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少艾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展开
  • 抑郁症对身体的危害

    抑郁症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危害,如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致情绪、睡眠、认知等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关联致患病风险升,削弱免疫系统致易感染,还影响消化系统致食欲及胃肠功能异常等。 一、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抑郁症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分泌失衡。5-羟色胺参与调节情绪、睡眠等多种生理功能,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水平降低,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长期的抑郁症还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发生改变,例如海马体萎缩,而海马体与记忆、学习等功能密切相关,海马体萎缩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抑郁症对其神经发育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可能干扰正常的脑区发育进程,影响未来的认知、情感等多方面功能发展。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联。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抑郁症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例如,抑郁症患者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引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另外,抑郁症患者的炎症反应会增强,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等水平升高,而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在女性抑郁症患者中,由于女性内分泌系统的特点,抑郁症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可能更为突出,需要特别关注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三、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抑郁症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和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例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导致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同时,抑郁症患者的炎症反应调节失衡,慢性炎症状态持续存在,这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功能就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抑郁症会进一步加重免疫功能的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等,并且疾病恢复的过程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抑郁症对消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或亢进的情况。食欲减退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各项功能的维持;而食欲亢进可能引发肥胖等问题,进而增加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抑郁症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例如,5-羟色胺不仅在神经系统中起作用,在胃肠道也有分布,其分泌异常会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对于患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如胃溃疡患者,抑郁症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精神因素会影响胃酸分泌等胃肠道的生理过程,不利于溃疡的愈合。

    2025-10-10 11:38:54
  • 更年期的焦虑症能不吃药自愈吗

    更年期焦虑症能否不吃药自愈分情况,轻度者部分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非药物干预自愈,中重度者通常难自愈需专业医疗干预,不同人群如年轻和年长更年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根据个体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并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更年期焦虑症患者,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有自愈可能。例如调整生活方式方面,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适度运动也是有效的方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还可通过心理调节,如学习放松技巧,像深呼吸放松法,每天定时进行几次深呼吸,每次持续5-10分钟,帮助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部分轻度患者可能仅通过这些非药物干预就能使焦虑症状缓解甚至自愈。不过,这也与个体的身体素质、心理韧性等因素有关,比如本身心理韧性较强、身体素质较好的女性,在更年期出现轻度焦虑时,通过上述生活方式调整更有可能自愈。 中重度更年期焦虑症 而对于中重度的更年期焦虑症患者,通常很难仅通过不吃药自愈。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较大变化,如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等,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引发较严重的焦虑症状。此时仅依靠非药物干预可能无法有效缓解症状,因为中重度的焦虑已经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多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如严重影响睡眠,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持续的紧张、恐惧、担忧等情绪,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增加患其他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的风险等。例如,长期的重度焦虑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出现问题,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年轻更年期女性:相对来说,年轻女性身体各方面机能相对较好,但更年期激素变化带来的焦虑可能更易被忽视。需要更加关注自身情绪变化,一旦发现焦虑症状,应及时评估严重程度。如果是轻度症状,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但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症状有加重趋势,需及时就医,不要因为年轻而忽视病情发展。 年长更年期女性:年长女性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考虑焦虑症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身体整体状况。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如运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身体其他疾病负担;心理调节方面,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很关键,家人应多关注年长女性的情绪变化,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其他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安全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更年期焦虑症是否能不吃药自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同时不同人群在应对更年期焦虑症时需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10-10 11:38:43
  • 健脑安神片的作用

    健脑安神片具有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失眠及神经衰弱症状,镇静安神、舒缓烦躁情绪,滋补肝肾、为大脑提供良好内环境支持的作用。特殊人群方面,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若需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并观察婴儿反应;儿童除非有明确需求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一般不建议使用;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医生需根据其肝肾功能调整剂量,监测不良反应,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健脑安神片的作用 1.调节神经系统:健脑安神片可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作用。它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有助于缓解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失眠症状。研究发现,部分失眠患者服用该药物后,睡眠质量得到提升,入睡时间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减少。同时,对于因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调理效果,能减轻患者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不适症状。 2.镇静安神:该药物具有镇静安神功效。可使机体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对于情绪烦躁、坐立不安等情况有改善作用。从神经递质角度分析,它可能影响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调节其受体活性,从而发挥镇静作用,帮助患者舒缓情绪,达到安神效果。 3.滋补肝肾:中医理论虽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但健脑安神片所含有的一些中药成分,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可能对肝肾有一定滋养作用。例如其中某些成分可能有助于改善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肾脏的代谢功能,维持肝肾正常生理状态,为大脑提供良好的内环境支持,间接起到健脑作用。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妇禁用健脑安神片。因为药物成分可能透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虽然目前关于该药物对胎儿致畸等不良影响的具体研究尚不充分,但为避免潜在风险,孕妇务必严格避免使用,以保障胎儿的健康安全。 2.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应慎用。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婴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可能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若哺乳期妇女确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谨慎决定,并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3.儿童:儿童使用健脑安神片需格外谨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与成人不同。目前缺乏儿童使用该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除非有明确的临床需求且在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损害。 4.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使用健脑安神片时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老年人使用该药物时,医生需根据其肝肾功能状况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正在服用多种药物,使用健脑安神片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联用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2025-10-10 11:38:16
  • 如何治疗社交活动恐惧症

