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萍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痛风、脊柱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痛风、脊柱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展开
  • 血虚怎么办

    补血可通过饮食调理,合理搭配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及叶酸的食物;生活方式上需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中医调理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中药方剂或由专业医师操作针灸推拿调节气血;儿童血虚要均衡营养、保证睡眠活动,孕妇血虚需注重营养全面并遵医干预,老年人血虚调理要谨慎并遵专业方案。 一、饮食调理 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及叶酸的食物有助于补血。动物肝脏(如猪肝,每100克猪肝含铁量约22.6毫克,能为身体补充造血原料)、瘦肉、菠菜、黑木耳、红枣等是常见的补血食物,日常饮食中可合理搭配这些食物以辅助改善血虚状况,例如可每周安排2~3次猪肝炒菠菜这类菜品,既保证铁的摄入,又能获取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协同促进补血。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气血的生成与调养,一般成年人建议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各器官更好地进行气血的代谢与修复,有助于改善血虚状态。 2.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帮助改善血虚。如散步,每天可安排30分钟左右的慢速散步,或练习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强度需适中,避免过度劳累,以身体微微发热、不感觉疲惫为宜,通过运动促进气血流通。 三、中医调理 1.中药方剂:中医中一些中药方剂可用于补血,如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等,但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中医师会根据个体血虚的具体证型来精准调配药物。 2.针灸推拿: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例如针刺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能起到一定的补益气血功效,但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血虚时,应注重均衡营养摄入,避免挑食偏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适合儿童的营养补充剂,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活动,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气血调养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孕妇:孕妇血虚需格外关注,要保证营养全面,除了饮食上加强补血相关食物的摄入外,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进行补血相关干预,因为孕妇血虚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需谨慎对待,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调理。 3.老年人:老年人血虚要结合其身体状况,在饮食和调理方式选择上更需谨慎,可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气血生成与调节能力下降,要避免因血虚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例如在运动选择上要更注重舒缓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负担。

    2025-10-16 13:03:18
  • 三叉神经痛能针灸吗

    三叉神经痛能针灸,针灸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等机制发挥作用,临床选攒竹等穴位,频次每周2-3次、疗程10-15次左右,有安全性需注意,还可与药物、康复治疗联合应用。 一、针灸对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可能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机制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穴位,影响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例如,刺激面部的某些穴位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减轻三叉神经区域的疼痛症状。 二、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情况 1.穴位选择 常用的穴位包括面部的攒竹、四白、下关等穴位,以及手部的合谷等穴位。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刺激该穴位可能对眼部及面部相关的疼痛有调节作用;四白穴在面部,眶下孔处,刺激四白穴被认为有助于改善面部的气血运行,缓解三叉神经痛。 2.治疗频次与疗程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频次为每周2-3次,一个疗程通常为10-15次左右。但具体的治疗频次和疗程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治疗频次相对较低,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治疗。 三、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1.安全性 针灸治疗相对较为安全,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局部出血、感染等情况。不过,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时,这些风险可以大大降低。例如,医生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规范针刺的深度和角度等。 2.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针灸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较浅的针刺深度,并且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等导致针刺意外。对于孕妇,某些穴位的针刺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等情况,所以孕妇应避免针灸面部等可能对子宫产生影响的部位的穴位。此外,患者在针灸治疗后,要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立即接触冷水等,以防感染。 四、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1.与药物治疗联合 针灸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例如,在患者服用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可能会增强止痛效果,并且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针灸可以调节身体的整体机能,而药物主要是针对神经传导等方面起作用,两者联合可以从不同角度缓解三叉神经痛。 2.与康复治疗联合 针灸还可以与康复训练等联合应用。例如,指导患者进行面部的康复按摩等训练,配合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更好地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2025-10-16 13:02:03
  • 用艾叶熏阴部有好处吗

    艾叶熏阴部有抗菌、温经散寒等潜在益处,但也存在皮肤刺激、不当使用掩盖病情等风险,儿童、孕妇及阴部有皮肤破损、炎症急性期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或避免艾叶熏阴部,不能单纯依赖其治疗阴部疾病,应正确对待其利弊及注意特殊人群情况。 一、艾叶熏阴部的潜在益处 (一)抗菌作用 有研究表明艾叶中含有的挥发油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一些常见的引起阴部感染的细菌可能有抑制作用。例如相关实验发现艾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有助于减少阴部因细菌感染引发的不适等问题,但具体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且不能替代正规医疗。 (二)温经散寒 对于因寒邪凝滞等因素导致阴部有寒凉感、痛经相关(部分女性可能因寒邪影响阴部相关经络而出现不适)等情况,艾叶的温热特性可能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从中医经络理论角度,艾叶熏阴部可能对改善因寒引起的阴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等状况有一定帮助,但这一作用的科学性需更多严谨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二、艾叶熏阴部的潜在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皮肤刺激风险 不同个体皮肤敏感度不同,部分人可能对艾叶熏阴部时的温热等刺激较为敏感,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或刺激反应。尤其是阴部皮肤相对较为娇嫩,更易受影响。如果在熏阴部过程中出现皮肤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 (二)不当使用的不良影响 1.温度控制不当:若艾叶熏阴部时温度过高,可能会烫伤阴部皮肤,造成局部损伤,影响阴部健康。 2.掩盖病情:不能单纯依赖艾叶熏阴部来治疗严重的阴部疾病,比如一些明确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较严重感染性疾病,若仅用艾叶熏阴部可能延误正规的医疗诊治,导致病情加重。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一)儿童 儿童阴部发育尚未成熟,皮肤等更为娇嫩,一般不建议使用艾叶熏阴部,以免因操作不当等引发皮肤损伤等问题,应避免让儿童接触此类可能存在风险的操作。 (二)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阴部熏艾需谨慎。目前对于孕妇阴部熏艾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相对有限,从安全角度考虑,孕妇不建议自行进行艾叶熏阴部的操作,若有相关阴部不适等情况,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通过更安全、经科学验证的方法来处理,避免因不当操作可能对胎儿等造成潜在不良影响。 (三)有阴部皮肤破损、炎症急性期等情况的人群 当阴部存在皮肤破损、炎症处于急性期(表现为明显红肿热痛等)时,艾叶熏阴部可能会加重局部刺激,导致炎症进一步扩散等不良后果,这类人群严禁进行艾叶熏阴部的操作,应及时就医进行正规的针对病因的治疗。

