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少艾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展开
  • 丧失兴趣抑郁症患者有哪些表现

    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在情绪方面有持久情绪低落、情绪麻木感;日常活动表现为兴趣爱好减退或丧失、社交活动回避;认知及行为上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迟缓;躯体方面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不同人群表现形式有差异,发现类似长时间表现应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情绪麻木感:对周围事物的情绪反应变得迟钝,对于原本能引发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事件,感受变得淡薄。比如,面对家人的喜悦分享,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可能只是淡淡的回应,没有正常的强烈情绪波动,如同处于一种情绪的麻木状态,这与正常情况下对生活事件有相应情绪反馈不同。 对日常活动的表现 兴趣爱好减退或丧失:原本热衷的兴趣爱好完全提不起劲去参与。以成年人为例,喜欢绘画的人不再有绘画的冲动,喜欢运动的人也不再关注运动相关,儿童原本喜欢的角色扮演游戏、户外玩耍等都不再感兴趣,对任何曾经觉得有意思的活动都失去了热情,不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 社交活动回避:回避与他人的社交往来。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会减少与朋友聚会、家庭聚会等社交活动,宁愿独自待着。成年人可能以工作繁忙、身体不适等理由推脱社交邀请,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去学校、躲避同学等,对人际交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与外界社交圈子疏远。 认知及行为方面 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很难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工作或学习中,成年人可能无法像以往那样专注于工作任务,经常分心,儿童患者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是因为情绪低落等因素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功能,使得注意力的维持出现困难。 行为变得迟缓:整体行为动作变得迟缓。成年人走路、做事的速度都比以往减慢,行动较为拖沓;儿童患者在活动时也会比正常情况下缓慢,比如起床、穿衣等动作都变得迟缓,缺乏以往的活力,这是由于抑郁症影响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导致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和速度受到影响。 躯体方面的关联表现 睡眠障碍:常伴有睡眠问题,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情况,也有的患者会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睡眠的异常与情绪的低落以及大脑神经递质的变化等有关,长期睡眠障碍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丧失兴趣的抑郁状态,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很多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晚上躺在床上很久难以入睡,脑海中充斥着消极情绪相关的想法,影响睡眠质量。 食欲改变:食欲可能出现下降,导致体重减轻,也有的患者会出现食欲亢进,体重增加。食欲的改变也是抑郁症常见的躯体表现之一,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情绪对进食的影响有关。比如,有的患者原本饮食正常,但患病后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身体逐渐消瘦;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通过进食来缓解情绪低落,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 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在情绪、日常活动参与、认知行为以及躯体等多方面会有上述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的社交回避可能更侧重于学校环境,而成年女性可能在情绪低落的表现上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有一定波动,但总体核心表现是类似的。如果发现身边人有类似持续较长时间的上述表现,应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评估和诊断。

