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冠心病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冠心病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展开
  • 房颤能否治愈,治愈率是多少

    房颤可分为阵发性、长期持续性及永久性等类型,阵发性房颤部分经积极控基础病因、规范用抗心律失常药有机会临床治愈且年轻、基础心脏状况良好者治愈率相对更高,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较难完全治愈多以控症状、防并发症为目标,其治愈率受年龄(老年低、年轻高)、基础病史(合并严重基础心脏病者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增复发风险、健康生活方式提治愈率)等因素影响。 一、房颤的治愈情况及分类解析 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等不同类型,其治愈情况因类型而异。 (一)阵发性房颤的治愈可能性 阵发性房颤是指持续时间≤7天,多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类型。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通过积极控制基础病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规范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等,但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干预措施,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即较长时间内维持窦性心律且无房颤复发,此类患者的治愈率相对较高,一般约为30%-50%,但具体受患者年龄、基础病史(如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等因素影响,年轻且基础心脏状况良好的患者治愈率相对更优。 (二)长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治愈情况 长期持续性房颤是指持续时间>7天,无法自行转复,需药物或电复律等干预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永久性房颤则是指经治疗后仍无法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后很快复发的房颤。这类房颤较难完全治愈,主要以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为治疗目标,治愈率较低,通常低于阵发性房颤,主要是通过抗凝治疗(如使用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仅说明药物名称)预防血栓事件,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等,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而难以达到完全消除房颤的治愈效果。 二、影响房颤治愈率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年龄≥65岁)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随年龄退变,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发生率较高,房颤的治愈率相对较低;而年轻患者(年龄<65岁)心脏基础状况相对较好,若能及时去除诱因并规范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治愈率相对更高。 (二)基础病史因素 合并严重基础心脏病(如心肌病、重度瓣膜病等)的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已受损较严重,治愈率明显低于基础心脏状况良好的患者。例如,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房颤患者,其房颤治愈率远低于无基础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房颤复发风险,影响治愈率。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即使通过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发房颤的概率较高,从而降低治愈率;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的患者,更有利于维持窦性心律,提高治愈率。

    2025-10-15 14:57:59
  • 扩张性心肌病超声表现

    扩张性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超声心动图是重要诊断方法,其超声表现包括心脏大小及形态上心室腔、心房扩大,心室壁运动中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室壁厚度正常或变薄,瓣膜功能上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通过这些表现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心脏大小及形态 心室腔扩大: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左心室、右心室腔扩大,以左心室扩大较为常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常大于55mm,右心室扩大时舒张末期内径也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腔不能有效泵血,逐渐扩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有一定差异,一般成年人正常范围在35-55mm,儿童会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学龄前儿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约30-40mm等,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室腔明显超出正常范围。 心房扩大:随着心室腔的扩大,往往会继发心房扩大,左心房、右心房内径也会增大。左心房内径常大于40mm,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左心房压力增高而扩大;右心房扩大与体循环淤血等因素有关。 心室壁运动 心肌收缩功能减低: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可见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在心尖四腔心、左室长轴等切面观察,心室壁各节段的收缩幅度明显降低。组织多普勒超声可检测到心肌收缩期速度减低,心肌做功指数升高,这些指标更敏感地反映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不同性别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无论男女都会出现普遍的收缩功能减退。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可能更明显,因为酒精对心肌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有基础病史如冠心病等合并扩张性心肌病的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情况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评估。 室壁厚度:一般情况下,心室壁厚度正常或变薄。由于心脏扩大是离心性的,心肌呈代偿性扩张,而不是肥厚,所以室壁厚度多在正常范围内或稍薄。但需要与其他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进行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而扩张性心肌病以心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 瓣膜功能 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由于心室腔扩大,二尖瓣、三尖瓣环扩大,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出现反流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反流信号,反流程度可轻可重。轻度反流时反流束较细,重度反流时反流束较宽,可累及心房大部分区域。反流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加重淤血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超声表现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的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评估。 超声心动图通过上述多方面的表现,对扩张性心肌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025-10-15 14:57:27
  • 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注意事项有哪些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前要穿着宽松舒适衣物、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检查中要保证电极片粘贴紧密且可正常活动;检查后要轻柔去除电极片、保存好记录仪数据并咨询结果,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群有各自需注意的事项。 日常活动:检查前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可能会使心率明显加快,导致心电图监测到异常的心率变化情况,影响对心脏基础状态的判断。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引起心率和心律的改变。 皮肤准备:检查前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皮肤有油污、汗液等,可能会影响电极片与皮肤的粘贴牢固程度。可以用清水洗净胸前部位皮肤,然后擦干。 检查中注意事项 电极片粘贴:检查时需要将电极片粘贴在胸部特定的位置,要保持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不能随意移动或脱落。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身体不动,尤其是胸部位置,以确保电极片位置准确,保证心电图记录的准确性。 正常活动:检查过程中可以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如静坐、行走(但要避免剧烈活动)、上下楼梯等,这样可以监测到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情况。例如,行走时可以观察心率在运动状态下的变化以及恢复到平静状态的情况等。 检查后注意事项 电极片去除:检查结束后,医护人员会去除电极片,此时要注意不要用力拉扯皮肤,避免造成皮肤损伤。如果皮肤有轻微发红等情况,一般属于正常现象,通常会自行缓解。 数据保存: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会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数据,检查结束后要将记录仪交还给医护人员,由专业人员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患者要确保记录仪中的数据完整保存,不能自行损坏或丢弃记录仪。 结果咨询:检查后要及时向医生咨询检查结果,了解自己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是否正常。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一步进行检查或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要安抚好儿童情绪,避免儿童过度哭闹或剧烈活动。因为儿童配合度相对较低,需要家长在检查过程中协助保持儿童身体稳定,同时要注意电极片粘贴牢固,防止在儿童活动过程中电极片脱落。 孕妇:孕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妊娠情况。在电极片粘贴和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孕妇在检查过程中的活动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可能存在皮肤松弛等情况,在电极片粘贴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位置并确保粘贴牢固。检查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老年人在检查前后的活动也要根据自身身体耐受情况进行,避免因活动不当引起身体不适。