    社交活动恐惧症治疗包含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中暴露疗法与系统脱敏法及社交技能训练针对技能短板训练)、药物治疗需专业医生据病情评估开具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生活方式调整需规律作息保睡眠、适度运动促情绪改善,儿童青少年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治疗方案谨慎评估、心理治疗温和渐进且生活方式调整结合身体机能,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谨慎优先心理治疗并由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社交活动恐惧症的核心方法。其中暴露疗法可让患者逐步面对引发恐惧的社交场景,从低强度场景开始,逐渐过渡到高强度场景,通过反复接触降低对社交场景的恐惧反应;系统脱敏法是让患者建立焦虑等级,从最轻微焦虑的社交情境开始,配合放松训练,逐步适应更高等级的社交情境,帮助患者重新认知社交场景,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2.社交技能训练:针对患者在社交中存在的技能短板进行训练,包括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眼神交流、倾听方式等,通过模拟社交场景练习,增强患者在真实社交中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改善社交表现从而缓解恐惧情绪。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抑郁药物等,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但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后开具处方,患者不可自行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药物及确定用药方案。 三、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心理的稳定状态,改善因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的情绪易激惹及对社交场景过度敏感等情况,一般成年人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睡眠。 2.适度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起到改善情绪、减轻焦虑的作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运动强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游戏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利用儿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其适应社交场景,家长和老师要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指责,营造包容的社交环境,促进其社交技能发展和恐惧情绪缓解。 2.老年人: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系统疾病及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等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谨慎评估。药物治疗要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心理治疗可采用温和、渐进的方式,如个体化的社交技能指导小组等,生活方式调整需结合老年人身体机能适当调整运动方式和作息时间,确保安全且有效改善社交恐惧状况。 3.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极为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或自身健康产生影响,优先选择心理治疗方法,如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由专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以保障孕妇及胎儿健康同时缓解社交恐惧。

    2025-10-10 11:38:04
  • 产后容易抑郁症是什么原因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受生理、心理、社会、遗传与个人病史等多因素影响。生理上激素水平变化、躯体不适可致情绪调节失衡;心理上角色转变适应难、心理预期与现实落差易生抑郁;社会中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压力会增加压力;遗传有家族抑郁史或个人既往抑郁病史者风险高。 躯体不适:产后女性可能会面临多种躯体不适,如分娩后的伤口疼痛、产后出血、哺乳相关的乳房胀痛等。以剖宫产为例,术后伤口在恢复过程中会持续带来疼痛感觉,这种躯体上的痛苦会影响产妇的情绪状态,长期的躯体不适会使产妇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进而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 角色转变适应困难:女性从非孕状态转变为母亲角色,需要适应一系列新的责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照顾新生儿,包括频繁的夜间哺乳、换尿布等,这可能导致产妇睡眠不足。同时,产妇可能会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母亲这一角色,担心婴儿的健康和成长等问题,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心理预期与现实落差:很多产妇在孕期对产后生活有美好的预期,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应对母亲角色并且家庭关系会更加和谐。但实际情况可能与预期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家庭中其他成员对新生儿的关注度可能与产妇期望不一致,或者产后自己的身体恢复情况不如预期等。这种落差会让产妇产生失望、沮丧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可能发展为产后抑郁症。 社会因素 家庭支持不足:家庭环境对产妇的情绪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产妇在产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例如丈夫对产妇的关心和照顾不够,家人不能分担照顾新生儿的责任等,产妇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研究发现,丈夫在产后对产妇的情感支持程度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呈负相关,即丈夫支持越多,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低。 经济压力:产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可能会加重。例如,新生儿的医疗费用、奶粉尿布等用品的支出等都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产妇如果过度担忧家庭的经济状况,就会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中,长期如此容易引发抑郁情绪。此外,一些产妇可能因为产后需要暂停工作,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影响,也会增加心理负担,进而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遗传与个人病史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产妇家族中有抑郁症的遗传史,那么其发生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会影响个体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使得个体对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等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在产后激素水平剧烈变化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情绪紊乱,引发产后抑郁症。 个人既往抑郁病史:如果产妇在孕前或孕期有过抑郁发作的病史,那么产后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会显著升高。因为有过抑郁病史的女性,其大脑中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已经存在一定的紊乱,产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紊乱,从而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2025-10-10 11:37: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