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老年性痴呆、包括认知记忆障碍、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文安,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展开
个人擅长
老年性痴呆、包括认知记忆障碍、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展开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怎么回事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X连锁隐性遗传过氧化物酶体病,累及肾上腺和脑白质,由ABCD1基因缺陷致长链脂肪酸沉积损伤组织,儿童型5-14岁发病有神经和肾上腺皮质症状,成年型21-30岁后起病神经症状为主、肾上腺症状轻,可通过实验室、影像、基因检测诊断,无根治法,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疾病定义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过氧化物酶体病,主要累及肾上腺和脑白质。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由ABC转运蛋白基因(ABCD1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男性发病更为常见,女性多为携带者。 发病机制:ABCD1基因缺陷导致过氧化物酶体中长链脂肪酸转运障碍,使得长链脂肪酸在体内尤其是肾上腺皮质和脑白质中沉积,进而造成组织损伤。 三、临床表现 儿童型:通常在5-14岁发病,早期可表现为学习困难、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随后逐渐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肢体无力、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可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如皮肤色素沉着、乏力、消瘦、低血压等。 成年型:发病年龄多在21-30岁以后,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主要以进行性的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痉挛性截瘫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相对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血浆中长链脂肪酸尤其是十六烷酸和十八烷酸水平升高,这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可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异常,如皮质醇降低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对称性脱髓鞘改变,枕叶常首先受累,具有特征性表现。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ABCD1基因的突变,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现状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症状,可进行康复训练等改善症状,但总体预后较差,病情会逐渐进展恶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疾病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要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密切监测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时调整激素替代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因为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出现生活自理困难等情况,需要家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治疗上同样需要关注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来维持生活质量。 女性携带者:女性携带者一般不发病,但有遗传给子代的风险,在生育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子代患病的概率等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生育决策。

    2025-10-11 12:50:07
  • 脑出血后遗症能完全恢复吗

    脑出血后遗症能否完全恢复受脑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年龄、救治及康复情况等因素影响,康复治疗至关重要,不同后遗症类型恢复情况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儿童康复要符合生长发育特点,老年要控基础病防意外,女性要防骨质疏松和重心理疏导,男性要改不良习惯促恢复。 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恢复的作用 康复治疗在脑出血后遗症恢复中至关重要。早期的康复介入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例如,在脑出血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言语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其逐步恢复语言功能。有研究表明,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但具体的恢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不同后遗症类型的恢复情况 肢体运动障碍:如果是轻度的肢体运动障碍,经过积极康复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运动功能,能够独立行走、完成日常的肢体动作等;但如果是严重的肢体瘫痪,完全恢复到正常可能比较困难,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受限,如长期需要借助轮椅等辅助器具。 语言障碍:对于因脑出血导致的语言障碍,如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部分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可以恢复部分语言功能,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但完全恢复到病前正常语言状态的情况相对较少,尤其是病情较重、语言中枢损伤严重的患者。 认知障碍:脑出血引起的认知障碍恢复相对更难,部分患者可能通过认知康复训练有所改善,比如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但很难完全恢复到患病前的认知水平,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认知功能随年龄有减退趋势,再加上脑出血的影响,恢复难度更大。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脑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后遗症,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康复治疗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更注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避免过度训练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波动可能影响康复效果。例如,高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再出血风险增加,进而影响后遗症的恢复。老年患者康复时要更加注重安全,防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绝经后女性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因训练导致骨折等意外。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方面更敏感,要注重心理疏导,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康复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不利于脑出血后遗症的恢复,要鼓励男性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恢复。

    2025-10-11 12:49:14
  • 脑梗心里难受怎么缓解

    脑梗心里难受可能由缺血缺氧或合并心脏问题等原因引起,不同人群如老年、中青年有不同应对方式,可通过二级预防在药物和生活方式方面进行日常预防及长期管理来减少其发生,需及时就医,结合综合评估、治疗及相应护理调节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一、明确脑梗心里难受的可能原因并针对性缓解 (一)缺血缺氧相关不适 原因:脑梗会导致脑部局部血流受阻,相应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等,从而引起心里难受的感觉。 缓解:如果是在医院内,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具体脑梗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比如使用改善脑血流的药物(需遵医嘱)等。对于患者自身,要保持安静休息,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心脏等负担。家属要给予患者心理安抚,营造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 (二)合并心脏问题 原因:脑梗可能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导致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比如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进而引起心里难受。 缓解:如果怀疑合并心脏问题,需要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若有心脏方面异常,可能需要心内科相关治疗配合。患者要严格遵循医护人员安排进行检查等,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尽量放松,不要过于紧张焦虑。 二、不同人群脑梗心里难受的特殊情况及应对 (一)老年人群 特点: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脑梗后心里难受可能伴随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里难受可能被放大或者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 应对: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情绪状态,督促老年人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在老年人休息方面要保障良好,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等适合脑梗患者的饮食原则,避免加重心脏等负担的因素。 (二)中青年人群 特点:中青年脑梗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脑梗心里难受,可能因为对疾病的担忧等心理因素更为敏感。 应对:除了医疗上的处理外,心理疏导很重要。要让中青年患者了解脑梗的治疗过程和预后等情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下适当进行舒缓的心理调节,比如深呼吸等放松训练,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病情。 三、日常预防及长期管理角度减少心里难受的发生 (一)二级预防 药物方面:如果无禁忌,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脑梗复发等情况,从而减少因为脑梗复发等导致心里难受的风险。 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戒烟限酒,合理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但要在医生评估允许后进行。同时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遵循医嘱进行调整。 总之,脑梗心里难受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疗专业人员的综合评估和治疗下,同时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和调节等,以最大程度缓解心里难受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2025-10-11 12:47:45
  • 轻微脑震荡的10个症状,是真的吗

