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强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 跟骨骨膜炎的症状是什么

    跟骨骨膜炎常见症状有:足跟部疼痛,主要在跖面,有酸痛等性质,行走等负重活动时加重,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跟骨周围软组织肿胀,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跟骨特定部位压痛明显;活动受限,行走跛行,运动能力下降。 疼痛 部位:主要集中在足跟部,尤其是跟骨的跖面(即脚底跟部)。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在行走、跑步、跳跃等负重活动时,疼痛往往会加重。例如,长时间站立后,足跟部会出现明显的酸痛感,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在剧烈运动后足跟疼痛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跟骨骨膜相对较为敏感,运动引起的局部刺激更容易导致疼痛症状出现。 时间特点:疼痛可能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早期可能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逐渐变为持续性疼痛。在早晨起床后刚下地行走时,疼痛通常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再次活动后又会加重。 肿胀 表现:跟骨周围的软组织可能会出现肿胀,用手触摸足跟部时可感觉到局部组织增厚、饱满。肿胀程度可能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肿胀可能仅能通过仔细触摸察觉,重度肿胀则外观上可明显看到足跟部膨隆。肿胀的原因是骨膜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与活动的关系:肿胀在活动后通常会加重,休息后可能会有所减轻。比如,患者长时间走路后,足跟肿胀会更加明显,休息一晚上后,肿胀可能会有所消退,但第二天活动后又会再次肿胀起来。 压痛 检查方法:医生用手指按压跟骨的特定部位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压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跟骨的跖面、跟腱附着处周围等区域。例如,按压跟骨跖面靠近足底的位置,患者会有较为剧烈的疼痛反应。压痛是跟骨骨膜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这是由于炎症刺激骨膜及其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压痛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仅在特定角度或力度按压时才会感到疼痛,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轻轻按压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由于跟骨承受的压力较大,炎症反应可能更明显,压痛也会相对更显著。 活动受限 行走障碍:患者行走时会受到明显影响,表现为步态异常,可能会出现跛行。因为足跟疼痛,患者会不自觉地减少患侧足跟的着地时间和着地力度,导致行走姿势改变。例如,行走时脚步会比较轻,不敢正常发力,一步一步缓慢挪动。 运动能力下降: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如跑步爱好者、篮球运动员等,跟骨骨膜炎会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下降,无法进行正常的跑步、跳跃等运动。因为在这些运动中,足跟需要承受较大的冲击力,炎症引起的疼痛会限制他们的运动表现,使他们不得不停止相关的体育活动。儿童患者如果患有跟骨骨膜炎,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行走和玩耍,导致活动量减少。

