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遗传病、癫痫、眩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爱华,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20年来,一直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遗传变性病、重症抢救方面有独到之处。近年来在脑血管病、癫痫及眩晕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癫痫、眩晕、脑血管病。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遗传病、癫痫、眩晕。展开
  • 如何区分脑梗死和TIA

    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定义与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及预后转归上有差异,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症状相对持续且可能加重,影像学有相应表现,部分遗留后遗症;TIA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致短暂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短暂可恢复,影像学多无异常或有短暂缺血表现,且是脑梗死高危因素。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相应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例如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原因均可导致脑血管堵塞,引发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病理基础多是脑血管出现短暂的血流中断,一般在血流恢复后,症状可完全缓解,脑组织不会发生不可逆损伤。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梗死:症状相对持续且可能逐渐加重,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若为大面积脑梗死还可能伴有意识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偏瘫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在同等条件下可能与男性表现无本质区别,但需考虑月经、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原有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复杂程度。 TIA:症状相对短暂,一般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通常不超过1小时,且恢复完全,不留后遗症。常见症状有单肢无力或轻偏瘫、感觉异常、言语不利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但有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TIA的风险更高,需注意这些因素对TIA发作的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脑梗死: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早期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价值更高,可发现超早期缺血病变。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脑组织结构、基础疾病等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脑萎缩等基础情况,可能影响对梗死灶的观察;有糖尿病等微血管病变基础的患者,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其特点。 TIA:头部CT和普通MRI检查常无异常发现,部分患者头部MRI-DWI可发现局部脑缺血灶,但一般在24小时内消失。对于有TIA发作的患者,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脑梗死等其他疾病,其检查结果多为阴性或仅有短暂的缺血表现。 四、预后及转归不同 脑梗死: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其身体机能恢复能力较弱,且基础疾病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TIA:虽然患者当时症状可完全缓解,但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约1/3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脑梗死。所以对于TIA患者需积极干预,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不同人群中,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的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更高,需密切关注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025-09-30 12:48:15
  • 脑梗多睡觉利于恢复吗

    脑梗患者多睡觉对恢复有一定影响,睡眠有促进身体修复、减轻疲劳等积极方面,但也可能导致血栓风险增加、影响认知功能等不利方面,急性期需合理安排睡眠并关注异常表现,康复期应建立规律作息、适当活动来合理安排睡眠以促进恢复。 一、睡眠对脑梗恢复的积极方面 1.促进身体修复 睡眠是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重要时段。在睡眠状态下,身体会释放多种促进组织修复的物质,对于脑梗患者受损的神经组织等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机制。例如,睡眠过程中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进行调整,生长激素等的分泌有助于细胞的更新和组织的修复,这对于脑梗后受损脑组织周围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可能有一定帮助。 对于老年脑梗患者,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整体生理功能稳定,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物质来支持脑梗后的康复过程。 2.减轻疲劳 脑梗患者往往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容易产生疲劳感。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身体的肌肉得到放松,神经系统也能从应激状态中缓解,从而为后续的康复活动储备能量。比如一些轻度脑梗患者,通过保证充足睡眠,能够在清醒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等治疗措施。 二、睡眠对脑梗恢复的不利方面 1.可能导致血栓风险增加 如果脑梗患者长时间卧床睡眠,活动量大幅减少,会使血流速度减慢。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脑梗患者来说,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液瘀滞,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在急性期脑梗患者,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时间不活动的睡眠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种风险。 对于老年脑梗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血流缓慢更易引发血栓相关并发症,影响脑梗的恢复进程。 2.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过度睡眠可能会对脑梗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睡眠过多或睡眠质量不佳的脑梗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这对于脑梗后的康复是不利的,因为认知功能的良好状态有助于患者配合康复训练和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例如一些脑梗后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不仅睡眠时长异常,睡眠质量也差,其认知功能受损相对更明显,恢复也更缓慢。 三、脑梗患者睡眠的合理安排 1.急性期的睡眠注意事项 急性期脑梗患者需要根据病情合理安排睡眠。一般建议采取正确的体位睡眠,避免压迫患侧肢体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避免长时间过度睡眠。如果患者有嗜睡等异常睡眠表现,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评估和处理。对于老年急性期脑梗患者,更要关注其睡眠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心率等,保证睡眠环境舒适安全。 2.康复期的睡眠调整 在康复期,脑梗患者应建立规律的睡眠作息。每天保证合适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成人7-9小时左右,但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同时,要鼓励患者适当进行白天的活动,避免白天过度睡眠影响夜间睡眠质量。例如可以在白天安排适量的康复训练等活动,让患者在白天有适度的疲劳感,从而保证夜间睡眠的质量,以更好地促进脑梗的恢复。对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患者,在睡眠安排上更要注重规律,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其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有利于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整体康复。 总之,脑梗患者多睡觉并非绝对利于恢复,需要在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以及与康复活动的配合等多方面进行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促进脑梗的恢复。

