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典

南京鼓楼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疾病、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及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息肉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疾病、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及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息肉等。展开
  • 治幽门螺旋杆菌的四联药

    治幽门螺旋杆菌的四联药由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一种铋剂组成,有抑制胃酸、直接杀菌、形成保护膜等作用机制,适用一般人群及特殊人群且有循证依据,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及相应应对方式。 一、四联药组成及作用机制 治幽门螺旋杆菌的四联药通常是指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一种铋剂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常见药物如奥美拉唑等;两种抗生素用于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溃疡愈合,常用药物如枸橼酸铋钾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多种药物协同作用,从不同环节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以达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目的。 二、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适用于确诊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且无严重药物禁忌证的人群。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比如儿童,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组合,同时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使用药物时要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使用四联药需格外谨慎,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谨慎选择;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时需特别注意,要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更换合适的抗生素。 三、药物选择的循证依据 目前选择四联药中的抗生素组合等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例如,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的方案经过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具有较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可接受。在选择质子泵抑制剂时,也是根据其抑制胃酸的效果、药物代谢特点等循证依据来确定,以保证在胃内合适的pH环境下发挥最佳的协同杀菌作用。 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 消化系统反应:使用四联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因为药物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如果出现轻微的恶心、腹泻等症状,一般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如饭后服药)来减轻症状;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四联药中的某些药物成分过敏,如使用阿莫西林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其他不良反应: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四联药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此时需要关注肠道功能变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

    2025-10-31 14:15:57
  • 稀便是什么原因

    稀便成因包括短期大量摄入生冷油腻高纤维食物刺激胃肠蠕动,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肠道致炎症或损伤肠上皮细胞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可致,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药物副作用可致,甲亢致代谢亢进、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致胃肠蠕动失调可致,儿童因消化不完善饮食不规律等易感染性稀便需注意饮食卫生及脱水情况,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易受感染且稀便加重风险需关注,孕妇孕期激素及子宫压迫可能生理性稀便但异常需警惕及时就诊。 一、饮食因素 短期大量摄入生冷食物(如冰镇饮品、生食)、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或高纤维食物(如大量芹菜、玉米等),可能刺激胃肠蠕动加快,引发稀便。例如,进食不洁生冷食物后,肠道受刺激出现蠕动紊乱,导致粪便性状改变。 二、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可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加、蠕动异常,出现稀便,常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儿童因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受细菌感染影响。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会损伤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发稀便,多见于秋冬季节儿童群体。 三、肠道疾病 1.肠易激综合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相关,表现为反复稀便或便秘,可伴腹痛、腹胀等,情绪紧张时症状易加重。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属于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出现稀便、黏液脓血便,常伴腹痛、体重下降等,病情易反复,需长期管理。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导致稀便,如抗生素(长期或广谱使用时),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化疗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稀便。 五、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出现稀便,常伴多汗、心悸、体重减轻等表现。 2.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肠道神经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失调,出现稀便,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血糖波动异常。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不规律或卫生问题易引发感染性稀便,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或刺激性食物,若出现持续稀便伴精神差、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哭时无泪)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因素影响出现稀便,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稀便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等风险,应关注排便情况,必要时就医排查病因。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可能出现稀便,一般为生理性,但若伴随腹痛、阴道出血等异常需警惕,及时就诊。

    2025-10-31 14:12:44
  • 17岁的男生常常便秘是正常的吗

    17岁男生常常便秘通常不正常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忽视便意、精神紧张及疾病等因素导致可通过优化饮食、增加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改善若调整后无改善需就医排查且家长应关注并引导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心理疏导。 一、17岁男生常常便秘的正常性判断 17岁男生常常便秘通常不正常。此年龄段虽已接近成年,但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肠道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正常排便频率因人而异,一般每周≥3次为正常,但长期低于此频率且反复出现便秘则需关注。 二、可能导致17岁男生便秘的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结构不合理:若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匮乏,如蔬菜(每日建议摄入约500克)、水果(每日建议200-300克)、全谷物等摄入不足,会使肠道内食物残渣量少,肠道蠕动缺乏足够刺激,进而引发便秘。例如长期以精细米面为主食,蔬菜、粗粮摄入极少的情况。 2.运动量不足:17岁男生若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如课余时间大多静坐学习、玩电子设备等,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影响粪便正常传输,增加便秘发生风险。 (二)排便习惯因素 若经常忽视便意,如学习、玩耍时强忍便意,会使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肠道不能及时接收排便信号,久而久之易引发便秘。 (三)精神心理因素 此年龄段可能面临学习压力等情况,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肠道正常蠕动节律,导致便秘发生。 (四)疾病因素 虽然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如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可能导致便秘,但此类情况在17岁男生中发生率较低,多伴随其他异常表现。 三、应对及改善建议 (一)调整生活方式 1.优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每日蔬菜摄入量达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同时可适当摄入全谷物、豆类等,如燕麦、糙米、红豆等,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 2.增加运动:每日保证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等,运动可有效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状况。 3.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尝试在固定时间(如晨起后或餐后半小时)去厕所蹲厕,即使无便意也可适当停留,培养肠道排便反射。 (二)就医排查 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便秘仍无改善,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如肠道器质性病变等,以便针对性处理。 四、温馨提示 17岁男生处于身心发育关键阶段,家长应关注其排便情况,鼓励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若便秘长期不缓解,应引导及时就医,避免因便秘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学习,同时要注重心理疏导,缓解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导致的精神紧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2025-10-31 14:11:28
  • 打嗝怎么回事,有哪些原因

