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普外科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包括消化道良恶性肿瘤、内镜微创或腹腔镜的微创治疗、及胆道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陆巍,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展开
个人擅长
普外科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包括消化道良恶性肿瘤、内镜微创或腹腔镜的微创治疗、及胆道疾病的治疗。展开
  • 女性阑尾炎有何症状

    女性阑尾炎有其独特表现,腹痛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后转移固定右下腹,性质多样;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妊娠期女性腹痛等表现不典型易延误诊断,月经期女性右下腹疼痛可能加重;体征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且不同位置阑尾压痛点有差异,肥胖女性肌紧张可能不明显需综合判断。 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烈的绞痛等。早期可能是轻度的隐痛,随着炎症加重,可能发展为较为剧烈的疼痛。例如单纯性阑尾炎时多为轻度隐痛;化脓性阑尾炎常为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阑尾炎则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早期即可出现,可能是因为阑尾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反射性痉挛所致。儿童女性阑尾炎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症状,需注意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鉴别。 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这是因为阑尾炎症刺激肠道,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也有患者会出现便秘,可能是由于腹痛导致患者不敢进食,胃肠蠕动减慢等原因引起。 全身症状 发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若阑尾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时,体温可升高,可达到39℃甚至更高。发热是由于阑尾炎症产生的致热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免疫力可能会有一定波动,若发生阑尾炎,发热情况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发热机制与一般人群相似。 乏力:患者可感觉全身无力,精神不振,这与发热、炎症反应消耗身体能量等因素有关。 特殊女性生理时期的表现特点 妊娠期女性:随着妊娠月份增加,子宫增大,阑尾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在妊娠早期,阑尾位置与非孕期相似,位于右下腹;妊娠中晚期,阑尾会被增大的子宫推挤向上外方移位,所以妊娠期女性阑尾炎的腹痛起始部位和转移特点可能不典型,容易造成诊断延误。而且妊娠期女性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如非孕期典型,发热等症状也可能被妊娠本身的一些生理变化所干扰,需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月经期女性:月经期女性盆腔处于充血状态,可能会加重阑尾炎时右下腹的疼痛感觉,同时月经期间的一些身体不适症状可能与阑尾炎的症状有重叠,需要仔细区分腹痛等症状是由月经引起还是阑尾炎导致。 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但在不同个体中,由于阑尾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盆腔位阑尾,压痛点可能较低;腹膜后位阑尾,压痛点可能偏右上方等。 反跳痛:当医生按压右下腹后迅速抬手时,患者会感到疼痛加剧,这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说明阑尾炎症已波及腹膜。 肌紧张: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炎症加重,会出现右下腹腹肌紧张。但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如肥胖女性,由于腹部脂肪较厚,肌紧张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

    2025-09-24 14:49:04
  • 无张力疝修补术步骤

    无张力疝修补术步骤包括麻醉与体位准备(依患者选麻醉、平卧位或调整臀部使腹股沟区暴露)、切口选择与分离(选相应切口切开分离组织并注意保护结构)、疝囊处理(游离疝囊、必要时高位结扎)、补片放置与固定(选合适补片放置固定)、关闭切口(逐层缝合),该术式具优点且不同人群实施需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 1.麻醉与体位准备 麻醉选择: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谨慎选择麻醉方式,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小儿的呼吸、循环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尽量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成人则根据手术部位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麻醉。 体位摆放:一般取平卧位,若为腹股沟疝,手术侧臀部稍垫高,使腹股沟区充分暴露。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保护乳房等部位,避免受压。 2.切口选择与分离 切口:通常选取疝囊相应的切口,如腹股沟疝可采用腹股沟区斜切口或横切口。斜切口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3cm处开始,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向内下方延伸至耻骨结节外上方;横切口则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约2cm处,呈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横行切口。 分离组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依次分离腹外斜肌腱膜等组织。在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神经等结构,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其周围的精细结构。成人则要准确分离层次,避免出血等情况。 3.疝囊处理 疝囊游离:找到疝囊后,将其游离。对于小儿疝囊,因其结构相对较薄且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可能不同,需仔细游离,避免破裂。成人疝囊根据情况处理,若疝囊较小,可高位结扎;若疝囊较大,可能需要切除部分疝囊后再进行修补。 高位结扎(必要时):如果进行高位结扎,要在合适位置用丝线等进行结扎,确保疝囊颈部被可靠结扎,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 4.补片放置与固定 补片选择:根据疝的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补片,如聚丙烯补片等。补片的大小要合适,能够充分覆盖疝缺损区域。 补片放置:将补片放置在疝缺损的部位,一般是腹横筋膜与腹膜之间的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时)。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解剖特点,补片放置位置要准确且避免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成人则要保证补片平整放置,无褶皱。 补片固定:使用缝线或钉枪等将补片固定在周围组织上,确保补片牢固,不会移位。固定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5.关闭切口 逐层缝合:将分离的组织逐层缝合,首先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然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过程中要注意对位准确,缝合线松紧适度。对于儿童患者,皮肤缝合可采用较细的缝线,减少瘢痕形成对其外观和心理的影响。成人则按照常规的缝合步骤进行,保证切口愈合良好。 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使用补片来加强腹股沟区等疝发生部位的强度,相比传统疝修补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在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中实施时,需充分考虑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相应操作。