    2025-09-30 12:47:16
  • 脑炎有什么症状呢

    脑炎症状因病因、患者年龄等因素不同,一般有发热、头痛等一般症状,有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肢体运动障碍、颅神经受损等神经系统症状,还有精神症状、呕吐等其他症状,出现相关症状尤其是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应警惕脑炎,及时就医检查。 一、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脑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发热反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成人相对较稳定,但总体都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头痛:较为常见,是由于颅内炎症刺激脑膜、血管等结构引起。头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胀痛、跳痛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日常生活。 二、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但能被唤醒;重者可出现昏迷,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这是因为炎症影响了大脑的神经传导和功能,导致大脑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调节能力下降。儿童如果出现脑炎导致的意识障碍,可能会伴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表现,与成人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神经系统功能受损。 抽搐:部分脑炎患者会出现抽搐,即癫痫发作,是由于炎症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抽搐可表现为局部肌肉抽搐,如口角抽搐、肢体某部位抽搐,也可表现为全身抽搐。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炎引起抽搐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且抽搐表现可能更多样,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脑膜刺激征:常见的有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颈项强直是指患者仰卧,检查者托举患者头部时感到抵抗力增强;克氏征阳性是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不能伸直;布氏征阳性是患者仰卧,前屈其颈部时发生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这些体征是由于炎症累及脑膜,刺激神经根所致。不同年龄的患者脑膜刺激征的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由于颈部肌肉等组织相对较软,颈项强直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的判断标准是相同的。 肢体运动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运动障碍,这是因为炎症损伤了大脑皮层运动区或传导束等结构。如果是一侧大脑病变,可能导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如果是双侧病变,可能出现四肢运动障碍。儿童发生肢体运动障碍时,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颅神经受损表现:不同的颅神经受损会有相应表现,例如动眼神经受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面神经受损可出现面瘫等。这是因为颅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受到炎症影响,导致其支配的相应功能出现异常。 三、其他症状 精神症状:部分脑炎患者会出现精神异常,如烦躁不安、情绪淡漠、幻觉、妄想等。这与炎症累及大脑的精神活动相关区域有关。儿童的精神症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异常兴奋等,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呕吐:由于颅内压升高或炎症刺激胃肠道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症状。呕吐可呈喷射性,尤其是颅内压明显升高时。儿童呕吐时需要注意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因为儿童的吞咽反射等相对不完善。 总之,脑炎的症状较为复杂多样,不同患者表现不尽相同。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脑炎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09-30 12:46:17
  • 手脚经常会麻怎么回事