    呃逆的生理性原因有进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过冷或含气饮料、精神情绪变化;病理性原因包括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纵隔疾病、代谢性疾病、药物因素;儿童呃逆多与生理性进食相关需合理喂养,老年人呃逆要警惕基础病,女性情绪波动时生理性呃逆常见需调节情绪,有基础病史人群要控制原发病降低病理性呃逆风险。 一、生理性原因 1.进食相关因素:进食过快、过饱是常见诱因,例如一次性大量进食,食物刺激膈肌相关神经,引发膈肌不自主收缩;摄入过热或过冷食物饮料,如喝很烫的汤或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及膈肌,导致呃逆;饮用含气饮料,如碳酸饮料,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胃肠道后,可能引起膈肌痉挛从而出现打嗝。 2.精神情绪变化:突然的精神紧张、兴奋、焦虑等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神经调节,导致膈肌功能紊乱,引发短暂的呃逆,比如人在情绪激动时可能出现偶尔打嗝情况。 二、病理性原因 1.胃肠道疾病: 胃炎患者胃黏膜受炎症刺激,可能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和神经调节,导致呃逆;胃溃疡患者溃疡部位刺激周围组织,也可能引发膈肌反射性收缩;胃癌患者肿瘤影响胃肠道功能,可出现呃逆症状,这类疾病多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 2.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膈肌的调控,破坏正常的神经传导,从而引起呃逆;脑肿瘤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干扰呃逆反射弧的正常功能;脑炎等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累及相关神经结构时,也可能导致呃逆发生,这类情况多见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 3.纵隔疾病: 纵隔肿瘤生长过程中压迫周围神经,包括与呃逆反射相关的神经,影响神经信号传导,进而引发呃逆;食管裂孔疝时,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刺激周围组织,可导致膈肌痉挛出现打嗝,这类疾病与纵隔结构异常或食管解剖变异等因素有关。 4.代谢性疾病: 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内环境紊乱,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可能出现呃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机体代谢失衡,也会干扰神经调节,导致膈肌异常收缩引发打嗝,这类疾病常见于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麻醉剂、镇静剂等,可能作为副作用诱发呃逆,具体机制与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干扰膈肌神经调控有关,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呃逆症状。 不同人群中,儿童呃逆多与生理性进食因素相关,需注意合理喂养;老年人呃逆要警惕基础疾病,如胃肠道、心血管等疾病引发;女性情绪波动时生理性呃逆相对常见,应注意情绪调节;有基础疾病史人群需积极控制原发病以降低病理性呃逆发生风险。

    2025-10-31 14:10:23
  • 胃吸收不好怎么办

    胃吸收不好可通过饮食上优先选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少食多餐并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来调整,生活中适度进行如散步等轻度运动、保证规律作息,若由基础疾病引发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儿童要保证饮食多样均衡、必要时遵医嘱补充营养剂,老年人则注重食物软烂及营养均衡搭配、综合考虑慢性病影响。 一、饮食调整 1.食物选择:优先摄入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鸡蛋、鱼肉、豆腐等,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及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同时,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等,但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胃肠不适。 2.进食方式:采用少食多餐的模式,将每日三餐分为5-6小餐,减轻胃肠消化负担,确保营养能更充分地被吸收。避免进食过快、过饱,且应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减少辛辣、油腻、高糖、高盐及刺激性饮品(如咖啡、浓茶)的摄入,这类食物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影响吸收功能。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适度运动: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每日坚持适量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进而有助于提升营养吸收效率。但需注意避免在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状态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与调节,包括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间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基础疾病干预 若胃吸收不好是由基础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等)引起,需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但需遵循专业医疗建议,避免自行随意用药。对于儿童群体,需特别注意基础疾病的早期识别与规范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改善胃肠功能及吸收状况。对于老年人,除治疗基础疾病外,更要注重饮食的细软与营养均衡搭配,以适应其胃肠功能逐渐减退的生理特点。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保证饮食的多样性与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若存在胃吸收不好情况,可在医生评估下适当补充儿童专用的营养补充剂,但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补充导致不良影响。同时,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及时调整饮食与干预方案。 2.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衰退,更需注重食物的软烂程度,可将食物烹饪得更细碎、软烂。在调整饮食的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若合并其他慢性疾病,需综合考虑疾病间的相互影响,确保治疗与营养补充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2025-10-31 14:09: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