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遗传病、癫痫、眩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爱华,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20年来,一直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遗传变性病、重症抢救方面有独到之处。近年来在脑血管病、癫痫及眩晕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癫痫、眩晕、脑血管病。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遗传病、癫痫、眩晕。展开
  •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及脑缺血灶一样吗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与脑缺血灶在定义与病理基础、影像学表现、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等方面存在区别,前者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形成多个腔隙灶,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高血压等密切相关,影像学有特定表现;后者是脑部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各年龄段可出现,与多种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影像学表现有差异。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深部小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坏死,进而形成腔隙灶,通常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多个腔隙灶即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血栓形成等,使得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形成腔隙。 脑缺血灶:是脑部局部区域出现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其病理基础是局部脑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引起神经元等组织的功能障碍,但不一定已经形成明显的坏死灶,不过如果缺血持续存在可能会发展为脑梗塞等更严重的病变。 影像学表现差异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在头颅CT上表现为直径一般在2-15mm的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常为多个存在。在头颅MRI上,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病灶周围一般无明显水肿等表现。 脑缺血灶:头颅CT上可能表现为局部稍低密度影,但往往不如腔隙性脑梗塞灶典型,边界有时不太清晰。头颅MRI上,在早期可能T1加权像信号改变不明显,T2加权像可能有稍高信号,而且如果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导致的缺血灶,可能在短期内有变化,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相对稳定存在差异。 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 与年龄的关系: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等病变的几率增加,更容易出现小动脉闭塞形成腔隙灶。而脑缺血灶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年轻人如果有脑血管痉挛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脑缺血灶,不过中老年人因为本身血管基础较差,两种情况都相对更常见。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进而促进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发展。脑缺血灶也与生活方式相关,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脑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脑缺血灶,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与病史的关系: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因为高血压会损伤小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硬化。而有心脏病史,如房颤等,容易形成心源性栓子,可能导致脑缺血灶的出现,因为栓子可能随血流堵塞脑部小血管引起脑缺血。 总之,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和脑缺血灶在定义、病理、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相关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2025-10-11 12:55:10
  • 右脚大脚趾头麻是怎么回事

    右脚大脚趾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受压相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周围神经卡压(如跗管综合征),血管因素相关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其他因素相关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毒、营养缺乏等。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相关疾病。 一、神经受压相关原因 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发生退变等改变后,髓核突出可能压迫支配下肢的神经,当压迫到支配右脚大脚趾的神经分支时,就会引起大脚趾麻。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久坐、久站、重体力劳动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年龄增长会增加腰椎退变风险,男性因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病。 2.周围神经卡压 跗管综合征:跗管内的胫神经受到卡压,可导致足部麻木等症状,其中就包括右脚大脚趾麻。长期行走、跑步等过度使用足部的人群易出现这种情况,年龄较大者因足部结构退变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二、血管因素相关原因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会影响脚部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右脚大脚趾麻。多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男性患病风险相对略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且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可导致血管阻塞,引起足部缺血,出现脚趾麻木等症状。多见于有吸烟史的中青年男性,吸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三、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等,右脚大脚趾麻可能是其中一种表现。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性别,若血糖控制不理想,随着病程延长,患病风险增加,女性在妊娠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也可能出现相关神经病变。 2.中毒: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铅、汞等)、化学毒物等,可能损伤神经,导致脚趾麻木。长期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如从事蓄电池生产的工人接触铅的机会较多。 3.营养缺乏:如缺乏维生素B12等,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代谢,导致神经病变,出现脚趾麻木。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等人群易发生营养缺乏,不同年龄、性别均可累及,若长期饮食不均衡,就可能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如果出现右脚大脚趾麻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腰椎磁共振、下肢血管超声、血糖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等,以降低相关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2025-10-11 12:53:13
  • 中老年人总是失眠怎么办

    中老年人失眠可能与生活习惯、环境、压力、饮食、药物等因素有关,可尝试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环境、管理压力、避免刺激性物质、饮食调整、限制白天睡眠时间、建立睡前常规、定期锻炼等方法,如失眠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咨询医生。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会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改善中老年人失眠的建议: 1.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噪音和光线干扰。避免在晚上摄入咖啡因、饮料或大量液体,避免在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改善睡眠,但应避免在临近睡觉时间进行剧烈运动。 2.改善睡眠环境:确保卧室舒适、安静、黑暗和凉爽。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房间整洁和有序。可以尝试使用耳塞、眼罩或白噪音机来减少干扰。 3.管理压力和焦虑:寻找适合中老年人的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或温和的运动。避免过度担忧和压力,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情绪。可以考虑与家人或朋友分享问题,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4.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或避免吸烟、饮酒和使用其他可能影响睡眠的物质。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可能干扰睡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的加重。 5.饮食调整:避免在晚上吃过多或过油腻的食物,避免在晚上摄入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蛋白质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稳定的睡眠。 6.限制白天睡眠时间:尽量避免在白天长时间午睡或打盹,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7.建立睡前常规:在睡觉前进行放松的活动,如泡个热水澡、阅读书籍或听柔和的音乐。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或进行刺激性的活动,以免大脑兴奋。 8.定期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在临近睡觉时间进行剧烈运动。选择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 9.注意药物的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包括某些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如果正在服用药物,应咨询医生是否会对睡眠产生影响,并考虑调整用药时间或更换药物。 10.考虑治疗方法:如果失眠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持续时间较长,医生可能会建议其他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或使用睡眠辅助药物。在考虑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使用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和情况都不同,因此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抑郁、焦虑或日间疲劳,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以获得更具体的建议和治疗。此外,对于有特定健康问题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中老年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治疗。