    2025-10-10 12:06:21
  • 孕期焦虑失眠怎么办

    改善孕期焦虑失眠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心理调节(认知行为疗法、寻求支持)、环境调整(营造睡眠环境)、饮食调整(合理饮食)来实现,分别从不同方面帮助孕妇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一、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具体做法:孕妇应尽量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例如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10点左右睡觉,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作用原理:人体的生物钟对睡眠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的各项机能更好地适应睡眠节奏,有助于改善失眠状况。对于孕期女性来说,稳定的生物钟可以使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调节,缓解焦虑情绪对睡眠的干扰。 2.适度运动 具体做法:可以选择适合孕期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孕妇瑜伽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专业瑜伽教练的指导下进行。 作用原理: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散步可以增强孕妇的体质,同时让孕妇接触到外界的环境,缓解焦虑情绪;孕妇瑜伽通过特定的体式和呼吸法,帮助孕妇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的紧张感,从而改善睡眠。 二、心理调节 1.认知行为疗法 具体做法:孕妇可以学习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比如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尝试识别自己的负面想法,并尝试用积极的、合理的想法来替代。例如,当担心胎儿健康而焦虑时,告诉自己“我已经按时进行产检,胎儿的情况是良好的”。 作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缓解心理问题。孕期的焦虑往往与一些不合理的担忧和负面思维有关,通过识别和纠正这些负面思维,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进而改善睡眠。这种方法对于孕期女性来说,不需要借助药物,相对安全有效。 2.寻求支持 具体做法:孕妇可以与家人、朋友交流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给予理解和支持;还可以参加孕妇俱乐部等活动,与其他孕妇分享经验和感受。 作用原理:孕期女性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来自家人、朋友和其他孕妇的支持可以让孕妇感受到关爱和归属感,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善失眠情况。 三、环境调整 1.睡眠环境营造 具体做法: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0-25℃左右;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营造一个利于睡眠的环境。 作用原理: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可以让孕妇更容易放松下来,进入睡眠状态。适宜的温度能让孕妇的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避免因为过热或过冷而影响睡眠。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可以减少身体的不适感,帮助孕妇更好地入睡,缓解失眠和焦虑。 四、饮食调整 1.合理饮食 具体做法:孕妇可以多吃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像香蕉、牛奶等。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作用原理: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原料,褪黑素能够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香蕉中含有丰富的色氨酸和镁元素,镁元素可以放松肌肉;牛奶中的色氨酸和钙元素有助于放松神经,促进睡眠。合理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改善孕期的焦虑失眠状况。

    2025-10-10 12:05:29
  •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如何护理

    环境护理需提供安静舒适安全且温度光线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活护理涵盖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搭配、睡眠帮助建立良好习惯及关注不同年龄段睡眠需求;心理护理包括建立信任关系及针对性心理疏导且考虑不同年龄方式差异;安全护理要防止意外发生并根据不同年龄特殊防护及检查设施安全;病情观察与记录要密切观察不同年龄患者病情变化并详细记录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生活护理 饮食方面:保证患者饮食均衡,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如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钙、铁等元素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对于成年女性患者,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营养需求的影响。一般每天应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肉蛋类100~150g、蔬菜水果400~500g等,确保患者营养充足以维持身体正常机能,利于疾病康复。 睡眠方面: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利于睡眠的氛围,如睡前避免让患者进行剧烈活动或接触刺激性的事物。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观察睡眠情况,必要时配合一些非药物手段促进睡眠,如睡前温水泡脚等。同时要关注患者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儿童患者通常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成年患者一般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等。 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要以亲切、耐心的态度与患者沟通,通过日常的接触逐渐建立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因为患者可能存在紧张、多疑等心理状态,所以护理人员要避免使用生硬、冷漠的态度,要用温和的语气和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例如,每天主动与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感受等。 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和担忧,然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安慰。对于有紧张情绪的患者,帮助其分析紧张的原因,如可能是对疾病的不了解等,然后向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减轻其因未知带来的紧张感。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成年患者,则采用更成人化的沟通和疏导方式。 安全护理 防止意外发生: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防止患者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对于有冲动倾向的患者,要将病房内可能成为危险器具的物品妥善放置,如刀具、锐器等要收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特点进行特殊防护,如儿童患者活动较为活泼,要特别留意其活动范围,避免接触危险物品;对于老年患者,要防止其因行动不便等原因发生摔倒等意外。并且要定期检查病房内的设施安全情况,如门窗是否牢固等,确保患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病情观察与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如紧张的程度、频率等,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观察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可能通过其日常活动、情绪表现等方面来判断,而成年患者则可以通过言语交流等方式了解其精神状况。同时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包括何时出现紧张加重或缓解的情况等,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2025-10-10 12:05:06
  • 嗜睡是由心理因素还是身体因素引起的