    2025-09-28 12:33:14
  • 肩关节突然疼痛是怎么回事

    肩关节突然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肩关节周围结构损伤(如40岁以上易发生的肩袖损伤,各年龄段因暴力或骨质疏松等致的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炎症(50岁左右女性好发的冻结肩,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人群易患的肩峰下囊炎)、其他情况(中老年人或上肢劳作、运动人群易患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有颈椎病病史人群可能出现的牵涉痛)。 一、肩关节周围结构损伤导致突然疼痛 (一)肩袖损伤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在运动人群中,尤其是投掷运动员等肩部过度使用的人群易发生。 2.损伤机制:常因外伤(如跌倒时手外展着地或上肢外展上举突然受暴力)或慢性劳损导致肩袖肌腱部分或完全撕裂。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组成,其损伤会引起肩关节疼痛,尤其在上举手臂、外展手臂时疼痛明显,可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 (二)肩关节脱位 1.年龄与生活方式: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人多因运动损伤等暴力因素导致,如打篮球、摔跤等运动中肩部受到过大外力;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原因,轻微外力也可能导致脱位。 2.脱位表现:肩关节突然疼痛、肿胀,肩关节畸形,正常的肩部圆润轮廓消失,呈方肩畸形,肩关节活动功能丧失,患侧上肢弹性固定于轻度外展内旋位。 二、肩关节炎症相关突然疼痛 (一)冻结肩(肩周炎) 1.发病年龄与性别: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2.炎症表现:早期可出现肩关节逐渐加重的疼痛,疼痛可为钝痛或刀割样痛,夜间疼痛明显,后期会出现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难以完成。其发病与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慢性劳损等有关。 (二)肩峰下囊炎 1.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的人群易患,如频繁进行上肢上举、外展等运动的人群,如游泳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2.炎症症状:肩峰下囊受到刺激或损伤后发生炎症,表现为肩关节前方或外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三角肌区,肩关节外展、上举时疼痛加剧,肩峰下有压痛。 三、其他可能导致肩关节突然疼痛的情况 (一)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1.年龄与运动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常见于经常从事上肢劳作或运动的人群。 2.肌腱炎症表现: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肩关节内起重要作用,当肌腱发生炎症时,肩关节前上方会出现疼痛,在前臂旋后、上臂外展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可伴有肩关节活动时的弹响。 (二)颈椎病牵涉痛 1.病史因素:有颈椎病病史的人群,当颈椎病变刺激神经根时,可能会引起肩关节区域的牵涉痛。 2.牵涉痛特点:疼痛一般伴有颈部的不适、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与颈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神经根受压情况有关,可同时伴有上肢的麻木、无力等表现。

    2025-09-28 12:31:17
  • 脚扭伤的筋多久才能好

    脚扭伤筋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受损伤程度、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早期需立即停活动、冷敷、抬高患肢,中后期可循序渐进康复锻炼,正确处理和康复有助于恢复但具体恢复时间要依个体情况判断。 损伤程度:如果只是单纯的筋轻度拉伤,没有明显的撕裂等情况,恢复相对较快;若筋出现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断裂,恢复时间会大大延长。例如,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磁共振成像等)可以评估筋的损伤程度。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骨骼肌肉系统处于发育阶段,脚扭伤后筋的恢复可能相对成人稍快,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损伤情况判断;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新陈代谢较慢,筋恢复的时间可能会比年轻人长。 年龄因素: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所以轻度脚扭伤筋恢复可能在1-2周;老年人组织修复慢,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数周甚至数月。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对筋的恢复时间产生一定作用,但具体影响程度还需结合个体情况;男性如果生活方式中经常有剧烈运动等情况,若脚扭伤,恢复时间也会因运动对筋的反复刺激等因素而不同。 生活方式:受伤后是否严格制动休息对筋的恢复至关重要。如果脚扭伤后仍继续活动,会加重筋的损伤,导致恢复时间延长。例如,脚扭伤后继续行走、跑步等,会使受伤的筋不断受到牵拉,恢复时间可能从原本的2周延长到4周甚至更久。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筋的修复,会使恢复时间变长;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在恢复后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等有助于筋的恢复。 病史因素:如果既往有脚扭伤病史,再次扭伤时筋恢复时间可能比首次扭伤更长。因为曾经受伤的筋可能存在一定的组织损伤遗留,再次损伤后修复难度增加。比如,有过多次脚扭伤病史的人,这次扭伤后筋恢复可能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 脚扭伤筋恢复的相关措施 早期处理: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进行冷敷,一般在受伤后72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冷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老年人则要注意冷敷时的舒适感,防止因冷敷不适应而加重不适。 后期康复:在筋损伤恢复的中后期,可以进行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康复锻炼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需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避免锻炼不当再次受伤;老年人康复锻炼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剧烈的康复动作。 总之,脚扭伤后筋的恢复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正确的早期处理和后期康复等措施有助于促进筋的恢复,但具体恢复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2025-09-28 12:29:35
  • 治疗肩周炎的好办法