    2025-09-24 14:47:52
  • 为什么会得阑尾穿孔

    阑尾穿孔成因包括阑尾管腔阻塞(如淋巴滤泡增生、粪石梗阻、寄生虫异物等致阻塞)、细菌感染(肠道细菌入侵及感染扩散)及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儿童和老年人风险相对高,生活方式不良及有阑尾病史者风险也较高。 一、阑尾管腔阻塞 1.淋巴滤泡增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阑尾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滤泡,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时,淋巴滤泡可明显增生,导致阑尾管腔阻塞。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的急性阑尾炎由淋巴滤泡增生引起管腔阻塞进而发展为阑尾穿孔。 2.粪石梗阻:多见于成年人,阑尾腔内容易积存粪石,粪石可堵塞阑尾腔,使阑尾腔内压力升高;随着压力不断升高,阑尾壁血运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导致阑尾穿孔。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减退,更易发生粪石梗阻。 3.其他原因:如寄生虫(如蛔虫、鞭虫等)、异物等也可造成阑尾管腔阻塞。儿童可能因吞食异物等导致阑尾管腔阻塞,从而增加阑尾穿孔的风险。 二、细菌感染 1.肠道细菌入侵:阑尾腔阻塞后,阑尾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细菌可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阑尾黏膜上皮,使其防御功能下降,细菌得以侵入阑尾肌层。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是常见的致病菌,这些细菌在阑尾管腔阻塞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进一步加重可导致阑尾穿孔。 2.感染扩散:如果阑尾炎症不能及时控制,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累及阑尾周围组织和器官,严重时可导致阑尾穿孔。例如,炎症蔓延至阑尾周围的腹膜等组织,使阑尾局部的炎症反应加剧,最终导致阑尾壁坏死穿孔。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发生阑尾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的阑尾壁较薄,淋巴组织丰富,阑尾管腔相对较细,一旦发生阻塞,炎症进展迅速,更容易出现阑尾穿孔;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对炎症的感知和应对能力较弱,往往在阑尾炎症较轻时就可能已经出现阑尾穿孔。 2.性别因素: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对阑尾穿孔的影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青少年时期,男女发生阑尾穿孔的概率差异相对较小;而在成年后,女性由于生殖系统等解剖结构的特点,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如盆腔炎症等)增加阑尾穿孔的风险,但总体而言,性别不是导致阑尾穿孔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等因素起主导作用。 3.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阑尾穿孔风险。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粪石形成等导致阑尾管腔阻塞的概率。此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阑尾的炎症反应,进而增加阑尾穿孔的可能性。 4.病史因素:有阑尾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阑尾相关疾病时,发生阑尾穿孔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曾经有过阑尾炎症未彻底治愈的患者,阑尾局部的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再次出现管腔阻塞等情况时,炎症更容易迅速进展导致阑尾穿孔。