    手脚经常麻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受压(如颈椎病、肘管或腕管综合征)、血液循环问题(如外周血管疾病、低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如脑供血不足、多发性硬化)、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对待。 一、神经受压 1.颈椎病: 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女性在长期伏案等情况下也易发病。年龄增长会使颈椎间盘退变等结构改变,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会增加颈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风险。 发病机制:颈椎的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可导致颈椎间隙变窄,压迫支配手部的神经根,从而引起手脚麻木,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2.肘管综合征或腕管综合征: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用手过度的人群易患,如频繁打字、织毛衣的人。 发病机制:肘管或腕管内的神经受到卡压,腕管综合征主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肘管综合征是尺神经在肘管受压,可出现手脚相应部位的麻木、无力等,腕管综合征常表现为手部桡侧(大拇指一侧)麻木,肘管综合征常出现手部尺侧(小拇指一侧)麻木。 二、血液循环问题 1.外周血管疾病: 病史因素:有动脉硬化等病史的人群易患。动脉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发病机制:血管狭窄导致肢体远端供血不足,可引起手脚麻木,常伴有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 2.低血压: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体质较弱的人群,如女性、长期节食减肥者易出现。 发病机制:血压过低时,肢体末梢的血液灌注不足,导致手脚麻木,可能还伴有头晕等症状。 三、神经系统疾病 1.脑供血不足: 年龄与病史因素: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者易发生。 发病机制:脑供血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可导致手脚麻木,常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2.多发性硬化: 性别因素:女性相对多见。 发病机制: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神经髓鞘,影响神经传导,可出现手脚麻木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 四、营养缺乏 1.维生素B12缺乏: 饮食因素: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的人群易缺乏。 发病机制:维生素B12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缺乏时会导致神经病变,出现手脚麻木,还可能伴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2.叶酸缺乏: 饮食因素:挑食、孕妇等人群易缺乏。 发病机制:叶酸缺乏也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手脚麻木,孕妇缺乏叶酸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 五、药物副作用 1.某些药物: 用药情况因素: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抗癫痫药、化疗药物等。 作用机制: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神经毒性,导致手脚麻木,不同药物引起麻木的机制不同,如抗癫痫药可能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等。 如果出现手脚经常麻木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颈椎磁共振、神经电生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时间不良姿势、合理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出现手脚麻木时,更要谨慎对待,及时就医,因为孕妇的情况涉及胎儿健康,儿童则要考虑儿科特殊的安全护理原则等。

    2025-09-30 12:42:36
  • 脑栓塞症状

    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致颅内动脉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症状因栓塞部位等而异,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运动、感觉、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全身症状如头痛、癫痫发作,还有原发疾病相关症状,心源性栓子致栓塞者可有心房颤动症状,其他来源栓子致栓塞者有原发疾病相应表现。 一、神经系统症状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运动障碍:常见的是对侧肢体偏瘫,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完全不能活动。这是因为脑栓塞影响了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相应肢体的运动功能受损。例如,若栓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应的区域,可能会出现病变对侧的面部、上肢和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时,运动障碍的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运动障碍恢复相对更慢;儿童患者则可能在及时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观察。 感觉障碍:可出现对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如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的异常。这是由于感觉传导路径受到影响,导致大脑接收不到正常的感觉信号。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觉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感觉障碍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语言障碍:如果脑栓塞发生在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患者可能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听不懂别人说话)或混合性失语等。不同病史的患者,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不同,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脑栓塞导致语言障碍时,恢复可能相对更困难。 意识障碍 轻者可表现为嗜睡,即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但能被唤醒,唤醒后可进行简单交流,但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患者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意识完全丧失。意识障碍的发生与脑栓塞影响了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脑栓塞时,意识障碍可能更需引起重视,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栓塞对其意识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老年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时,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预后可能较差。 二、全身症状 头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症状,这是因为脑血管栓塞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颅内压变化或神经刺激等导致头痛。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头痛的表现可能不同,比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脑栓塞后头痛可能相对更明显。 癫痫发作:少数患者在脑栓塞发病后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这是由于脑栓塞导致脑组织异常放电引起。对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发生脑栓塞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密切观察和预防。 三、原发疾病相关症状 如果脑栓塞是由心源性栓子引起,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可能会有心慌、心悸等心房颤动相关的症状。不同年龄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不同,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概率相对较高,其脑栓塞后的症状表现可能也与一般人群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心房颤动的病情和脑栓塞的情况进行治疗。 若是由其他外周动脉栓塞来源引起,可能会有原发疾病相应的表现,如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患者可能有动脉硬化相关的基础表现,如既往有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等相关症状。

    2025-09-30 12:38: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