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 小儿积食的推拿方法

    针对小儿积食可通过补脾经(旋推小儿拇指桡侧缘100-300次健脾胃补气血)、摩腹(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摩动腹部5-10分钟促消化)、揉板门(揉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100-200次健脾和胃消食)、推四横纹(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100-300次调中行气消胀)、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等处50-100次健脾和胃导滞)来调理,推拿时注意小儿皮肤娇嫩、室内温度,严重积食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一、补脾经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螺纹面着力,旋推小儿拇指桡侧缘,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脾经为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小儿积食多与脾胃功能弱有关,通过补脾经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中医理论角度,脾主运化,调节脾经能改善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二、摩腹 1.操作方法:术者用掌面或四指摩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动,操作约5-10分钟。 2.作用及原理:摩腹可促进腹部气血流通,增强胃肠蠕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能刺激胃肠道的神经丛,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食物的消化和推进,缓解积食引起的腹胀等不适,符合循证医学中通过物理刺激改善胃肠功能的理念。 三、揉板门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揉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操作约100-200次。 2.作用及原理:板门穴是脾胃病的常用穴位,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对于小儿积食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等有改善作用,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四、推四横纹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桡侧缘从小儿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操作约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四横纹有调中行气、消胀除烦的作用,小儿积食时推四横纹可以缓解积食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调节机体的消化功能,帮助改善积食状况。 五、按揉足三里 1.操作方法:术者用拇指端按揉小儿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操作约50-100次。 2.作用及原理: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从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来看,刺激足三里可以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机体的消化功能,对小儿积食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小儿皮肤娇嫩,在进行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小儿皮肤微微发红为宜,避免用力过大损伤皮肤。同时,推拿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小儿着凉。如果小儿积食情况较为严重,经推拿后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6 12:58:15
  • 枸杞子泡酒有什么用

    枸杞子泡酒有抗氧化与延缓衰老、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肝脏、改善视力等作用,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饮酒需适量,特殊人群应避免饮用,过量饮酒有害,有基础疾病人群需遵医嘱。 枸杞子中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成分。在泡酒过程中,这些成分会部分溶解于酒中。研究表明,抗氧化物质能够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例如,类胡萝卜素可以通过淬灭单线态氧、中和过氧化自由基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有助于延缓机体的衰老进程,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减缓因衰老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但具体效果因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异。 调节免疫功能 枸杞子泡酒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枸杞多糖是调节免疫的重要活性成分,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比如,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免疫功能状态不同,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适当饮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免疫抵御能力,但对于本身免疫功能亢进的人群则需谨慎,避免过度刺激免疫系统。 保护肝脏 枸杞子泡酒可能对肝脏有一定保护作用。其含有的成分可以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肝细胞的凋亡等。研究发现,枸杞多糖能通过调节相关酶的活性等方式,对化学性肝损伤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有一定饮酒习惯且担心肝脏健康的人群,适量饮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但需注意饮酒量的控制,因为过量饮酒本身对肝脏有损害,不同肝功能基础的人群耐受程度不同,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则不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肝脏,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正规的肝脏保健。 改善视力 枸杞子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等成分对眼睛有一定益处。在泡酒饮用后,这些成分可能对眼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改善视力等。对于长期用眼的人群,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上班族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疲劳等问题,但对于已经存在严重视力问题的人群,不能仅依赖枸杞子泡酒来治疗,需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治。 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子泡酒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而且饮酒要适量,过量饮酒会对身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如肝脏、胃肠道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应避免饮用枸杞子泡酒,孕妇饮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饮酒会严重影响健康,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饮用需谨慎评估,遵循医生的指导。

    2025-10-16 12:57:16
  • 小儿积食的推拿手法是什么

    针对小儿积食的推拿疗法,包括清胃经(直推胃经100-300次,可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环形摩动5-10分钟,促进胃肠蠕动)、揉板门(揉板门穴1-3分钟,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捏脊(从长强穴沿脊柱捏至大椎穴3-5遍,调节脏腑功能),还提及小儿皮肤娇嫩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同年龄段调整力度、积食未改善及时就医及注意室内温度等特殊人群提示。 一、清胃经 1.操作方法:患儿掌心向上,术者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大鱼际桡侧缘(胃经位置)向腕横纹方向直推,操作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胃经穴有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等作用,通过推胃经可改善小儿积食导致的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刺激特定经络穴位调节脏腑功能。 二、摩腹 1.操作方法:术者用手掌掌面,以患儿肚脐为中心,做环形摩动,频率宜适中,一般每分钟120-160次,摩动时间约5-10分钟。 2.作用及原理:摩腹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能增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加速胃肠内容物的排空,对于小儿积食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有改善作用,符合人体胃肠生理运动调节的原理。 三、揉板门 1.操作方法:板门穴位于患儿手掌大鱼际平面,术者用拇指端揉板门穴,揉动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揉动时间约1-3分钟。 2.作用及原理:揉板门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功效,可调节脾胃功能,对于小儿积食导致的食欲不振、食积不化等有改善作用,是基于中医穴位对脾胃功能调节的理论。 四、捏脊 1.操作方法:患儿俯卧位,术者双手半握拳,示指半屈,两拇指抵于脊柱两侧皮肤,然后示指向前,推动拇指向前,提起皮肤,自长强穴起,沿脊柱两侧向上捏至大椎穴,重复3-5遍。 2.作用及原理:捏脊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对脾胃功能的调节作用明显,能改善小儿积食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等情况。从中医理论来讲,捏脊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脏腑的正常功能活动;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胃肠功能等有关。 特殊人群提示 小儿皮肤娇嫩,在进行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患儿皮肤微微发红为宜,避免用力过大损伤皮肤。不同年龄段小儿耐受程度不同,婴儿时期推拿手法更要轻柔,学龄前期小儿可适当增加一些手法的力度,但也需根据个体情况灵活调整。如果小儿积食情况通过推拿未见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推拿时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小儿受凉。