    2025-10-11 12:51:22
  • 脑内多发缺血灶是脑梗塞吗

    脑内多发缺血灶不一定是脑梗塞但与之密切相关,从发病机制看前者多由脑内小血管病变引起,后者小血管闭塞致的腔隙性脑梗塞可类似其表现但范围等有别;影像学上两者有差异但多发缺血灶可发展为脑梗塞;中老年人群有基础病要控病改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戒烟限酒,儿童青少年少见情况要针对病因处理,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处理脑内多发缺血灶与脑梗塞。 从发病机制看两者联系 从发病机制来讲,脑内多发缺血灶多是脑内小血管病变引起,比如小动脉硬化、微栓塞等,这些因素会使小血管供应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改变。而脑梗塞如果是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腔隙性脑梗塞,在影像学上也可表现为类似多发缺血灶的改变。但脑梗塞的范围往往相对更大,可能会有更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突发的偏瘫、言语不清等,而多发缺血灶可能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微。 影像学特点区别 在影像学上,脑梗塞在急性期(一般指发病24-48小时内)头颅CT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MRI上DWI(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而多发缺血灶一般在CT上可能是稍低密度影,MRI上T2WI或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呈高信号,但范围相对局限。不过随着病情进展,多发缺血灶有可能发展为脑梗塞。 针对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如果发现脑内多发缺血灶,需要更加关注血管相关因素,如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导致血管损伤,促进缺血灶形成;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微栓塞,加重脑内缺血;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病变。这类人群应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如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同时要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出现脑内多发缺血灶的风险较高。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损害血管内皮;酗酒会影响血脂代谢、血压等,加重脑内血管病变。这类人群需要戒烟限酒,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血管病变风险,限酒则要控制酒精摄入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儿童及青少年人群:儿童及青少年出现脑内多发缺血灶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血管畸形、某些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如果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导致,需要进一步评估畸形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脑部情况,因为即使是儿童,脑部血管病变也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等。 总之,脑内多发缺血灶和脑梗塞有着紧密联系,需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况、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2025-10-11 12:50:03
  • 病毒性脑炎引起癫痫的原因是什么

    病毒性脑炎引起癫痫与脑组织病理改变相关,病毒感染致其炎症、水肿、坏死等,炎症介质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等,长期发作或重症致脑组织结构改变,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及有基础病史者患病毒性脑炎后引发癫痫的特点不同,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风险高,成人代偿强但影响生活质量,有基础病史者更易发作。 一、病理生理机制 病毒性脑炎引起癫痫的原因主要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相关。病毒感染可导致脑组织出现炎症、水肿、坏死等病变。例如,某些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受损的神经细胞会出现异常的电生理活动,神经元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功能紊乱,使得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容易产生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二、炎症介质的作用 在病毒性脑炎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前列腺素等。这些炎症介质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例如,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可能会改变神经元膜的电位特性,使神经元更容易发放动作电位,进而促进癫痫样放电的产生。炎症介质还可能破坏血-脑屏障,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 三、脑组织结构改变 病毒性脑炎长期发作或病情较重时,会导致脑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如形成胶质瘢痕、脑组织萎缩等。这些结构改变会使神经元的排列和连接异常,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受到破坏,局部神经元的电活动容易出现紊乱,从而诱发癫痫。例如,脑组织萎缩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距离和连接关系改变,使得异常放电更容易扩散,引发全面性或局灶性的癫痫发作。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毒性脑炎对儿童脑组织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儿童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病毒更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儿童的神经元可塑性较强,炎症导致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更易转化为慢性癫痫。例如,儿童患病毒性脑炎后,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较高,且癫痫类型可能多样,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成人:成人的神经系统相对成熟,但病毒性脑炎引起的脑组织炎症、结构改变等同样会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成人患病毒性脑炎后,若炎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也会逐渐出现癫痫发作。不过,成人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一旦出现癫痫,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较大,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脑血管畸形等病史者,患病毒性脑炎后更易引发癫痫。因为基础疾病已经改变了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病毒性脑炎进一步破坏神经结构和功能,使得癫痫发作的概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病情,及时发现癫痫发作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1 12:48: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