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少艾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展开
  • 抑郁症快要康复的表现

    抑郁症快要康复时在情绪、生理、社会功能方面有诸多改善,情绪波动减少、自我认知改善;睡眠和食欲恢复正常;社交意愿增强、工作学习能力提升,这些改善是身体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的体现。 自我认知改善:对自身的认知趋于客观和积极。不再过度贬低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以更接纳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例如,开始能够正视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中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小成就,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否定。这与患者大脑中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神经回路功能改善有关,随着病情好转,对自我的评价系统逐渐回归正常。 生理方面 睡眠改善:睡眠状况明显好转。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等。快要康复时,睡眠质量提高,入睡变得相对容易,睡眠持续时间趋于正常,且睡眠深度增加。例如,能够获得连续的、高质量的睡眠,醒来后感觉精神饱满。这是因为抑郁症对睡眠调节的影响得到缓解,大脑的睡眠-觉醒节律恢复正常。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发展;对于老年患者,睡眠改善能减少因睡眠问题引发的其他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等。 食欲恢复:食欲恢复正常。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食量减少。而在康复过程中,食欲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能够正常进食,且对食物的兴趣增加。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食欲恢复有助于保证其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支持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老年患者食欲恢复则能维持良好的身体营养状况,预防营养不良等问题。这是由于身体的代谢功能和神经对食欲的调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社会功能方面 社交意愿增强:社交意愿明显增强。开始愿意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不再像患病时那样回避社交。例如,会积极参加朋友聚会、家庭活动等。这是因为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社交恐惧等症状减轻,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环境。对于青少年患者,社交意愿增强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于成年患者,社交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其工作、生活的正常开展。 工作学习能力提升:工作或学习能力逐步恢复。能够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或学习中,并且效率逐渐提高。比如,能够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任务或学习内容,不再像患病时那样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学生患者,学习能力的恢复有助于其学业的顺利进行;对于职场人士,工作能力的恢复能够保证其在职场中的正常表现和职业发展。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学习中的各种任务要求。

    2025-10-10 11:04:30
  • 抑郁症晚上睡不着怎么办

    抑郁症患者晚上长期睡不着且严重时,可通过环境调节(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同时间上床起床)、避免日间过长午睡、深呼吸(每次5-10分钟)、冥想(每天15-20分钟)、光线调节(睡前1小时内避免电子设备,用暖色调灯光)、适度日间运动(下午或傍晚,睡前3小时内不剧烈运动)、饮食调整(睡前避免刺激性食物,可喝温牛奶)来改善,若长期非药物方法无效及时就医,医生会依情况评估并谨慎考虑用药。 睡眠习惯调整 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这样可以调节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奏。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睡眠。 避免日间过长午睡:如果白天午睡时间过长,比如超过1小时,可能会影响晚上的入睡,所以日间午睡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放松身心的方法 深呼吸:躺在床上,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和大脑,缓解紧张情绪,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 冥想:进行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可以通过冥想APP引导进行,每天冥想15~20分钟,能减轻焦虑,促进睡眠。 光线调节 避免睡前强光刺激:在睡觉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如果需要照明,可以使用暖色调的灯光。 运动干预 适度日间运动:白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一般建议下午或傍晚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饮食调整 避免睡前刺激性食物:睡前避免食用咖啡、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神经兴奋或肠胃不适,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1~2小时喝一杯温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睡眠。 医疗干预(若情况严重) 就医评估:如果通过以上非药物方法长期无法改善晚上睡不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考虑使用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物,但会谨慎权衡利弊,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例如,对于儿童抑郁症患者,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在用药时会更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果抑郁症患者晚上长期睡不着且情况较为严重,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025-10-10 11:04:01
  • 产后抑郁症严重吗