    嗜睡可因心理因素如长期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大引发,女性更易受心理因素影响;身体因素包括睡眠呼吸相关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减、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发作性睡病);儿童嗜睡需排查身体如腺样体肥大及心理如学业压力;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致身体因素风险增、常伴慢病药物致嗜睡,心理上孤独抑郁易致嗜睡;女性特殊时期因身体激素变化致身体因素嗜睡且易受心理因素影响。 一、心理因素导致嗜睡的情况 长期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可引发嗜睡。例如,抑郁症患者中嗜睡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失衡会干扰大脑对清醒状态的调控机制,使得患者难以维持正常的觉醒时长,从而出现嗜睡表现。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持续紧张状态,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间接干扰睡眠-觉醒周期,进而引发嗜睡,这种情况在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或生活压力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女性因情绪敏感度相对较高,更易受心理因素影响出现嗜睡状况。 二、身体因素导致嗜睡的情况 (一)睡眠呼吸相关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常见的身体因素相关嗜睡原因,患者夜间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导致睡眠碎片化,睡眠质量大幅下降,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白天就会出现明显嗜睡,这类情况在肥胖人群中更为高发,因肥胖易导致上气道狭窄。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代谢减慢,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患者常表现出嗜睡、乏力等症状;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时,也可能伴随嗜睡表现,这是因为糖代谢紊乱影响了大脑的能量供应及神经功能调节。 (三)神经系统病变 脑血管病变影响脑干、丘脑等调节觉醒的脑区时,会干扰觉醒-睡眠调控通路,引发嗜睡;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存在下丘脑分泌素缺乏等问题,可出现不可控制的日间嗜睡,还常伴有猝倒、睡眠瘫痪等症状,这类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相对多见。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若出现嗜睡,身体因素方面需排查是否存在腺样体肥大等导致呼吸不畅进而影响睡眠的情况,同时也要关注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病变;心理因素方面相对较少,但长期精神过度紧张(如学业压力等)也可能间接影响睡眠质量引发嗜睡,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睡眠及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身体因素导致嗜睡的风险增加,如易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供血不足等,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引发嗜睡;心理因素方面,孤独、抑郁等情绪问题较常见,也会导致嗜睡,家属应关注老年人睡眠情况及情绪状态,鼓励老年人适度运动、保持社交活动以维持身心健康。 (三)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可能因身体因素出现嗜睡,如孕期孕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嗜睡;同时,女性相对更易受心理因素影响,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易引发嗜睡,需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生活作息。

    2025-10-10 12:04:51
  • 为什么有的人会焦虑症

    焦虑症的发病受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影响,遗传有倾向,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异常相关,生活事件、个性特点、不良生活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及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等也与之有关。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等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失衡时,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例如,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物质,当脑内5-羟色胺水平降低时,个体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功能失调与焦虑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在焦虑状态下,HPA轴会被激活,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长期的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促进焦虑症的发展。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都可能成为焦虑症的诱发因素。例如,经历过严重自然灾害的人群,患焦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些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并逐渐发展为焦虑症。 个性特点:一些个性特点也与焦虑症的发生相关。例如,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追求完美、自信心不足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更容易出现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等情绪,从而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进而增加焦虑症的发病几率。例如,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的代谢紊乱、神经调节功能失调等,长期吸烟饮酒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损害,影响情绪调节功能。 不同年龄阶段的因素 儿童青少年: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心理状态。例如,学业竞争激烈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可能发展为焦虑症。同时,这个阶段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情绪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焦虑问题。 成年人:成年人面临工作、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容易引发焦虑症。例如,工作中的高强度任务、职场竞争等可能导致成年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老年人:老年人面临身体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等问题,如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状况的下降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老年人患焦虑症的风险。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性患焦虑症的概率相对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的变化,在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的波动较大,容易影响情绪)以及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往往承担着多种角色,面临的压力来源相对较多,也可能是导致女性焦虑症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病史因素:如果个体曾经有过其他精神疾病史,如抑郁症等,那么患焦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不同的精神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一种疾病的发生可能会增加另一种精神疾病的发病几率。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情绪,长期的抑郁状态可能会导致焦虑症的继发。

    2025-10-10 12:04: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