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城区东单帅府园1号(东院);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西院)
擅长:女性hpv感染、尖锐湿疣、脱发类疾病斑秃、脂溢性脱发、面部过敏性和敏感性疾病、皮炎湿疹等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付兰芹,女,副主任医师,女性hpv感染、尖锐湿疣,脱发类疾病斑秃,脂溢性脱发,面部过敏性和敏感性疾病,皮炎湿疹等各种疑难疾病。中国中药协会皮肤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毛发协会专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毛发保健与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手部脱皮的原因和征兆是什么
手部脱皮原因有生理性的季节性皮肤干燥、接触刺激性物质,病理性的手部湿疹、手癣、维生素缺乏及其他疾病如剥脱性角质松解症、银屑病等,征兆包括看脱皮范围(局部小范围多因接触刺激,大面积弥漫性考虑全身性或严重疾病)、伴随症状(脱皮伴剧烈瘙痒等提示相关病症)、特殊人群表现(儿童可能因接触过敏原或缺维生素,老人与皮肤老化干燥有关需警惕基础疾病)及动态变化(持续加重需排查严重疾病,逐渐缓解多为生理性因素)。 一、手部脱皮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季节性皮肤干燥: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手部皮肤水分流失加快,易出现脱皮现象,通常为双侧手部对称发生,无明显其他不适症状。 接触刺激性物质:长期接触洗涤剂(如洗洁精)、消毒剂、橡胶、塑料等物质,可引发接触性皮炎,导致手部脱皮,常伴有接触部位红斑、瘙痒等表现。 2.病理性因素 手部湿疹:与遗传易感性、接触过敏原(如某些化妆品、金属等)、免疫异常等相关,表现为手部干燥、脱皮、红斑、丘疹、水疱等,瘙痒较为明显,病情易反复,个体症状因差异有所不同。 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多为单侧手部发病,初期表现为小水疱,干燥后出现脱皮,可伴有瘙痒,病情迁延可出现皮肤增厚、粗糙。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A会影响皮肤黏膜完整性,缺乏B族维生素可导致皮肤代谢异常,进而出现手部脱皮,常伴随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干燥等表现。 其他疾病: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好发于春夏季节,表现为双手对称脱皮,无明显炎症反应;银屑病累及手部时也可出现脱皮,常伴有银屑病典型皮损表现。 二、手部脱皮的征兆 1.脱皮特征 脱皮范围:局部小范围脱皮多为接触局部刺激引起;大面积弥漫性脱皮需考虑全身性因素或严重皮肤疾病。 伴随症状:脱皮伴剧烈瘙痒可能是湿疹、手癣等;伴疼痛可能是接触性皮炎较严重或合并感染;脱皮部位有红斑、水疱提示可能为湿疹、手癣等。 2.特殊人群表现 儿童:儿童手部脱皮可能因接触玩具材料等过敏原或缺乏维生素,需观察是否影响正常活动等伴随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手部脱皮可能与皮肤老化、干燥有关,需警惕是否因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的皮肤病变。 3.动态变化:观察脱皮是持续加重、间歇性发作还是逐渐缓解,持续加重的脱皮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逐渐缓解的可能为生理性因素引起。
2025-10-15 13:51:45 -
甲沟炎塞棉花有没有用
甲沟炎塞棉花适用于轻度嵌甲性甲沟炎等情况,原理是支撑分隔纠正嵌甲位置缓解症状,适用人群有讲究且操作需注意无菌等,与单纯消毒、拔甲术等有不同比较,需综合多因素考虑是否采用及操作并关注病情变化。 一、甲沟炎塞棉花的作用原理 甲沟炎塞棉花主要适用于轻度的嵌甲性甲沟炎等情况。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将棉花放置在甲沟部位,起到一定的支撑和分隔作用,帮助纠正嵌甲的位置,使嵌入甲沟的指甲边缘能够逐渐恢复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因指甲嵌入甲沟引起的炎症、疼痛等症状。例如,对于一些早期发现的轻度嵌甲导致的甲沟炎,放置棉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指甲生长的方向,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二、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治疗且甲沟炎处于相对较轻阶段的人群。对于儿童,由于其配合度和对治疗的耐受等情况不同,需要谨慎考虑。如果是婴幼儿的甲沟炎,通常不首先采用塞棉花的方法,而是更多考虑更温和的处理方式,如局部清洁等。 注意事项:在塞棉花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引起继发感染。放置棉花后要密切观察局部情况,如是否出现红肿加剧、疼痛不缓解甚至加重等情况,若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处理措施。同时,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等的耐受不同,在操作时要尽量轻柔,减少不适。 