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冠心病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冠心病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展开
  • 有时候心脏突然跳得很快是什么原因

    心脏突然跳得很快可能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病理性因素有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其他系统疾病(如发热、贫血)。出现这种情况要保持冷静并及时就医,儿童和老年人需分别谨慎排查病因。 情绪激动:人在紧张、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心跳加快。比如,当面临重要考试、公开演讲等情境时,很多人会出现心跳突然加快的情况,这是情绪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的体现。 饮酒、喝咖啡或浓茶:酒精中的乙醇、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作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一般来说,饮用含有这些成分的饮品后,短时间内就可能感觉到心跳变快,尤其是大量饮用时更为明显。 病理性因素 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以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例,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加快机体代谢,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患者除了心跳快外,还可能伴有多汗、消瘦等症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也可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时心跳可达到150-250次/分钟,患者会感觉心慌、胸闷等。 心房颤动: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的人群。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跳节律不规则且加快,患者可能有心悸、气短等表现,长期心房颤动还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试图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常常会出现心跳加快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胸痛、胸闷等不适。 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减少,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心脏会代偿性地加快心率。患者除了心跳快外,还会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在活动后症状往往会加重。 其他系统疾病 发热: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20次/分钟。这是因为体温升高时,机体的代谢率增高,心脏需要更快地跳动来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很多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时都可能出现心跳加快的情况。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为了弥补氧气的不足,会通过增加心跳次数来提高供血量,患者会有面色苍白、头晕、心跳快等表现。 如果出现心脏突然跳得很快的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尽量记录发作时的相关情况,如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等,然后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液检查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儿童来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更谨慎地排查病因,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儿童发热引起的心跳加快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对于老年人,要尤其警惕可能存在的心脏器质性病变等情况。

    2025-10-15 15:36:28
  • 心绞痛六大特点,你会识别吗

    心绞痛有六大特点,特点一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且不同患者有差异;特点二疼痛性质常为压迫等感,持续3-5分钟,不稳定型更剧烈时长可能更长;特点三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发,有基础疾病者感受不典型但机制是供需平衡打破;特点四停止诱因活动或含服硝酸甘油等可缓解,年龄大缓解时间可能延长;特点五稳定型发作频率固定,不稳定型不固定且可能渐增,老年人因病变重发作频率可能更高;特点六可伴出汗、恶心等症状,女性等伴随症状可能不典型,儿童罕见相关情况。 多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不同患者疼痛部位可能有差异,比如部分女性心绞痛发作时疼痛部位可不典型,可能在上腹部等部位,但仍与心脏相关区域有一定关联。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可能不影响疼痛主要放射趋向,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特点二:疼痛性质 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感。患者感觉胸部有沉重感,好像有东西压着。一般持续3-5分钟,若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性质可能更剧烈,时间可能更长。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性质的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基本疼痛特征是类似的。 特点三:诱发因素 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例如,快步走、爬楼梯等体力活动时,心脏需氧量增加,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就容易引发心绞痛;在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也可能诱发心绞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因素,可能对疼痛的诱发因素感受不典型,但根本机制还是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需氧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特点四: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通常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比如患者在快走诱发心绞痛后,停止运动休息,疼痛会逐渐缓解;含服硝酸甘油后,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从而缓解疼痛。年龄较大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缓解时间可能相对延长,但总体还是遵循这样的缓解规律。 特点五:发作频率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相对固定,在一定诱发因素下定期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不固定,可在休息时发作,且发作频率可能逐渐增加。比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每周在快走5次时发作1-2次,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在一天内发作数次。不同年龄人群发作频率受基础健康状况、血管病变程度等影响,老年人血管病变往往更严重,发作频率可能相对更高。 特点六:伴随症状 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疼痛发作时会出冷汗,感觉恶心,甚至可能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患者感觉气不够用。对于女性患者,伴随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有的可能仅表现为乏力等非典型症状,但仍需警惕是心绞痛发作。儿童相对较少发生心绞痛,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相关伴随症状,但非常罕见。

    2025-10-15 15:36:03
  • 血压高可以不吃药吗

    高血压情况因轻重及人群不同有不同处理方式,轻度高血压初期可尝试非药物干预,超3-6个月未达正常需药物治疗;中重度高血压需及时药物治疗防心脑血管疾病;老年、儿童青少年、妊娠期高血压各有特殊考量,老年用药谨慎,儿童青少年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高血压需医生评估后决定用药及方案。 一、轻度高血压情况 (一)非药物干预可行情况 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即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之间,且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人群,在发病初期可以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例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首先是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盐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多吃蔬菜水果,增加钾、钙等营养素的摄入,研究表明富含钾、钙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其次是合理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血压。另外,还要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压升高,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波动,所以要尽量避免。 (二)非药物干预的局限性 但非药物干预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仅通过非药物干预可能无法使血压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如果经过3-6个月的严格非药物干预后,血压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二、中重度高血压情况 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即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或者虽然血压未达到此水平,但已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一般需要及时启动药物治疗。因为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极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药物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老年人群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考虑是否用药时需特别谨慎。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血压波动较大。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目标值一般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但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供血不足等问题。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用药时要选择对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二)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要重视。多数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运动等。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是非继发性高血压,经过较长时间非药物干预血压仍未控制,也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降压药物,且要选择儿童适用的、安全性高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三)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情况特殊,需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决定是否用药及用药方案。妊娠期高血压可能会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休息、合理饮食等,但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或出现病情进展迹象,需及时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以保障母婴安全。

