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 儿童神经心理科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儿童各类心理相关障碍涉及多方面情况,智力障碍是儿童认知等发育领域显著落后于同龄正常水平,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缺陷且需关注不同年龄段发育指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主要特征,病因涉及多方面,多在学龄期出现明显症状;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表现社交沟通等问题,发病与遗传等相关,婴幼儿期就有社交互动缺陷;学习障碍包括阅读等多种障碍,与大脑特定区域发育等有关,不同学科学习困难表现因儿童年龄和认知发展阶段而异;儿童抽动障碍分运动性等抽动,具不自主等特点,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阶段抽动表现形式有差异;癫痫性脑病相关神经心理问题是癫痫发作可能影响儿童认知等,不同类型癫痫等对神经心理有不同程度影响;儿童情绪障碍涵盖焦虑抑郁等问题,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儿童表现形式不同;新生儿期脑损伤相关神经心理后遗症是早产儿等脑损伤可致后续神经心理发育问题,需根据脑损伤程度及儿童不同年龄段发育监测早期干预并重视康复训练及支持。 一、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是指儿童在认知、语言、运动等发育领域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正常水平,通常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出生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的明显缺陷,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智力发育指标差异需重点关注,如婴幼儿期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等发育里程碑的延迟可能提示智力障碍风险。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该病症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特征,病因涉及遗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等。儿童多在学龄期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难以维持注意力、小动作多、易冲动等,严重影响学习、社交等日常功能,需结合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 核心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神经发育异常等相关,婴幼儿期即可出现社交互动缺陷,如对呼唤无应答、缺乏眼神交流等,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需早期识别干预。 四、学习障碍 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学习障碍等。阅读障碍儿童可能存在字词识别、阅读理解困难;书写障碍表现为书写姿势、字体、握笔等方面异常;数学学习障碍涉及数字认知、运算等困难,多与大脑特定区域的发育或功能异常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困难表现因儿童年龄和认知发展阶段而异。 五、儿童抽动障碍 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具有不自主、反复、快速的特点。病因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因素等相关,多见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抽动表现形式有差异,如学龄前儿童可能以简单运动抽动为主,学龄期可能出现复杂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 六、癫痫性脑病相关神经心理问题 癫痫发作可能影响儿童的认知、行为、情绪等,部分癫痫性脑病会导致长期神经心理发育受损,不同类型癫痫及发作频率、严重程度会对儿童神经心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需关注癫痫患儿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认知功能、行为适应等方面的变化。 七、儿童情绪障碍 涵盖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遗传、家庭环境、社会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儿童可能表现出过度担忧、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不同年龄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形式不同,如学龄前期儿童可能以分离焦虑等为主,学龄期可能出现社交焦虑等,需重视儿童情绪变化对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八、新生儿期脑损伤相关神经心理后遗症 早产儿、出生窒息等新生儿期脑损伤可能导致后续神经心理发育问题,如运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认知行为异常等,需根据新生儿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监测,早期发现并干预可能出现的神经心理障碍,注重不同成长阶段的康复训练及支持。

    2025-10-21 14:40:40
  • 生长受限的宝宝出生后正常吗

    生长受限宝宝出生后需综合多方面考量,出生后要全面评估健康,其可能面临代谢、感染、器官功能发育延迟等风险,后续要进行生长监测、营养支持、健康随访,不同年龄阶段有特殊考虑,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情况,按要求体检随访,营造良好环境,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给予关爱帮助宝宝达良好生长发育状态。 一、生长受限宝宝出生后的一般健康评估 生长受限的宝宝出生后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的测量。一般来说,生长受限宝宝的体重、身长等可能低于同胎龄、同性别婴儿的正常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严重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情况。例如,通过检查心肺功能,看是否存在呼吸、循环方面的异常表现。同时,要检查神经系统的反射等情况,评估大脑发育状况。 二、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及相关机制 1.代谢相关风险:生长受限宝宝可能存在糖代谢紊乱的风险,这是因为在宫内生长受限的环境下,宝宝的糖代谢调节机制可能受到影响。出生后可能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等情况。有研究表明,宫内生长受限的胎儿出生后由于胰岛素分泌等方面的异常,容易发生血糖波动。 2.感染风险:由于生长受限宝宝的免疫力相对可能较弱,出生后面临感染的风险较高。其免疫系统在宫内发育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出生后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差,比如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3.器官功能发育延迟风险:在宫内生长受限的情况下,各器官可能发育未达完全成熟状态,出生后可能存在器官功能发育延迟的情况。例如,肾脏的浓缩功能可能较正常足月儿差,肝脏的一些代谢功能也可能相对不完善等。 三、后续监测与干预措施 1.生长监测:出生后需要密切监测宝宝的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的变化。一般每周至少要测量体重等指标,观察其增长趋势是否符合正常的追赶生长规律。如果发现生长指标持续不增长或增长缓慢,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营养支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乳汁质量;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选择适合生长受限宝宝的配方奶。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以促进宝宝的追赶生长。例如,对于低体重的生长受限宝宝,可能需要注意蛋白质、热量等营养物质的合理供给。 3.健康随访:出生后要按照儿童保健的要求进行定期随访,包括在不同月龄进行神经系统发育评估、听力筛查、视力筛查等多项检查。通过这些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早期干预。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考虑 1.新生儿期:出生后首先要在新生儿科进行密切观察,评估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注意保暖,因为生长受限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2.婴儿期:随着月龄增长,要重点关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等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发育落后于正常婴儿,要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训练。 3.幼儿及儿童期:持续监测生长指标,关注学习能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表现。如果存在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相关评估和干预,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如儿童保健科、康复科、心理科等。 五、温馨提示 对于家长来说,要保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和随访。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如果发现宝宝有任何异常表现,如拒食、精神萎靡、生长严重落后等,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同时,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耐心,帮助宝宝更好地度过生长受限带来的挑战,促进其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2025-10-21 14:39:38
  • 小孩肚子疼一阵一阵的是怎么回事