三、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与单纯局部消毒的比较:单纯局部消毒对于轻度甲沟炎可能仅能暂时缓解炎症,但对于嵌甲导致的甲沟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指甲嵌入的问题,而塞棉花可以针对嵌甲的病因进行一定纠正;但如果是非常轻微的甲沟炎,单纯消毒可能也能有一定效果,但对于有嵌甲倾向的情况,塞棉花更具针对性。 与拔甲术的比较:拔甲术是较为彻底解决严重甲沟炎的方法,但属于有创操作。而塞棉花是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轻度情况,避免了拔甲术的创伤。但如果甲沟炎较为严重,塞棉花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时需要考虑拔甲等更积极的治疗手段。不同年龄人群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评估,比如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快,但对于拔甲术的创伤耐受相对较弱,而轻度情况更倾向于先尝试塞棉花等保守方法。 总之,甲沟炎塞棉花有一定的适用情况和作用,但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患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是否采用以及如何操作,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025-10-15 13:51:17 -
臀部皮肤粗糙怎么办
改善臀部皮肤粗糙需温和清洁避免过度搓揉,清洗后及时用含尿素、甘油、透明质酸等保湿成分的产品保湿,穿着宽松柔软透气棉质衣物并减少久坐时长,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儿童用儿童专用温和洗护保湿品,孕妇选安全无刺激护理品,皮肤疾病患者伴基础病及时就医针对性处理。 一、保持皮肤清洁与适度护理 1.温和清洁:每日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清洗臀部,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清洗时水温控制在37~40℃为宜,过高水温易破坏皮肤油脂屏障,过低则可能清洁不彻底。清洗动作要轻柔,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损伤。 2.避免过度搓揉:清洗过程中不要过度用力搓揉臀部皮肤,以免破坏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加重粗糙状况。 二、加强皮肤保湿 1.选择合适保湿产品:清洗后及时涂抹无刺激的保湿乳液或身体乳,优先选用含有尿素、甘油、透明质酸等保湿成分的产品,这类成分能有效锁住皮肤水分,缓解皮肤干燥。例如,透明质酸可吸收并保持皮肤中的水分,使皮肤保持水润状态。 三、优化穿着与生活习惯 1.穿着舒适衣物: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紧身、化纤材质的裤子,减少衣物与臀部皮肤的摩擦。尤其是久坐人群,更要注重衣物的舒适性,防止摩擦进一步加重皮肤粗糙。 2.减少久坐时长: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臀部血液循环。久坐会影响局部皮肤的新陈代谢,适当活动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改善皮肤粗糙情况。 四、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如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橙子(富含维生素C)、坚果(富含维生素E及必需脂肪酸)等。这些营养成分对皮肤健康有益,可从内而外改善皮肤状态,缓解臀部皮肤粗糙问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应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洗护产品和保湿用品,避免使用成人刺激性强的产品,以防对儿童皮肤造成损伤。 2.孕妇:孕妇身体变化可能使皮肤敏感度增加,需特别注意清洁和保湿的温和性,选择安全无刺激的护理产品,以维护皮肤健康。 3.皮肤疾病患者:若臀部皮肤粗糙伴随湿疹、皮炎等基础皮肤疾病,除上述常规护理外,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自行处理不当加重皮肤问题。
2025-10-15 13:48:54 -
什么是脂溢性皮炎的基本知识
脂溢性皮炎是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丰富部位由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反应等综合因素引发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好发于头皮等皮脂腺丰富区域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银屑病等鉴别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皮肤护理、生活方式调整症状明显时外用抗炎药婴幼儿头皮可见油腻性黄痂需轻柔清洁孕妇避免用可能影响胎儿药物优先非侵入性护理老年人注意皮肤保湿并个体化治疗。 