    2025-10-16 13:01:26
  • 马齿苋八大功效

    马齿苋具清热解毒可缓解热毒蕴结引发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有凉血止血辅助改善血热妄行导致的咯血便血等出血症状的作用、能抗菌消炎对细菌性病毒性炎症等多种炎症性疾病辅助调理、凭借抗炎特性可消肿止痛减轻炎症部位红肿热痛、能促进肾脏对水分代谢改善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情况、其中成分有助于降低血脂调节血压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及辅助改善作用、富含营养成分可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黏膜调理肠炎腹泻等肠道问题,且孕妇应避免过量食用因可能增早产风险、婴幼儿不建议随意食用需谨慎。 一、清热解毒 马齿苋富含黄酮类、萜类等活性成分,体外研究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抑制作用,可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热毒蕴结引发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此功效获现代药理学研究支撑。 二、凉血止血 其含有效成分可调节机体凝血相关机制,对血热妄行导致的咯血、便血等出血症状有辅助改善作用,临床观察研究证实其在改善此类出血情况中有一定效果。 三、抗菌消炎 大量实验证实马齿苋有效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对细菌性、病毒性炎症具消炎作用,可用于皮肤感染、肠道炎症等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辅助调理,药理学研究明确其抗菌消炎作用机制。 四、消肿止痛 凭借抗炎特性,马齿苋可减轻炎症部位红肿热痛,如对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肿痛,通过外敷等方式可利用其消肿止痛功效缓解症状,药理学研究阐明其消肿止痛原理。 五、利水除湿 马齿苋能促进肾脏对水分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对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情况有改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其可增加尿量,发挥利水除湿效果。 六、保护心血管 研究发现马齿苋中ω-3脂肪酸等成分有助于降低血脂、调节血压,对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预防及辅助改善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马齿苋与心血管健康指标改善相关。 七、增强免疫力 马齿苋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糖等营养成分,多糖成分可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提升人体抵抗疾病能力,免疫药理学研究验证其增强免疫力功效。 八、促进肠道健康 马齿苋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有益菌增殖,还能保护肠道黏膜,对肠炎、腹泻等肠道问题有调理作用,肠道健康相关研究证实其对肠道的有益影响。 特殊人群提示 孕妇应避免过量食用马齿苋,因现有研究提示马齿苋可能对子宫平滑肌有一定兴奋作用,过量食用可能增加早产等风险;婴幼儿消化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不建议随意将马齿苋作为食物给婴幼儿食用,需谨慎对待。

    2025-10-16 13:01:06
  • 脾肾阳虚是什么意思

    脾肾阳虚是脾肾阳气亏虚致温煦、气化失职的虚寒证候,由久病不愈、久居寒地等致脾肾阳气不足,有久泻久痢等消化、腰膝下腹冷痛等畏寒、面浮肢肿等水液代谢表现及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舌脉象,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可通过温和运动、注重腰腹部及足部保暖、避生冷食温补食物及特殊人群针对性调理来干预。 一、脾肾阳虚的定义 脾肾阳虚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候类型,指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多因久病不愈,耗伤阳气;或久居寒冷环境,寒湿伤阳;或素体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等因素导致脾肾阳气不足。 二、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患者可出现久泻久痢、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五更泄泻(黎明前腹痛泄泻)等症状,因脾阳亏虚,运化无权,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二)畏寒肢冷表现 可见腰膝、下腹冷痛,畏寒肢冷,尤以腰以下为甚,此为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形体,且脾阳亏虚,温煦功能减弱所致。 (三)水液代谢表现 可出现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因脾肾阳气亏虚,气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 (四)舌脉表现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反映阳气亏虚,寒湿内盛之象。 三、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 儿童可能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如过食生冷)易出现脾肾阳虚;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肾功能渐弱,更易罹患脾肾阳虚。 (二)性别因素 女性因生理特点(如经期、孕期、产后),气血相对不足,若失于调护,更易出现阳气不足,引发脾肾阳虚。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劳累、熬夜、缺乏运动、过食生冷寒凉食物等,可损伤脾肾阳气,增加脾肾阳虚发生风险。 (四)病史因素 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者,病久耗伤阳气,易出现脾肾阳气亏虚,进而发展为脾肾阳虚证候。 四、非药物干预与注意事项 (一)运动方面 可选择适合的温和运动,如散步、八段锦等,通过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振奋脾肾阳气,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二)保暖方面 注重腰腹部、足部保暖,寒冷环境易加重脾肾阳气不足,尤其冬季或体质虚寒者需加强保暖。 (三)饮食方面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可适当食用温补食物,如羊肉、山药、韭菜等,以温补脾肾阳气,但需根据个体体质适度调整。 (四)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应避免过度接触寒凉,饮食上可在医师指导下添加温补食材;女性孕期需谨慎用药,以非药物调理为主;老年人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运动与饮食结构,维护脾肾阳气。

    2025-10-16 12:56: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