    2025-10-15 15:35:14
  • 更年期高血压如何治疗

    更年期高血压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包括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调整生活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治疗;有适用情况且无禁忌证的可考虑激素替代治疗;通过心理调节管理情绪;定期监测血压及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适度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控制体重。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加快,适度运动还能预防骨质疏松。但运动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进行,避免过度劳累。例如,每周可以安排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弹性,导致血压升高;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波动。更年期女性应严格戒烟,男性同样如此,同时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选择:根据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等。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这类药物对更年期女性常见的血管痉挛等情况有较好的缓解作用;ACEI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但要注意其可能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ARB类药物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利尿剂可以通过促进钠排泄,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密切监测血钾等指标。 激素替代治疗(HRT) 适用情况及考量:对于有雌激素缺乏相关症状且无禁忌证的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激素替代治疗。但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乳腺和子宫内膜情况等。例如,有乳腺癌病史、子宫内膜癌病史的患者禁用HRT。HRT可以补充雌激素,改善更年期症状,同时可能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HRT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如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等。 心理调节 情绪管理: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而不良情绪会影响血压。应通过心理疏导、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家人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冥想练习,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放松身心,稳定血压。长期的焦虑抑郁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调节机制,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升血压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定期监测 血压监测: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同时,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测,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药物等。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15 15:34:31
  • 做心电图紧张怎么办

    要缓解做心电图时的紧张情绪,可提前了解心电图检查流程,包括不同年龄人群的应对、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心态的影响;检查时运用呼吸调节法(深呼吸、pacedbreathing)和转移注意力法(想象放松场景、思考简单问题);检查后保持心态平和,所有人群稍作休息,儿童需家长安抚避免后续恐惧,老年人则需家人陪伴交流保持平和,以此确保心电图检查顺利进行并以良好状态面对后续情况。 一、提前了解心电图检查流程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对未知的检查更易紧张,家长可提前给孩子简单讲解心电图检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用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有初步认知;成年人则可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知晓检查大致步骤,了解到检查并不会有明显疼痛等不适,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生活方式方面:有运动习惯的人,若因紧张影响检查,可在检查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运动情况,让医生调整检查安排等;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本身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心理状态,更需提前调整心态应对检查。 病史方面:有心脏相关病史的人,可能会因担心检查结果而紧张,此时应提前与医生沟通,让医生了解病史情况,同时自己也可通过和医生交流来缓解对检查结果过度担忧的情绪。 二、检查时的放松方法 呼吸调节法: 深呼吸:在检查前先进行几次缓慢的深呼吸,吸气时让腹部慢慢隆起,呼气时再慢慢收缩腹部,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重复几次。对于儿童,家长可引导其进行,比如模仿吹气球的动作来辅助深呼吸;成年人则可自主进行,通过调整呼吸节奏让身体放松下来,从而缓解紧张情绪。 pacedbreathing(pacedbreathing):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呼吸,比如吸气4秒、屏气2秒、呼气6秒,让呼吸形成一个稳定的节奏,帮助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转移对心电图检查的紧张感。 转移注意力法: 想象放松场景:可以在心里想象自己身处一个非常舒适、放松的环境中,比如沙滩上晒太阳、森林中漫步等,通过构建这样的美好场景来让自己的身心沉浸其中,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儿童可以由家长描述这样的场景来帮助其转移注意力;成年人则可自主进行想象。 思考简单问题:在检查时可以在心里默默思考一些简单的、不需要过度费神的问题,比如明天要做的一件轻松的事情等,将注意力从紧张情绪上转移开。 三、检查后保持心态平和 对于所有人群:检查结束后不要马上离开,可稍作休息,让自己从紧张的状态中完全缓过来。如果是儿童,家长要安抚其情绪,告知检查已经完成,让孩子知道没有不适情况发生;成年人也可静坐几分钟,稳定自己的情绪。 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家长要持续给予安抚,避免孩子因为刚刚的紧张经历而对后续类似检查产生恐惧心理,可通过给予小奖励等方式强化积极的体验。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检查后的心态调整更要重视,家人应在旁陪伴,和老人交流一些轻松的话题,帮助其保持平和心态。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做心电图时的紧张情绪,确保心电图检查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能让受检者以更良好的状态面对检查结果等后续情况。

    2025-10-15 15:33: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