一、定义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丰富的部位,由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及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 二、病因 1.马拉色菌定植:马拉色菌在皮脂丰富区域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2.皮脂分泌增多:遗传、雄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可致皮脂分泌增加,为马拉色菌繁殖提供条件。 3.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时,易受外界刺激,加重炎症。 4.其他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高糖高脂饮食、气候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 2.不同部位表现 头皮:头皮弥漫性红斑、糠秕状鳞屑,严重时可出现渗出、结痂、臭味。 面部:多见于眉弓、鼻唇沟等部位,表现为红斑、脱屑。 躯干: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 四、好发部位 主要为皮脂腺丰富区域,如头皮、面部、胸背部、腋窝、腹股沟等。 五、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等进行诊断,必要时结合皮肤镜等检查辅助判断,需与银屑病、玫瑰痤疮等疾病鉴别。 六、治疗原则 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清洁产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 症状明显时:可外用抗炎药物等,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优先非药物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多在出生后2-10周发病,头皮可见油腻性黄痂,护理时应轻柔清洁,避免损伤皮肤,必要时就医。 孕妇: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优先采用非侵入性护理方法,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老年人:注意皮肤保湿,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评估,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2025-10-15 13:48:09 -
人体皮肤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皮肤分布不均由胚胎发育差异致初始分布不同,功能需求使机械摩擦部位厚等结构有差异,解剖结构与附属器分布具区域特异性,年龄性别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一、胚胎发育差异导致皮肤分布不均 胚胎发育过程中,皮肤由外胚层分化而来,不同部位的皮肤祖细胞分化路径存在差异。例如,四肢与躯干的胚胎起源不同,在发育早期的组织分化阶段,各部位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速率有别,使得皮肤的厚度、结构等在不同身体区域呈现出初始的分布差异。这种胚胎发育阶段的特异性分化,是造成皮肤分布不均的基础性原因。 二、功能需求导向的皮肤分布差异 1.机械摩擦相关部位:手掌、足底等长期承受机械摩擦的部位,皮肤厚度明显大于其他部位。这是因为这些部位需要应对频繁的摩擦刺激,厚皮肤能够提供更好的耐磨性能,是机体为适应功能需求而演化形成的结构差异。例如,手掌皮肤的角质层增厚,是为了抵御外界物理性损伤。 2.感知与散热部位:面部等暴露部位皮肤较薄,这有利于感知外界细微刺激以及散热调节。面部皮肤薄且神经末梢丰富,能敏锐感知温度、触觉等变化;而四肢末端相对较厚的皮肤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保护与适度感知的功能。 三、解剖结构与附属器分布差异 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等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异性。例如,头面部皮脂腺分布较为密集,这与该部位皮肤油脂分泌需求相关;而四肢部位的毛囊、皮脂腺分布相对稀疏。这种附属器分布的不均,是皮肤整体分布特征的一部分,与不同区域的生理功能相匹配,如头面部皮脂腺丰富有助于保持皮肤的一定湿润度,而四肢相对稀疏的附属器分布则适应其功能需求。 四、年龄与性别因素的影响 1.年龄:婴儿时期皮肤分布与成人存在差异,随着生长发育,身体各部位功能适应性变化进一步塑造了皮肤的分布特征。儿童时期皮肤的厚度、附属器发育等逐渐向成人型过渡,不同区域的分化趋于稳定。例如,婴幼儿手掌足底皮肤相对较薄,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以适应功能需求。 2.性别:一般情况下,性别对皮肤分布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会导致细微差异。例如,青春期后,受雄激素影响,部分男性头面部皮脂腺分泌可能更旺盛,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皮肤状态,但这并非主导皮肤分布不均的核心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功能与发育的基本机制。
2025-10-15 13: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