    2025-10-15 14:56:16
  • 感冒引起心肌炎有什么症状

    感冒引起心肌炎时,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心脏相关症状包括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全身有全身乏力加重等表现,儿童和成人表现有差异,儿童前驱症状不典型、心脏症状变化快,成人前驱症状易察觉、心脏症状个体差异大,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前驱症状 感冒引起心肌炎时,患者在发病前1-3周通常会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比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全身无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病毒首先引起了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等。 二、心脏相关症状 1.心悸 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由于心肌受损后心脏的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如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约有一半会出现过早搏动等心律失常表现。 2.胸痛 部分患者会感到心前区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闷痛或压榨样疼痛等。这是因为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刺激心脏神经引起疼痛。一般疼痛程度不一,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3.呼吸困难 病情较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肌受损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进而引起呼吸费力。严重时可能端坐呼吸,不能平卧。 4.水肿 当心肌炎导致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可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这是因为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同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水钠潴留和组织水肿。 三、全身症状 除了上述心脏相关症状外,患者还可能有全身乏力进一步加重的表现,精神状态较差。如果是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这是因为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心脏功能受损影响了机体的整体状态。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 1.儿童 儿童感冒引起心肌炎时,前驱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而心脏相关症状方面,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率明显增快,且儿童的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一旦出现心肌炎相关表现,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例如一些幼儿可能在感冒后很快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2.成人 成人感冒引起心肌炎时,前驱症状相对较易被察觉,如明显的发热、肌肉酸痛等,但心脏症状的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成人可能以心悸为主要表现,而有的则以胸痛为突出症状。一般来说,成人在发病后如果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儿童可能稍好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因为严重的心肌炎也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总之,感冒引起心肌炎的症状多样,涵盖前驱的病毒感染相关表现以及心脏受累后的多种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一定差异,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以明确诊断。

    2025-10-15 14:55:36
  • 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

    高血压分三级依据血压水平,危险分层依血压、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临床合并疾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等,靶器官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等,临床合并疾病如糖尿病等,老年人高血压需缓慢降压兼顾其他慢病,儿童高血压与遗传等相关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一、高血压分级 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以下三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此层级患者无其他高危因素时处于低危状态。 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若存在1~2个危险因素则为中危,若有≥3个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则为高危。 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常伴随靶器官损害或临床并发症,多属于很高危层级。 二、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主要依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临床合并疾病等进行划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个层级: 低危:仅血压处于1级水平且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中危:血压为1级且有1~2个危险因素,或血压为2级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高危:血压为1~2级且有≥3个危险因素,或存在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等)。 很高危:血压达到3级水平,或有临床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疾病等),或合并糖尿病。 三、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 (一)心血管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5.7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mmol/L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5岁,女性一级亲属发病年龄<65岁)等。需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如戒烟、调整血脂等。 (二)靶器官损害 常见靶器官损害有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对于存在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更积极控制血压,以延缓器官进一步受损。 (三)临床合并疾病 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此类患者属于很高危层级,需综合管理血压及相关疾病,控制心血管事件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常伴随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等特点。管理时需缓慢降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快速大幅降压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关注合并的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用药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二)儿童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多与家族遗传、肥胖、肾脏疾病等相关。需详细询问家族史,评估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等),超重或肥胖儿童需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等非药物干预为主,谨慎使用降压药物,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025-10-15 14:54: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