    肩周炎可通过运动、物理、药物、中医等疗法治疗,运动疗法有钟摆、爬墙运动;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理疗仪治疗;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医有针灸、推拿按摩,不同疗法有对应适用人群和操作方法。 一、运动疗法 1.钟摆运动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肩周炎患者均可尝试,尤其适用于能自主进行简单肢体运动的人群。 操作方法:患者弯腰垂臂,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这种运动可以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促进肩部血液循环。 2.爬墙运动 适用人群:一般成年肩周炎患者,儿童患者需在家长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操作方法:面对墙壁站立,患侧手指接触墙壁,逐渐向上爬行,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尝试达到一定高度,逐渐提升,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15分钟。该运动有助于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适用人群:多数肩周炎患者,尤其是疼痛和肌肉紧张明显的患者,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时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操作方法: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局部热敷,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2.理疗仪治疗 适用人群:成年肩周炎患者,儿童使用理疗仪需谨慎,应在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后进行。 操作方法:如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通过温热效应改善肩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超短波治疗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肩部,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一般每次治疗时间根据仪器不同有所差异,通常15-20分钟,每周进行数次。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适用人群:成年肩周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有需要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因为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存在胃肠道反应、影响凝血功能等风险。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常见的如布洛芬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医嘱。 四、中医治疗 1.针灸 适用人群:成年肩周炎患者,儿童针灸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浅刺手法。 操作方法:选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等穴位进行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止痛的效果,一般每周针灸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推拿按摩 适用人群:成年肩周炎患者,儿童推拿按摩需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应由专业的推拿按摩师进行操作,评估肩部肌肉和关节情况后进行相应的推拿手法,如揉、按、推、拿等,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每次推拿时间约30-6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

    2025-09-28 12:27:59
  • 尾椎骨折后遗症

    尾椎骨折可能引发疼痛、排便功能障碍、局部畸形、活动受限等后遗症,疼痛因骨折部位受损及不同人群、生活方式而异,可通过物理治疗等缓解;排便功能障碍与神经或结构异常及人群、饮食有关,需调整饮食等;局部畸形严重时可考虑手术矫正;活动受限会致周围关节活动度下降等,需循序渐进康复锻炼。 一、疼痛 产生原因及影响:尾椎骨折后,骨折部位周围的神经、软组织等可能受损,即使骨折愈合,仍可能存在慢性疼痛。尤其是在久坐、长时间站立或特定体位改变时,疼痛可能加剧。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女性在孕期、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及骨盆压力改变,疼痛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上,长期保持不良坐姿等习惯会加重疼痛程度。 应对措施:可通过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时针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以辅助缓解疼痛。 二、排便功能障碍 产生原因及影响:尾椎骨折可能累及周围支配排便的神经或导致局部结构异常,影响正常的排便功能。例如,可能出现排便疼痛、排便不尽感等。女性由于骨盆结构与男性不同,在尾椎骨折后更易影响排便功能;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尾椎骨折后排便功能障碍可能更为突出。生活方式中,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会加重排便功能障碍的程度。 应对措施: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加重排便障碍。 三、局部畸形 产生原因及影响:严重的尾椎骨折可能导致局部畸形愈合,外观上可见尾椎部位异常凸起或凹陷。不同年龄人群,其身体对骨折愈合及畸形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骨骼具有一定可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调整,但成人畸形一旦形成较难自行纠正。生活方式中,外伤等因素可能再次刺激畸形部位,导致疼痛等不适加重。 应对措施:一般轻度畸形若无明显症状可不做特殊处理,若畸形严重影响外观或功能,可考虑手术矫正,但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尤其是有基础病史如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四、活动受限 产生原因及影响:尾椎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等原因会不自觉减少相关部位的活动,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腰部、臀部等周围关节活动度下降,身体整体活动受限。老年人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尾椎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更明显,易引发肌肉萎缩等问题;孕期女性由于身体特殊状态,活动受限可能影响其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 应对措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如适当的腰部、臀部肌肉拉伸及关节活动练习,以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对于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康复锻炼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加重骨折部位负担。

    2025-09-28 12:26: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