    小孩肚子疼一阵一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消化系统问题如胃肠痉挛(饮食不规律等致胃肠受刺激、阵发性疼)、消化不良(饮食不当致胃肠蠕动紊乱、伴腹胀等)、肠道寄生虫感染(不注意卫生致寄生虫刺激肠道、腹痛部位不固定等);外科情况如急性阑尾炎(阑尾管腔堵塞等致开始脐周痛后右下腹固定痛、伴发热等)、肠套叠(2岁以下儿童易患、突发剧烈哭闹等伴呕吐血便);其他系统问题如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致牵涉性腹痛、伴上感症状)、过敏性紫癜(接触过敏原致胃肠道症状、脐周痛伴呕吐便血等),家长需密切观察,严重时及时就医,还应注意小孩饮食、保暖及卫生习惯预防。 一、消化系统问题 1.胃肠痉挛 原因: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生冷食物、腹部着凉等都可能引起胃肠痉挛,导致肚子一阵一阵地疼。例如,小孩在进食大量冰淇淋后,胃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容易出现胃肠痉挛。 特点:疼痛多较剧烈,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或通过保暖、轻柔按摩腹部等方式有所缓解。 2.消化不良 原因:小孩饮食不当,如一次性进食过多、食物不易消化等,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出现肚子疼一阵一阵的情况。比如,小孩吃了过多油炸食品,胃肠消化负担加重,就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性腹痛。 特点:除了腹痛外,常伴有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表现,腹痛程度一般相对较轻,呈阵发性。 3.肠道寄生虫感染 原因:如果小孩不注意个人卫生,可能会感染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会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阵发性腹痛。例如,蛔虫在肠道内移行时可导致肠道痉挛性疼痛。 特点:腹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消瘦、夜间睡眠不安、肛门瘙痒等表现。 二、外科情况 1.急性阑尾炎 原因:阑尾管腔堵塞、细菌感染等因素可引起急性阑尾炎。儿童患急性阑尾炎时,腹痛特点多为开始时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呈阵发性加剧。 特点:除腹痛外,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小孩由于表述不清,可能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需高度警惕。 2.肠套叠 原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可能与饮食改变、肠道感染、肠息肉等因素有关。肠套叠时,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阵发性腹痛。 特点:腹痛时小孩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屈膝缩腹,呈阵发性,间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发作一次,同时可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等表现。 三、其他系统问题 1.上呼吸道感染 原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时,有时也会出现牵涉性腹痛,表现为肚子一阵一阵地疼。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发热、毒素等刺激神经,导致腹部肌肉反射性痉挛。 特点:除腹痛外,常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腹痛一般随上呼吸道感染病情的好转而缓解。 2.过敏性紫癜 原因:小孩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引发过敏性紫癜,除了皮肤出现紫癜外,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导致阵发性腹痛。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 特点: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可伴有呕吐、便血等表现,皮肤紫癜一般在腹痛出现后1-4周出现。 当小孩出现肚子疼一阵一阵的情况时,家长应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程度、发作频率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果腹痛持续不缓解、加重或伴有发热、呕吐、便血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腹部超声、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小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腹部保暖,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预防肚子疼的发生。