    轻微脑震荡可出现意识障碍(一般不超30分钟)、近事遗忘(逆行性遗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鸣、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改变、睡眠障碍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不同人群处理遵循相应医疗原则,儿童需观察后续表现,老人要关注症状加重情况。 一、意识障碍 轻微脑震荡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这是因为脑部受到外力冲击后,神经功能暂时紊乱导致,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可能表现相对更易出现短暂的反应迟缓等情况。 二、近事遗忘 受伤当时及受伤前后一段时间的事情不能回忆,称为逆行性遗忘。比如患者可能记不清受伤怎么发生的,之前不久做过的事情等,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老年人因本身记忆力基础可能相对较弱,可能更易被察觉有这类近事遗忘表现。 三、头痛 较为常见的症状,受伤后可出现头部胀痛、跳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人群感受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异常,成人则可明确诉说头痛情况。 四、头晕 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眩晕,行动时可能加重,各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比如儿童可能在受伤后走路不稳、有眩晕感,成人则可能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晃动感。 五、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继而呕吐的情况,这是由于脑震荡后颅内环境改变,刺激胃肠道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呕吐相对较频繁,需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六、视物模糊 可能出现视力短暂模糊不清的情况,是因为脑部受到冲击影响了视觉相关神经传导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比如儿童可能玩耍时突然出现看东西不清楚等表现。 七、耳鸣 耳朵出现嗡嗡样等异常声响,这是由于脑部受创影响了听觉相关的神经功能,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成人可能在受伤后自觉耳朵有异常声响。 八、注意力不集中 受伤后患者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比如儿童不能专注玩耍、学习,成人不能专注工作等,不同年龄人群都会有此表现,年龄越小可能越易受周围环境干扰而体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九、情绪改变 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如易激动、烦躁或抑郁等,这是因为脑震荡影响了神经递质等调节情绪的物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老年人可能本身情绪基础若有波动更易被察觉有情绪改变。 十、睡眠障碍 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脑震荡后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了睡眠调节机制,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儿童可能原本规律的睡眠被打乱,成人则可能出现失眠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疑似轻微脑震荡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以明确诊断,不同人群在处理时需遵循相应的医疗原则,儿童要特别注意观察后续表现,老人则要关注是否有症状加重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进一步处理。

    2025-10-11 12:45:12
  • 脚突然麻木是怎么回事

    脚麻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受压(如姿势问题、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受压)、血管问题(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缺乏)以及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系统疾病、感染)。 一、神经受压 1.姿势问题: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蹲,可能导致神经受压而引起脚麻木。例如久坐时双腿交叉,会压迫腿部神经,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出现脚麻木现象。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经常伏案工作或长时间玩手机保持不良坐姿的人群。 2.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异常,包括脚麻木。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这与腰椎的退变等因素有关。患者除了脚麻木外,还可能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 3.坐骨神经受压: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时也会引起脚麻木,比如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发炎、痉挛等可压迫坐骨神经,常见于经常进行剧烈运动或有臀部外伤史的人群。 二、血管问题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可出现脚麻木,还可能伴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管狭窄影响了神经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见于有吸烟史的中青年男性,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会引起下肢缺血,出现脚麻木、疼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肢体溃疡、坏死。 三、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引起脚麻木,通常是对称性的,从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还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如针刺感、蚁走感等。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且随着病程延长,发生概率增加。 2.维生素缺乏:缺乏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等,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导致神经病变,出现脚麻木。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等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素食者和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时。 四、其他原因 1.中毒: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铅、汞等)、工业毒物等,可能引起神经中毒,导致脚麻木。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防护,如从事电镀行业接触重金属的工人等。 2.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可出现脚麻木,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同时可能伴有肢体无力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3.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脚麻木,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神经时,可能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包括脚麻木,这种情况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老年人、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2025-10-11 12:43: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