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遗传病、癫痫、眩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爱华,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20年来,一直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遗传变性病、重症抢救方面有独到之处。近年来在脑血管病、癫痫及眩晕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癫痫、眩晕、脑血管病。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遗传病、癫痫、眩晕。展开
  • 白天老是犯困没有精神是什么原因

    导致人白天犯困的因素多样,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不足、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可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改善)、心理因素(压力和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放松技巧缓解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环境因素(高温和缺氧环境,需待在凉爽通风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疾病因素(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要针对性治疗),同时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白天犯困也各有原因和应对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因素 1.睡眠不足:夜间睡眠时长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身体和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如长期熬夜、睡眠环境不佳(噪音、光线过强等),影响入睡和睡眠深度。年轻人因工作、娱乐等常熬夜,易白天犯困;老年人睡眠浅、易醒,睡眠质量难以保证。改善方法是保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 2.饮食不当:过度节食使身体缺乏能量供应,大脑能量不足导致犯困;高糖食物摄入后血糖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会使人感到疲倦;大量饮酒会影响睡眠结构,第二天出现犯困、没精神。应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食物和酒精摄入。 3.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降低,大脑供血、供氧不足。上班族长时间坐在办公室,活动量少。每天应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二、心理因素 1.压力和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焦虑状态,大脑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消耗大量能量,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导致白天犯困。职场人士面临工作业绩压力、学生面临考试压力等。可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缓解压力和焦虑。 2.抑郁情绪: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疲劳、缺乏精力等症状。女性因激素变化、心理特点等,患抑郁症概率相对较高。出现抑郁情绪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三、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天气炎热时,人体为散热会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分布到体表,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容易感到困倦。夏季户外工作者、室内无空调环境下人群受影响较大。应尽量待在凉爽通风环境,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缺氧环境:如室内空气不流通,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大脑缺氧,引起犯困。办公室、教室等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场所易出现这种情况。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空气质量。 四、疾病因素 1.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大脑缺氧出现犯困、没精神症状。女性因生理期失血、孕妇因胎儿生长发育对铁需求增加,易患缺铁性贫血。应明确贫血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慢,出现疲劳、困倦、体重增加等症状。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是高发人群。需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导致睡眠结构破坏,白天嗜睡。肥胖人群、有鼻部疾病或扁桃体肥大人群易患此病。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用呼吸机或手术治疗。 4.心血管疾病:心脏功能不全,泵血能力下降,大脑供血不足。老年人因血管老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更易出现此类情况。应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身体负担加重,激素变化、睡眠质量差等易导致白天犯困。孕妇要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多补充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定期产检。 2.儿童:儿童白天犯困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学习。若因睡眠不足,应保证儿童有足够睡眠时间;若怀疑疾病导致,如贫血、腺样体肥大等,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慢性疾病可能导致白天犯困。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治疗和管理,保证营养摄入,鼓励适度运动,定期进行体检。

    2025-09-30 13:35:36
  • 脑ct一般几年做一次

    脑CT检查频率需综合多因素考量,无特定症状且无高危因素人群通常间隔5-10年左右筛查;有特定症状或高危因素人群如头部外伤、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检查频率不同;儿童因发育阶段对辐射敏感检查谨慎;老年人群因脑部病变几率增加可能1-3年检查一次;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及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检查频率需适当增加;既往有脑部疾病史人群检查频率根据既往疾病情况调整。 一、一般人群脑CT检查的常见建议频率 无特定症状且无高危因素人群:若没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癫痫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也没有头部外伤史、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通常不需要常规频繁进行脑CT检查。一般可以间隔5-10年左右进行一次基础的脑部健康筛查,但这也不是绝对固定的,还需结合个人具体情况调整。例如,50岁以上人群可每5-8年进行一次脑CT检查来评估脑部结构是否有异常变化。 有特定症状或高危因素人群: 头部外伤人群:对于因头部外伤就诊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受伤当时立即进行脑CT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如果首次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患者仍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持续或加重的症状,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内(如24-48小时内)再次复查脑CT,观察病情变化。 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患者。如果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短暂视物模糊等),需要及时进行脑CT检查以排查脑部是否有梗死灶等病变。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定期(如3-6个月)进行脑CT检查来评估脑部梗死灶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新的病灶出现等情况。 二、不同年龄人群的特殊考量 儿童人群: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辐射较为敏感,脑CT检查的频率需要更加谨慎。如果是因病情需要进行脑CT检查,如怀疑有先天性脑部发育畸形、颅内出血等情况时才会进行。一般不建议常规频繁进行脑CT检查,除非有明确的临床指征。例如,对于反复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可能会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脑CT检查,但会严格控制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剂量。 老年人群: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部发生病变的几率增加。如果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地进行脑CT检查来监测脑部情况。一般建议每1-3年进行一次脑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萎缩、脑梗死复发等情况,但也会在检查时充分评估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的平衡。 三、生活方式与脑CT检查频率的关联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人群:如果长期处于放射性物质暴露环境或接触可能导致脑部病变的化学毒物等人群,需要根据接触的程度和身体出现的症状适当增加脑CT检查的频率。例如,长期在放射性工作环境中的人员,可能需要每1-2年进行一次脑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脑部辐射损伤相关病变。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属于脑部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建议适当增加脑CT检查的频率,如每3-5年进行一次脑CT检查,以监测脑部血管和脑组织的情况,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的潜在风险。 四、特殊病史人群的脑CT检查调整 既往有脑部疾病史人群:既往有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史的人群,脑CT检查的频率需要根据既往疾病的恢复情况和病情监测需求来调整。例如,既往有脑肿瘤手术史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脑CT检查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一般可能每3-6个月到1年进行一次脑CT检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可能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脑CT检查来评估脑部血管和脑组织的变化。