    产后抑郁症严重性大,对产妇自身,情绪上长期抑郁,身体上致睡眠障碍等,生活能力也下降;对新生儿,亲子互动消极且营造消极家庭环境影响其发展;对家庭,破坏家庭关系且影响家庭功能正常运转,需重视,有倾向及时求专业帮助,家人要理解支持陪伴产妇。 对产妇自身的影响 情绪方面:产妇会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表现为持续的悲伤、沮丧、焦虑等。例如,产妇可能会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泣,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这种长期的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使其陷入痛苦的精神状态中难以自拔。 身体方面:产后抑郁症可能会对产妇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睡眠障碍,产妇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问题,进而影响身体的恢复。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身体的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 生活能力方面:产妇可能会出现自我照料能力下降的情况,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更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新生儿的工作中。比如,可能会忽略自己的饮食起居,也不能及时察觉新生儿的需求并给予恰当的照顾。 对新生儿的影响 亲子互动方面:产妇因为产后抑郁症,可能会在与新生儿的互动中表现得消极被动。例如,减少与新生儿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新生儿的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缺乏积极的亲子互动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心理和情感发育。 成长环境方面:产妇的抑郁状态会营造出一种消极的家庭氛围,这对新生儿的成长环境产生不良作用。新生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潜移默化影响,对其未来的心理发展可能埋下隐患。 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关系方面:产后抑郁症会影响产妇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产妇的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导致与丈夫、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的和谐氛围。丈夫可能会因为不理解产妇的状况而产生不满,其他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产妇无法正常承担家庭角色而产生抱怨等情况。 家庭功能方面:产妇无法正常履行家庭角色,会使家庭的一些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例如,在照顾新生儿、处理家庭日常事务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 产后抑郁症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情况,无论是产妇自身、新生儿还是家庭都可能受到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如果怀疑有产后抑郁症的倾向,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心理医生的干预等。对于产妇来说,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陪伴非常重要,家人应多给予关心,帮助产妇度过产后的特殊时期。

    2025-10-10 11:03:30
  • 成人晚上睡觉哭是怎么回事

    成人晚上睡觉哭的原因可能是情绪问题、健康问题、药物副作用、睡眠障碍、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钟问题或其他因素。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心理健康专家。同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刺激性物质、管理压力、调整生活方式、处理情绪问题等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成人晚上睡觉哭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情绪问题:焦虑、抑郁、压力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晚上睡觉哭。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与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创伤等有关。 2.健康问题:某些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晚上睡觉哭,如疼痛、呼吸问题、心脏病、关节炎等。这些问题可能在睡眠中引起不适或痛苦,导致哭泣。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情绪波动和睡眠问题,这可能导致晚上睡觉哭。 4.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晚上睡觉哭。 5.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咖啡因摄入过多、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睡眠,导致晚上睡觉哭。 6.环境因素:不舒适的睡眠环境,如噪音、温度不适、床垫不合适等,可能影响睡眠,导致晚上睡觉哭。 7.生物钟问题:生物钟紊乱,如时差、轮班工作等,可能影响睡眠,导致晚上睡觉哭。 8.其他因素:某些心理因素,如潜意识中的恐惧、焦虑或创伤记忆,也可能在睡眠中表现出来,导致晚上睡觉哭。 如果晚上睡觉哭的情况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心理健康专家。他们可以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同时,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建一个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 2.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咖啡因和烟草的摄入,避免在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3.管理压力: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温和的运动来减轻压力。 4.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时间管理。 5.处理情绪问题:如果有情绪问题,寻求适当的支持和治疗,如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晚上睡觉哭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症状,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此外,对于患有某些疾病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管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专业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2025-10-10 11:03:12
  • 控制不住情绪经常发脾气可能患有什么疾病

    心境障碍中抑郁症有持续情绪低落等核心症状伴易激惹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极端波动躁狂期易激惹与神经递质及环路异常相关;焦虑障碍中广泛性焦虑障碍长期过度紧张焦虑伴躯体症状且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功能异常;人格障碍中边缘性人格障碍情绪极不稳定易因小刺激强烈反应与大脑边缘系统功能异常及童年不良经历有关;内分泌疾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致情绪易激动等表现经治疗甲状腺素正常可改善;神经系统疾病中额叶病变因影响情绪调控致情绪控制不住等表现可通过神经影像学发现额叶结构或功能异常。 一、心境障碍 1.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除了有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核心症状外,常伴有易激惹表现,即对小事也容易发脾气,这是因为抑郁状态下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影响了情绪调节功能。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导致情绪控制能力受损。 2.双相情感障碍:该疾病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波动,在躁狂发作期,患者可出现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易激惹、脾气明显增大等症状,如处于躁狂状态时可能因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这与脑内神经递质紊乱及神经环路功能异常有关。 二、焦虑障碍 1.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的状态,神经一直处于警觉状态,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因日常小事而发脾气,同时还常伴有心慌、手抖、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功能存在异常,影响了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 三、人格障碍 1.边缘性人格障碍:此类患者情绪极不稳定,对自我形象、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常常处于快速变化中,容易因一些微小的刺激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为频繁发脾气、人际关系紧张等。其发病机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异常以及童年期不良经历导致的心理发展缺陷有关。 四、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患者常出现情绪易激动、烦躁、发脾气等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多汗、心慌、体重减轻等症状。临床研究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经抗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素水平恢复正常后,情绪易激惹等症状多可改善。 五、神经系统疾病 1.额叶病变:额叶是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等功能的重要脑区,若额叶发生病变(如肿瘤、卒中),可影响其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导致患者出现情绪控制不住、经常发脾气等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额叶区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

    2025-10-10 11:02: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