视神经乳头水肿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因眼底静脉回流受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有大脑半球脑水肿累及运动区致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区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语言中枢致失语,小脑幕切迹疝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侧瞳孔先缩后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枕骨大孔疝有剧烈头痛呕吐加剧颈项强直明显、生命体征紊乱早出现严重可呼吸心跳骤停;小儿前囟未闭者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囟门关闭者头围增大伴烦躁哭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颅内压增高表现不如年轻人明显需警惕基础病影响且代偿弱易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1.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程度可随脑水肿进展逐渐加重,清晨或夜间可能较为明显,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所致。 2.呕吐:常呈喷射性,与进食无明显关联,是因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引起。 3.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是颅内压增高使眼底静脉回流受阻,视神经乳头出现水肿的表现。 二、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相关症状 1.大脑半球脑水肿 若累及运动区,可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累及感觉区时,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痛觉、温度觉、触觉减退或消失;若累及语言中枢,可出现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不同类型。 2.小脑幕切迹疝相关表现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由嗜睡逐渐发展为昏迷;初期患侧瞳孔可短暂缩小,随后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同时可出现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如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等。 3.枕骨大孔疝表现 剧烈头痛、呕吐加剧,颈项强直明显;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可表现为呼吸不规则、脉搏缓慢、血压波动等,严重时可迅速发生呼吸、心跳骤停。 三、特殊人群脑水肿特点 1.小儿脑水肿 前囟未闭的小儿可出现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囟门关闭的小儿可能表现为头围增大,还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哭闹等表现,这与小儿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缓冲空间相对较大,但脑水肿仍可导致颅内压变化相关。 2.老年人脑水肿 症状相对不典型,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需警惕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脑水肿的影响,且老年人神经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脑水肿可能更快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2025-09-29 11:25:44
  • 胶质瘤分几级

    胶质瘤依据WHO分级标准分为四级,Ⅰ、Ⅱ级为低级别,细胞分化较好、异型性小、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治疗以手术为主;Ⅲ级为间变胶质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增殖活性增加、侵袭性强,预后较差;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极差,不同级别在治疗策略、预后等方面有差异,儿童、老年患者治疗有特殊考虑,女性和男性总体无明显性别特异性本质差异但临床需综合考量个体情况。 Ⅰ级胶质瘤:属于低级别胶质瘤,细胞分化较好,生长相对缓慢。在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较小,侵袭性较低。例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一般通过手术切除有望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甚至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但也有少数病例可能复发并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其影像学表现通常为边界较为清晰的占位病变,占位效应相对较轻。 Ⅱ级胶质瘤:也是低级别胶质瘤,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生长速度较Ⅰ级略快。像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等,患者的病程相对较长,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有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可能。影像学上可见肿瘤边界可能不太清晰,有一定的浸润性生长特点。 Ⅲ级胶质瘤:为高级别胶质瘤中的间变胶质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增殖活性增加,生长速度加快,具有一定的侵袭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比Ⅰ、Ⅱ级胶质瘤的预后要差很多。影像学上肿瘤边界更不清晰,往往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等表现。 Ⅳ级胶质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异型性显著,增殖活性极高,侵袭性强,生长迅速。患者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较短。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水肿严重等特征,常可见坏死、出血等表现。 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在治疗策略、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Ⅰ、Ⅱ级相对预后较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必要时辅助放化疗等;Ⅲ、Ⅳ级预后较差,治疗更强调综合治疗,但总体效果不佳。对于儿童患者,胶质瘤的分级同样适用,但儿童胶质瘤的治疗需要特别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手术、放化疗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尽量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分级同样是评估病情和预后的重要依据,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女性和男性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上总体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本质差异,但在具体的临床处理中仍需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2025-09-29 11:23:35
  • 脑外伤会有什么后遗症

    脑外伤后可出现认知、运动、情绪情感、癫痫、睡眠等障碍,儿童脑外伤后需尽早康复干预并保安全环境,老年人恢复慢要防二次损伤且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女性脑外伤患者情绪障碍突出需针对性心理支持,有既往病史者康复要综合评估兼顾基础疾病影响。 一、认知功能障碍 脑外伤后约30%-70%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认知损害,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如难以记住近期发生的事件、学习新知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执行功能下降(如计划、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减弱)等。神经心理测试可发现相关认知指标异常,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 二、运动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因脑损伤出现运动功能异常,如偏瘫(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活动受限)、共济失调(肢体协调能力变差,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笨拙)等。这与脑损伤部位涉及运动传导通路等有关,严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及自理能力。 三、情绪情感障碍 常见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脑外伤后抑郁发生率可达20%-50%,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易激惹,焦虑患者可出现紧张、不安、过度担忧等,这些情绪障碍不仅影响患者心理状态,还可能阻碍康复进程。 四、癫痫 脑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中重度脑外伤患者癫痫发生率较高,可在脑外伤后的不同时间(如数小时至数年)出现癫痫发作,发作类型多样,对患者神经系统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五、睡眠障碍 脑外伤患者常出现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等。睡眠障碍影响身体恢复及能量储备,长期睡眠不佳可能进一步加重认知、情绪等方面的不良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脑外伤后可能影响智力发育、运动技能发展,需尽早进行康复干预,如早期的认知训练、运动康复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身心变化,提供安全的康复环境。 老年人:脑外伤后恢复相对较慢,认知功能衰退可能更明显,康复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安全防护,防止因平衡能力下降等导致二次损伤,可结合其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女性:女性脑外伤患者因激素等因素影响,情绪情感障碍(如抑郁)表现可能更突出,需给予针对性心理支持,关注其情绪变化并及时疏导。 有既往病史者:若患者存在原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外伤可能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对身体的影响,康复治疗需综合评估,兼顾脑外伤恢复与基础疾病控制,避免相互不良影响。

    2025-09-29 11:22:05
  •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以下是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症状的一些信息: 1.胸痛: 心源性胸痛: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放射,伴有胸闷、憋气等症状。 非心源性胸痛: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疾病也可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剧烈的撕裂样、刀割样或烧灼样。 2.头痛: 高血压:血压突然升高或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头痛,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可引起头痛,多为剧烈的胀痛或炸裂样疼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头痛,常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头晕: 低血压:血压过低可导致头晕,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到站立位。 贫血:贫血可使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可导致头晕,还可能伴有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症状。 4.心悸: 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可引起心悸,患者感到心跳不规律或心跳过快。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导致心悸。 其他:贫血、甲亢等也可引起心悸。 5.呼吸困难: 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可导致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 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也可引起呼吸困难。 其他:贫血、酸中毒等也可导致呼吸困难。 6.肢体麻木: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可导致单侧肢体麻木、无力,甚至偏瘫。 颈椎病:颈椎病变可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麻木、疼痛。 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 7.言语不清: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导致言语不清,甚至失语。 其他:脑部肿瘤、脑炎等也可引起言语障碍。 8.晕厥: 心源性晕厥:如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可导致晕厥。 脑源性晕厥:如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可引起晕厥。 其他:低血糖、贫血等也可导致晕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都同时出现,而且有些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2025-09-29 11:20: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