    2025-10-16 12:55:54
  • 手脚冰冷脚出汗

    手脚冰冷伴脚出汗可能由血液循环、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所致,非药物干预可通过保暖防护、运动促进、饮食调节、调整生活习惯来进行,儿童需依环境适时增减衣物等,老年人群要特别关注下肢保暖等,女性经期注重腹部及下肢保暖等,基础病史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等。 一、可能的成因分析 (一)血液循环因素 当外周血管收缩时,肢体末端供血减少易致手脚冰冷,而局部汗腺分泌活跃可引发脚出汗,常见于冬季保暖欠佳、久坐缺乏运动等情形,此类情况通过适当活动、增添保暖衣物可一定程度改善。 (二)内分泌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出现手脚冰冷,同时可能伴随多汗表现,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等明确诊断。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该状况可影响血管舒缩及汗腺分泌,进而引发手脚冰冷伴脚出汗,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易诱发此问题。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保暖防护 冬季需增添衣物,选用保暖性佳的鞋袜,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如室内可通过调节室温(18~22℃为宜)保持舒适温度。 (二)运动促进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冷状况,运动时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体能调整强度。 (三)饮食调节 适当摄入温热属性食物,像羊肉、桂圆等,避免过多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同时保证每日充足水分摄入,维持身体代谢平衡。 (四)生活习惯调整 避免吸烟酗酒,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稳定自主神经状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需依环境适时增减衣物,不穿紧身不透气鞋袜,鼓励其适当活动促血液循环,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支持身体发育。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减退,需特别关注下肢保暖,选宽松舒适保暖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每小时活动下肢5分钟左右,定期体检监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内分泌相关问题。 (三)女性群体 经期女性激素变化影响,需注重腹部及下肢保暖,可采用水温38~40℃温水泡脚15~20分钟改善循环,但要避免水温过高致烫伤,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焦虑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四)基础病史人群 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冰冷脚出汗时,警惕周围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需严格控糖,定期复查血管及神经相关检查,在保暖等非药物干预基础上,遵医生指导管理,勿自行盲目处理。

    2025-10-16 12:55:30
  • 儿童外感寒湿引起发热怎么办

    判断儿童外感寒湿发热病情严重程度后,可采取非药物干预,包括保暖与散热平衡、饮食调理、物理降温,若干预后无缓解或有严重伴随症状则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据情况辨证论治。 一、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1.观察一般情况:首先观察儿童精神状态,若精神尚可,体温未超过38.5℃且无其他严重伴随症状,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若精神萎靡、体温持续高热不退(如超过39℃)、伴有频繁呕吐、抽搐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2.区分外感寒湿表现:儿童外感寒湿引起发热多伴有怕冷明显、流清涕、鼻塞、头身疼痛等表现,可结合病史判断是否为外感寒湿所致。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保暖与散热平衡: 保暖:根据气温适当增添衣物,但不宜过厚,避免捂汗过度加重不适。因为寒湿侵袭,适当保暖可帮助机体抵御外邪,但要注意不能因保暖过度导致散热不畅。例如在室内可保持合适温度,给儿童穿棉质、透气的衣物,避免穿化纤类不透气的衣物。 散热:若儿童体温不是特别高,可通过松开衣物等方式帮助散热。比如解开领口、脱去外层过厚的衣物等,但要避免儿童直接吹风受凉。 2.饮食调理: 清淡易消化饮食:给予儿童米粥、软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因为儿童外感寒湿后脾胃功能可能受影响,清淡易消化饮食有助于脾胃运化,促进康复。例如可以煮些小米粥,小米粥容易消化,还能健脾和胃。 适当饮用温热饮品:可让儿童饮用少量温热的生姜红糖水,生姜有发散寒湿的作用,红糖可补充能量。但要注意避免过甜,以免引起儿童不适。不过需注意年龄较小的婴儿不建议饮用,防止发生呛咳等危险。 3.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擦拭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对于小月龄婴儿不建议使用温水擦浴,可选择适当减少衣物等方式。 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儿童额头,可起到辅助降温作用。退热贴是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从而降低局部温度。选择正规品牌的退热贴,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三、及时就医情况 当非药物干预后发热无明显缓解,或儿童出现上述严重伴随症状时,应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如使用中药等进行治疗,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儿童的症状表现、发病过程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2025-10-16 12:53: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