    2025-10-21 14:37:51
  • 宝宝积食按摩哪里

    几种缓解宝宝积食的推拿方法,包括摩腹(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积食,不同年龄段力度不同)、按揉中脘穴(调理脾胃气机、缓解积食相关不适,不同年龄力度调整)、按揉天枢穴(调节大肠气机、改善积食便秘,两侧力度尽量一致)、揉板门穴(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不同年龄力度不同)、推四横纹(调中行气、改善积食腹胀等,操作时注意用力均匀和宝宝反应),并提醒若积食严重或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按摩时要注意手部清洁和环境温度。 一、摩腹 1.操作方法:让宝宝仰卧,家长用手掌掌面着力,以宝宝肚脐为中心,做环形摩动。摩腹时力度要适中,频率一般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摩腹时间约5-10分钟。 2.作用原理:通过摩腹可以促进宝宝胃肠道的蠕动,帮助消化,改善积食情况。因为腹部有很多与消化相关的经络和穴位,摩腹能刺激这些部位,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婴儿由于皮肤娇嫩,摩腹时力度要更轻柔;较大的幼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力度,但仍要以宝宝感觉舒适为准。 二、按揉中脘穴 1.定位:中脘穴位于宝宝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中脘穴,按揉的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按揉时间约1-3分钟。 3.作用原理: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也是八会穴之腑会,按揉中脘穴能够调理脾胃气机,健运脾胃,对于宝宝积食引起的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不同年龄的宝宝在按揉时,力度需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婴儿可轻柔按揉,幼儿可适当加大力度,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宝宝不适。 三、按揉天枢穴 1.定位:天枢穴位于宝宝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左右各一个。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指端分别按揉宝宝两侧的天枢穴,每侧按揉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按揉时间每侧约1-3分钟。 3.作用原理:天枢穴是大肠经的募穴,按揉天枢穴可以调节大肠的气机,促进肠道的运化与排泄,对于积食引起的便秘等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操作时,要注意两侧按揉力度尽量保持一致,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耐受情况调整力度,婴儿要轻柔,幼儿可稍用力但以宝宝舒适为度。 四、揉板门穴 1.定位:板门穴位于宝宝手掌大鱼际平面。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蘸取适量爽身粉等,然后按揉宝宝的板门穴,按揉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按揉时间约1-3分钟。 3.作用原理:板门穴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揉板门穴能够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对于宝宝积食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婴儿按揉时力度要非常轻柔,幼儿可以适当增加按揉力度,但要避免损伤宝宝皮肤。 五、推四横纹 1.定位:四横纹位于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侧,掌指关节横纹处,一侧有4个横纹。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螺纹面从宝宝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每次推100-200次,推的时候要注意从食指开始依次向小指方向推动,每个手指推动的次数均匀分配。 3.作用原理:推四横纹可以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除满,对宝宝积食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有改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手指的用力均匀,对于年龄小的宝宝,动作要轻柔,防止宝宝哭闹不配合,同时要关注宝宝的反应,以宝宝感觉舒适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积食情况比较严重,通过按摩后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不能单纯依赖按摩。而且在给宝宝进行按摩时,要保持手部清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宝宝着凉。

    2025-10-21 14:36:52
  • 宝宝1岁9个月还不会说话

    1岁9个月还不会说话可能存在正常发育差异或问题。正常发育差异有个体差异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听力问题,需及时干预和康复训练;自闭症谱系障碍,需专业评估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环境因素,要创造丰富语言环境;神经系统发育问题,需检查诊断后制定康复方案。家长要密切观察,异常及时带宝宝就诊,耐心配合为宝宝语言发展创良好条件。 一、正常发育差异 1.个体差异因素 儿童的语言发育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宝宝语言发育相对晚一些,但其他方面发育正常。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会说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等,1岁半-2岁时能说10-20个单词并能组合一些简单的短语。如果宝宝其他大运动、精细运动等发育正常,只是说话稍晚,可能属于正常的个体差异情况。例如,有些宝宝可能在认知、社交等方面发展较为突出,而语言发育相对滞后,但整体发育轨迹是正常的。 2.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 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语言发育相对较晚的情况,宝宝出现说话晚的概率可能会增加。此外,胎儿期的营养状况等也可能对语言中枢的发育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为复杂,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1.听力问题 原因:如果宝宝存在听力障碍,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先天性的听力损失或者后天由于耳部感染等原因导致听力受损。可以通过听力筛查来初步判断,新生儿出生时会进行听力初筛,42天会进行复筛,如果怀疑有听力问题,还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听力评估,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 应对:一旦发现听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如佩戴助听器等,并且要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利用残余听力来学习语言,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2.自闭症谱系障碍 原因: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可能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明显落后,同时还伴有社交互动缺陷、刻板行为等表现。例如,宝宝可能对呼唤没有反应,很少用眼神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都存在困难。 应对:如果怀疑宝宝有自闭症谱系障碍,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发育评估、行为评估等。一旦确诊,要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帮助宝宝改善语言及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3.环境因素 原因: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中缺乏丰富的语言刺激,如照顾宝宝的人很少与宝宝进行语言交流,或者使用多种方言等,都可能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例如,家庭中大人之间交流较少,或者与宝宝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不丰富、不规范等。 应对:家长要为宝宝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宝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用简单、清晰、丰富的语言跟宝宝说话,如描述周围的事物、读绘本等,并且尽量保持语言环境的相对单一性,避免多种方言同时使用,这样有助于宝宝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4.神经系统发育问题 原因:一些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宝宝说话晚,如脑发育不良等情况。神经系统的异常可能影响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应对: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然后由专业的康复团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针对神经系统发育问题的康复训练以及语言康复训练等。 对于1岁9个月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整体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宝宝除了说话晚之外,还伴有其他明显的发育异常,如大运动落后、社交异常等,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就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为宝宝的语言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025-10-21 14:35: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