    2025-09-30 13:30:59
  • 轻微中风能治好吗

    轻微中风有可能治好,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药物治疗(脑梗死符合条件可溶栓,不符合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脑出血用止血、降颅压药等),病情稳定后及时康复治疗(物理、作业、言语等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人要密切观察病情和康复强度,中青年要找病因和考虑回归工作,女性要关注激素和心理,有不良生活方式者要戒烟限酒,多数患者经综合治疗康复预后较好但恢复情况因人而异。 一、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要注意避免血压骤降。例如,根据相关研究,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减少脑血管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有高血糖的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等,这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损伤。 对于有高血脂的患者,要进行调脂治疗,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药物治疗 若为脑梗死,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是4.5-6小时内)符合条件的可以考虑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但需要严格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不符合溶栓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改善脑供血。 若是脑出血,需要根据出血量等情况进行处理,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同时要控制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二、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例如进行偏瘫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作业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训练;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言语治疗可以帮助其恢复言语功能。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一般来说,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中风的治疗和恢复。例如,老年人合并冠心病时,使用某些药物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同时,康复治疗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或加重病情。 2.中青年 中青年发生轻微中风可能与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治疗后,要积极寻找病因,如排查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等情况。康复治疗中要注重恢复工作和社交能力,制定康复计划时要考虑到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职业相关功能训练。 3.女性 女性在中风治疗和康复中要注意激素水平的影响。例如,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影响康复进程。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康复效果,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后必须严格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不利于脑血管的恢复;酗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药物代谢等,同时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中风恢复的危害,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轻微中风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但具体的恢复情况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2025-09-30 13:29:56
  • 脑出血多久是危险期

