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典

南京鼓楼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疾病、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及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息肉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疾病、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及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息肉等。展开
  • 胆石症的医学术语是什么

    胆石病分为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多由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致,女性更易罹患;胆管结石又分肝内与肝外,肝内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滞等有关,肝外胆管结石常继发于胆道感染,不同性别年龄因胆道解剖及生理功能差异发病及病情进展各有特点。 胆囊结石:结石发生于胆囊内,多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汁酸分泌减少等因素致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罹患; 胆管结石:又分为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滞等有关,肝外胆管结石常继发于胆道感染等情况,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因胆道解剖及生理功能等差异,发病及病情进展各有特点。

    2025-10-30 14:00:37
  • 胃镜的危害

    胃镜检查有出血、穿孔、感染等潜在危害,但概率低,通过操作规范、严格消毒、患者评估可降低危害,儿童和老年患者检查有各自注意事项,综合权衡利弊后医生会决定是否进行胃镜检查,其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具重要作用。 一、胃镜检查的常见“危害”及科学解读 (一)出血风险 胃镜检查时可能会因操作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从而引起出血,但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较低。一般在正规操作下,消化道黏膜损伤较轻微,出血量通常很少。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普通胃镜检查导致严重出血(需要输血等处理)的发生率低于0.1%。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其自身凝血机制异常,黏膜损伤后难以正常止血。 (二)穿孔风险 穿孔是胃镜检查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概率极低。多是由于操作医生经验不足、操作粗暴等原因导致。比如在食管静脉曲张严重、食管狭窄等复杂情况下操作时可能增加穿孔风险。一般正规开展胃镜检查的医疗机构,穿孔发生率低于0.05%。对于老年患者,本身食管、胃壁弹性较差,发生穿孔的风险相对年轻患者会有所升高。 (三)感染风险 虽然胃镜检查会严格进行消毒等操作,但理论上仍存在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极小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如果胃镜消毒不彻底,而患者又恰好是病毒携带者,就可能通过破损的黏膜感染。所以正规医疗机构会对胃镜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灭菌处理,一般能有效避免此类感染发生。对于有传染病史的患者,医生会在检查前充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降低胃镜检查危害的措施 (一)操作规范 胃镜医生需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在检查过程中轻柔操作,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老年、有基础疾病等)更要谨慎操作。例如,在进镜和退镜过程中要缓慢、平稳,避免过度用力损伤黏膜。 (二)严格消毒 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循胃镜消毒灭菌的相关标准和流程,确保胃镜达到无菌要求。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检测,保证消毒效果。 (三)患者评估 检查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凝血功能情况、传染病史、过敏史等。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先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考虑是否进行胃镜检查;对于传染病患者,要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进行检查。例如,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要使用专门的乙肝阳性患者胃镜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后对胃镜进行特殊的消毒处理。 三、特殊人群胃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由于其配合度相对较差,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要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操作。检查前要禁食禁水严格按照儿科要求执行,以减少误吸等风险。对于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特殊病史的儿童,更要充分评估胃镜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胃镜检查前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于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要准备好急救设备,以防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同时,老年患者消化道黏膜可能相对脆弱,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总之,胃镜检查虽然存在一定潜在危害,但在正规操作、严格消毒和充分患者评估等措施下,其危害发生概率极低,而且胃镜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生会综合权衡利弊来决定是否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2025-10-27 13:49:00
  • 拉肚子伴肚子绞痛怎么治疗

    拉肚子伴肚子绞痛需明确病因,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和调整饮食,对症治疗有缓解肠道痉挛和止泻,针对病因治疗分感染性因素和肠道炎症性疾病等情况,还需注意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不同注意事项。 一、明确病因 拉肚子伴肚子绞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饮食因素(食用不洁食物、过多生冷辛辣食物等)、腹部着凉、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痉挛等。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来明确具体病因。 二、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体力消耗,让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有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2.调整饮食: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加重肠道负担。对于婴幼儿患者,要注意合理喂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导致的情况,可能需要调整喂养方式,如使用无乳糖奶粉等。 三、对症治疗 1.缓解肠道痉挛 腹部热敷: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腹部,温度适中,避免烫伤,通过温热刺激缓解肠道痉挛引起的肚子绞痛。对于儿童患者,热敷时要密切关注皮肤情况,防止低温烫伤。 针灸推拿:在专业医生操作下,通过针灸相应穴位或推拿腹部等方式来缓解肠道痉挛,但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尤其对于儿童,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2.止泻治疗:如果腹泻较严重,可根据情况选用一些具有止泻作用的药物成分,但需谨慎选择适合的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强副作用的止泻药物,可优先考虑一些相对温和的止泻方法或药物。如一些具有吸附作用的药物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过多水分,起到一定止泻作用,但具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是通过补液等对症处理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涉及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相关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拉肚子伴肚子绞痛时,由于其生理特点,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次数和性状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用药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要保证补液等治疗的及时,防止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拉肚子伴肚子绞痛时要注意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对脱水等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孕妇:孕妇出现拉肚子伴肚子绞痛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维持孕妇的水电解质平衡等。