    2025-09-24 14:46:23
  • 微创阑尾炎手术后休息多少天

    微创阑尾炎手术后休息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受年龄(儿童恢复稍快、老年人较慢)、自身身体状况(健康者恢复快、有基础疾病者需延长)、术后恢复情况(无并发症者1周左右可渐增活动量、有并发症者休息时间大幅延长)等因素影响,一般成年人术后1-2周可基本恢复日常轻体力活动,恢复重体力劳动等可能需更长时间,需综合多因素确定休息时间以保障充分恢复避免影响康复或致并发症。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术后休息时间可能相对成年人稍短,但也需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例如,学龄前儿童可能术后1周左右可基本活动,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学龄儿童可能2周左右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轻度活动状态。这是因为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快,但免疫系统等仍在发育中,需要适当时间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一般需要休息2-3周甚至更长时间。因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组织修复能力都比年轻人差,而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术后的恢复进程。例如,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延迟伤口愈合和身体的整体恢复,所以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来保障身体充分恢复。 自身身体状况: 健康人群:本身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顺利,休息1-2周通常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但即使恢复了日常活动,在最初的1-2个月内也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让身体有一个更好的适应过程。 有基础疾病者: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肥胖、心肺功能不全等,术后休息时间需要相应延长。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层较厚,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长时间休息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需要更多时间来恢复心肺功能,一般休息时间可能在2-3周甚至更久,同时要密切关注心肺功能的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来确定何时可以恢复正常活动。 术后恢复情况: 一般恢复良好者: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如伤口感染、腹腔感染等,体温正常,腹痛等症状消失,肠道功能恢复良好,排气排便正常,这种情况下休息1周左右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术后第1周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第2周可以在室内缓慢行走等轻度活动。 出现并发症者:如果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如伤口感染,那么休息时间会大大延长。需要先积极治疗并发症,控制感染,伤口愈合后才能逐渐恢复活动,可能休息时间会延长至3-4周甚至更久。如果出现腹腔感染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住院治疗和休息,恢复时间会相应延长。 总之,微创阑尾炎手术后的休息时间要综合考虑年龄、自身身体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以确保身体能够充分恢复,避免因过早活动而影响康复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24 14:44:04
  • 脂肪瘤成片生长

    脂肪瘤成片生长是多个脂肪瘤在局部或多区域密集聚集生长表现为皮下可触及质地柔软边界清晰结节状肿物与脂肪细胞异常聚积相关,相关因素有遗传因素(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病具遗传易感性)、代谢因素(脂质代谢异常是诱因,肥胖人群易出现)、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参与形成),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切除(影响外观或有压迫症状时)和观察随访(无症状且不影响功能时),特殊人群中儿童少用手术优先观察随访,孕妇孕期以观察为主产后定是否处理,老年人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决定治疗方式。 一、脂肪瘤成片生长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脂肪瘤成片生长是指多个脂肪瘤在身体局部区域或多个区域密集聚集生长的现象,表现为皮下可触及多个质地柔软、边界清晰的结节状肿物,通常无明显疼痛等不适,但可能影响外观或局部功能,其生长与脂肪细胞异常聚积相关。 二、可能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个体患成片脂肪瘤的风险可能升高,遗传背景影响脂肪细胞的代谢及增殖调控机制。 2.代谢因素:脂质代谢异常是重要诱因,肥胖人群因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脂肪细胞异常聚积概率增加,易出现脂肪瘤成片生长,脂肪代谢失衡导致脂肪组织异常增生。 3.激素水平:激素波动可能参与脂肪瘤形成,如女性青春期、孕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期,脂肪瘤生长可能受一定影响,激素变化干扰脂肪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过程。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初步确定皮下肿物位置、大小、数目及成片分布范围,了解肿物质地、边界等基本特征。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为常用手段,可清晰显示皮下脂肪瘤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明确成片脂肪瘤分布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更精准评估成片脂肪瘤范围及内部结构,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对于影响外观或有压迫症状的成片脂肪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方式,完整切除聚集脂肪瘤组织,但存在复发可能,尤其是多发性脂肪瘤。 2.观察随访:若成片脂肪瘤无明显症状且不影响功能,可定期观察随访,监测脂肪瘤大小、数目及生长变化,出现体积迅速增大、疼痛等异常时再干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成片脂肪瘤较少见,治疗优先考虑非手术观察随访,密切关注脂肪瘤变化,同时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避免因外观问题产生心理负担,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谨慎选择干预措施。 2.孕妇:孕期发现成片脂肪瘤时,因孕期生理变化,手术风险较高,以观察为主,产后根据脂肪瘤情况决定是否处理,需关注孕期脂肪瘤生长变化。 3.老年人: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若身体条件允许可考虑手术切除,身体状况差则保守观察,加强生活方式管理,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维持代谢平衡,关注脂肪瘤异常变化。

    2025-09-24 14:41: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