    脑出血的危险期时长受出血量与出血部位、患者自身状况、治疗干预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发病后3-7天为关键危险期,大量、关键部位出血,老年、有不良基础疾病及生活方式的患者危险期长,早期及时有效治疗及良好防治并发症可缩短危险期。 出血量与出血部位 出血量:如果是大量脑出血,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毫升、幕下出血量大于10毫升,患者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危险期相对较短但病情凶险程度高。例如,当幕上出血量达到60毫升以上时,患者可能在发病数小时内就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危险期起始时间可能更早且情况危急。而小量脑出血,如出血量在10毫升以下,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危险期可能相对延后且程度稍轻,但也需密切观察。 出血部位:关键部位的脑出血危险期更长且风险更高。比如脑干出血,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迅速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就可能陷入严重的生命危险状态,危险期贯穿整个救治过程。而额叶、颞叶等相对非关键部位的少量脑出血,危险期可能相对短一些,但如果出血范围扩大累及周围重要结构,也会使危险期延长。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对脑出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并发症发生风险高。例如70岁以上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在脑出血后,身体各脏器功能恢复能力弱,颅内血肿吸收慢,发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几率大幅增加,从而使危险期延长,可能达到2周甚至更长时间。而年轻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若脑出血量不大且部位相对非关键,危险期可能在1周左右相对稳定下来。 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出血后血压波动大,更容易再次出血或加重脑水肿。比如患者既往血压长期大于160/100mmHg且未规律服药,脑出血后血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会导致血肿周围脑水肿进行性加重,颅内压持续升高,危险期会明显延长。有糖尿病的患者,脑出血后伤口愈合慢,容易发生感染,如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这也会使危险期延长,因为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全身状况,影响颅内病变的恢复。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脑出血后恢复相对困难。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酗酒会影响肝脏功能及水盐代谢等,这些都会对脑出血后的病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使危险期延长。例如,长期吸烟的患者,脑血管弹性差,脑出血后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弱,脑水肿持续时间可能更长;酗酒患者脑出血后,身体营养状况往往较差,也不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 治疗干预情况 早期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如果患者能够在发病后3小时内及时送医并进行有效的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那么可以有效减轻颅内压增高的程度,降低脑疝发生的风险,从而缩短危险期。例如,及时使用甘露醇等药物快速降颅压,使颅内压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患者病情稳定的时间会提前。相反,如果救治不及时,颅内压持续升高,患者很快就会出现脑疝,一旦脑疝形成,即使后续进行治疗,患者预后也往往较差,危险期也会大大延长。 并发症的防治情况: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积极防治并发症可以缩短危险期。如果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通过定时翻身拍背、气道管理等措施,患者肺部情况良好,就不会因为肺部感染导致病情加重而延长危险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深静脉血栓,通过早期活动、使用抗凝药物等,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也不会因为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影响病情恢复,进而缩短危险期。反之,如果并发症防治不力,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肺部感染、大面积肺栓塞等,会使病情急剧恶化,危险期明显延长。

    2025-09-30 13:28:53
  • 脑出血引起的偏瘫多久可以恢复正常

    脑出血引起偏瘫的恢复时间差异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脑出血严重程度、治疗干预及时性、康复治疗有效性、患者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轻度、及时治疗、有效康复、年轻无基础病及积极心理者恢复相对较好,反之则差。 与脑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轻度脑出血导致的偏瘫,神经损伤相对较轻,可能在3-6个月内有较明显恢复,部分患者可在半年左右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如能独立行走、简单的日常活动等。这是因为轻度脑出血对脑组织的破坏范围小,神经细胞受损程度低,机体自身的神经修复机制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重度脑出血引起的偏瘫,由于脑组织受损严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恢复,甚至1年以上才会有一定程度改善,且往往难以完全恢复正常。重度脑出血会造成大量脑组织坏死、水肿,周围神经组织受压严重,神经修复难度大,即使经过积极治疗,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为缓慢。 与治疗干预的及时性有关 发病后能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符合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及时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血肿抽吸术)并配合康复治疗的患者,偏瘫恢复相对较好,恢复时间可能缩短。及时手术可以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持续压迫,为神经修复创造良好的局部环境,再加上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加快偏瘫的恢复进程。例如,在发病6小时内及时手术的患者,相比就诊较晚才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通常更好。 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偏瘫恢复会受到明显影响,恢复时间会延长且恢复程度有限。因为脑出血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过长会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错过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时机,神经修复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与康复治疗的有效性有关 规范、系统且患者积极配合的康复治疗能显著促进偏瘫恢复。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像穿衣、洗漱、进食等训练)、针灸、推拿等。经过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能得到较好改善。一般来说,每周进行3-5次康复治疗,坚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可看到明显的恢复效果。例如,每天坚持2-3小时的康复训练,持续3-6个月,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偏瘫症状。 康复治疗不规范或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偏瘫恢复会受到阻碍。如果康复训练强度不够、方法不正确,或者患者对康复治疗不重视、不积极配合,那么神经功能的恢复会比较缓慢,甚至可能出现恢复停滞的情况。 与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有关 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自身修复能力较强,脑出血引起偏瘫后恢复相对较快。例如,30-40岁的年轻患者,在脑出血后经过积极治疗和康复,可能在6-12个月内恢复到较好的状态,部分人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是因为年轻人的神经组织再生能力相对较强,身体的整体代谢和修复功能较好,能够更好地应对脑出血带来的神经损伤。 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老年患者,偏瘫恢复相对较慢,且完全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低。老年人的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减弱,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例如,70岁以上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偏瘫恢复可能需要1年以上,而且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关 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偏瘫的恢复。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相反,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积极性,进而阻碍偏瘫的恢复。例如,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保持乐观,相信自己能够恢复,会更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5-09-30 13:27: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