    2025-10-27 13:48:16
  • 脾功能亢进的就医指征是什么

    出现血常规异常相关表现(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相应症状)、脾脏肿大相关表现(自身感知或体检发现)以及基础疾病(如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表现时,需警惕脾功能亢进并及时就医排查。 一、血常规异常相关表现 1.红细胞减少相关 若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且经检查发现红细胞计数(RBC)降低、血红蛋白(Hb)浓度下降,需考虑脾功能亢进的可能。例如,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时,应就医排查脾功能亢进。这是因为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增多,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引发贫血表现。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正常Hb值不同,如6个月-6岁儿童Hb<110g/L,6-14岁儿童Hb<120g/L时,出现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也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与脾功能亢进有关。 2.白细胞减少相关 当频繁出现感染症状,如反复感冒、肺炎等,同时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WBC)低于正常范围(成人正常参考值4-10×10/L),应考虑脾功能亢进。因为脾功能亢进时,脾脏会过度破坏白细胞,使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对于儿童,不同年龄白细胞正常范围不同,如新生儿WBC(15-20)×10/L,1岁以内WBC(11-12)×10/L等,若儿童出现反复感染且白细胞低于对应年龄正常范围,需就医排查。 3.血小板减少相关 若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同时血小板计数(PLT)低于正常范围(成人正常参考值100-300×10/L),应及时就医。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出现出血表现。儿童血小板减少时,如出现皮肤不明原因瘀斑等,也需警惕脾功能亢进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血小板等指标。 二、脾脏肿大相关表现 1.自身感知或体检发现 自己触摸到左上腹有肿块,或者在体检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脾脏肿大,需就医进一步明确原因。脾脏肿大是脾功能亢进的常见体征之一,多种原因可导致脾脏肿大,如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疟疾等)、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病等都可能伴随脾脏肿大,而脾功能亢进是其中可能的病因,所以发现脾脏肿大应及时就医排查。对于儿童,家长应定期关注儿童腹部情况,若发现左上腹异常隆起等情况,需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脾脏情况。 三、基础疾病相关表现 1.肝脏疾病相关 本身患有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患者,若出现上述血常规异常表现或脾脏肿大等情况,更应警惕脾功能亢进的发生,需及时就医。因为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脾脏淤血肿大,出现脾功能亢进。例如,乙肝肝硬化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白细胞减少等情况时,应尽快就医评估脾功能情况。对于儿童患有先天性肝脏疾病等情况,也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脾功能亢进相关表现并及时就医。 2.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出现贫血、感染、出血倾向等表现时,要考虑脾功能亢进的可能,需就医明确。因为这些血液系统疾病常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功能亢进。比如淋巴瘤患者,若出现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伴血常规异常等情况,应就医检查脾脏状况,排查脾功能亢进。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同样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及时发现脾功能亢进并就医。

    2025-10-27 13:46:34
  • 长期咖啡灌肠的好处和坏处

    长期咖啡灌肠可能有一定肠道清洁作用但效果不明确且对菌群影响不清晰,还存在诸多坏处,包括对肠道黏膜损伤、电解质紊乱、干扰肠道正常生理功能、感染风险增加等,不建议作为常规保健方式,肠道健康应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等非侵入性科学方法维护,肠道疾病人群应在医生正规诊疗指导下处理而非依赖咖啡灌肠。 一、长期咖啡灌肠的好处 (一)可能的肠道清洁作用 有研究表明,咖啡灌肠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肠道蠕动。例如,咖啡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肠道神经有一定影响,从而促进粪便的排出,对于一些因肠道蠕动缓慢导致便秘的人群,短期来看可能会有暂时改善排便不畅的情况,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且长期效果也不明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作用是基于对肠道局部刺激的推测,缺乏大规模长期且严谨的临床研究证实其稳定可靠的清洁肠道的效果。 (二)可能对肠道菌群的潜在影响 部分观点认为咖啡灌肠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局限性。一些体外实验显示咖啡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部分肠道菌群有抑制或促进作用,但在人体长期应用咖啡灌肠的情况下,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及对整体健康的影响还不清晰,而且不同个体的肠道菌群基础不同,长期咖啡灌肠对菌群的影响差异较大。 二、长期咖啡灌肠的坏处 (一)对肠道黏膜的损伤风险 长期反复进行咖啡灌肠,灌肠液可能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性刺激。因为灌肠管插入肠道过程中以及灌肠液的注入和排出,会不断摩擦肠道黏膜,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可能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溃疡等情况。例如,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进行不恰当操作的咖啡灌肠可能会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肠道感染等风险。 (二)电解质紊乱风险 咖啡灌肠过程中,大量液体进入肠道后排出,如果长期频繁进行,可能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因为肠道在吸收和分泌电解质过程中,灌肠液的进出会干扰正常的电解质平衡。比如,大量的钠、钾等电解质随灌肠液排出体外,可能会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对于一些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心肾功能不全的人群,这种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乏力、恶心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三)对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干扰 长期咖啡灌肠会打乱肠道正常的生理节律。肠道有其自身的蠕动节奏和分泌、吸收等功能调节机制,外界频繁的灌肠刺激会干扰这些正常机制,导致肠道自身的蠕动反射和分泌吸收功能失调,进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过程,长期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等问题,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等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脆弱的人群,这种干扰的危害更为明显。 (四)感染风险增加 如果咖啡灌肠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者灌肠器具清洁不当,很容易导致肠道感染。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会通过不清洁的灌肠过程进入肠道,引发肠道的炎症性病变。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进行放化疗的患者等,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感染相关症状。 长期咖啡灌肠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不建议作为常规的保健方式广泛应用。在考虑肠道健康等问题时,应优先选择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搭配饮食)、适度运动等非侵入性且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来维护肠道健康,对于有肠道相关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正规诊疗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而不是依赖咖啡灌肠这种风险较大的方式。

    2025-10-27 13:44: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