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收缩压偏高舒张压正常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指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老年人多见,动脉弹性下降是重要因素,具心血管风险增加、靶器官损害等健康风险,生活方式需从饮食(限盐、增钾、均衡营养)、运动(适度有氧运动)、体重管理(控制BMI)干预,要自我监测血压,及时就医,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特点 收缩压偏高而舒张压正常的情况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通常≥140mmHg,舒张压<90mmHg。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弹性下降是重要因素之一,动脉壁变硬变厚,顺应性降低,导致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可能相对正常。 二、健康风险 1.心血管风险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研究表明,收缩压升高对心脏后负荷的影响较大,长期的高后负荷会使心脏左心室肥厚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2.靶器官损害:可能会对肾脏等靶器官造成损害,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等。例如,长期的收缩压偏高会使肾脏小动脉发生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生理功能。 三、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方面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因为他们对盐的敏感性可能更高。 增加钾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等。钾可以促进钠的排出,有助于降低血压。 均衡营养:保持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例如,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 2.运动方面 适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帮助控制体重,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3.体重管理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对于有收缩压偏高情况的人群,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群,通过减重可以明显改善血压状况。 四、监测与就医 1.自我监测: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每天在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老年人可以自备血压计,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2.及时就医:当发现收缩压偏高且舒张压正常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肾功能等检查,以评估心血管等靶器官的情况。如果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时,更要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的动脉弹性差,更容易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生活方式干预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运动时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既往病史等,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其他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 2.儿童青少年:虽然儿童青少年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家族遗传等特殊情况,也需要关注血压情况。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2025-10-29 14:12:37 -
电子血压仪和水银血压仪那个更准点
电子血压仪与水银血压仪在准确性上,正常操作下电子血压仪多数人群测量较准,需定期校准;水银血压仪经长期临床验证准,但操作复杂且水银有害。适用人群及场景上,电子血压仪适合一般人群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家庭等场景;水银血压仪在专业医疗场景有应用但受水银限制。总体两者各有特点,家庭用优先电子血压仪,专业医疗场所可据情况选更安全便捷设备。 电子血压仪是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来测量血压,其测量原理是示波法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电子血压仪对于大多数人群的血压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例如,有研究对比了电子血压仪和水银血压仪在不同人群(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血压水平)中的测量结果,发现两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值的差异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电子血压仪测量相对较为便捷,且可以自动显示血压数值,对于一些能够配合操作的人群来说,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不过,电子血压仪需要定期校准,若校准不准确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比如长期使用后电池电量不足或者传感器出现问题等情况可能导致测量偏差。 水银血压仪 水银血压仪是传统的血压测量工具,其测量原理是基于柯氏音法。水银血压仪在专业医疗环境中曾被广泛使用,其测量的准确性也得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但水银血压仪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操作相对复杂,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来正确听诊柯氏音来判断血压值。而且水银血压仪中的水银属于有害物质,若破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如水银过敏者或者医疗环境中不具备妥善处理水银泄漏条件时,使用水银血压仪需要格外谨慎。 适用人群及场景 电子血压仪 一般人群: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电子血压仪是比较方便的家用测量工具。例如,年轻的上班族可以在家中自行使用电子血压仪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情况,了解自身血压波动。对于老年人,如果其视力、操作能力尚可,也可以方便地使用电子血压仪进行血压测量。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电子血压仪相对更易操作,因为儿童可能不太配合复杂的操作过程,电子血压仪的自动测量功能可以减少儿童的抵触情绪。但需要注意儿童的袖带选择要合适,过小的袖带会导致测量值偏高,过大的袖带会导致测量值偏低。 水银血压仪 专业医疗场景:在医院等专业医疗场所,水银血压仪仍然在一些情况下被使用,尤其是在需要精确判断血压值细节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听诊柯氏音更细致地判断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逐渐减少水银血压仪的使用,以避免水银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特殊情况:在一些没有电子血压仪替代设备且医疗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对于能够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柯氏音听诊的人群,水银血压仪可以进行测量。但要严格注意水银血压仪的维护和使用安全,防止水银泄漏。 总结 总体而言,在正常情况下,电子血压仪和水银血压仪都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血压测量结果,但两者在使用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各有特点。电子血压仪更适合家庭日常监测等场景,使用相对便捷,但需注意定期校准;水银血压仪在专业医疗场景有一定的应用,但受限于水银的安全性等问题,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在选择使用哪种血压仪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人群特点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例如,家庭使用优先考虑电子血压仪,而专业医疗场所可能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过渡到更安全、便捷的血压测量设备。
2025-10-29 14:12:15 -
24小时心电图中出现一次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等异常的病理状态动态心电图可现ST段压低等表现其可能原因有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等和病理因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等人群出现单次心肌缺血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及动态心电图表现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在24小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中出现一次心肌缺血,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压低(通常≥0.1mV)、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相关的波形改变单次出现。 二、可能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情绪过度激动(如暴怒、紧张)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短暂出现心肌缺血表现,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一般不伴有持续的临床症状。 2.睡眠姿势或体位改变:某些特殊的睡眠姿势或体位快速改变,可能短时间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单次心肌缺血波形出现,但多为一过性,去除诱因后可恢复。 (二)病理性因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在心肌需氧量增加(如体力活动、情绪波动)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求,从而出现单次心肌缺血发作。例如,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特定诱因下可能仅出现单次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2.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引发单次心肌缺血;心包疾病(如心包炎)也可能因影响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导致心肌缺血短暂出现。 3.全身性疾病影响: 贫血: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增加泵血来满足机体氧需求,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单次心肌缺血改变。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出现心肌缺血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动脉硬化发生率高,更易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动态心电图出现单次心肌缺血时需密切关注,警惕后续是否有缺血加重或发作频率增加的情况,建议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及评估冠状动脉情况。 (二)女性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绝经后女性出现动态心电图单次心肌缺血时,需关注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者,出现动态心电图单次心肌缺血时,提示心脏供血已存在一定问题,需严格管理基础疾病,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糖尿病患者需平稳控制血糖,以减少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的风险。 (四)生活方式相关 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高,动态心电图出现单次心肌缺血时,应高度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总之,24小时心电图中出现一次心肌缺血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综合分析,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因素所致,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者需进一步评估心脏状况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2025-10-29 14:11:53 -
偶发房性早搏严重吗
偶发房性早搏是否严重需综合多方面判断,无基础疾病且频率低、无症状的健康人一般不严重;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时或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出现时可能较严重,发现偶发房性早搏需完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心脏情况并遵医嘱处理随访。 一、定义及基本情况 偶发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生的激动,且发作频率较低,通常每分钟少于6次。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许多人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偶发房性早搏。 二、一般不严重的情况 1.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 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健康人,偶发房性早搏往往是由于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生活方式因素引起。这种情况下,去除诱因后,偶发房性早搏通常会消失,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不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例如,一项针对健康人群的研究显示,因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偶发房性早搏,在调整生活方式后,早搏情况明显改善。 2.偶发房性早搏频率较低且无明显症状 若偶发房性早搏每分钟发作次数很少,且患者没有明显的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这类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观察早搏变化即可。 三、可能较严重的情况 1.合并基础疾病时 冠心病患者: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情况,偶发房性早搏可能会增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因为早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血流动力学,对于已经有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可能诱发心绞痛等症状加重。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偶发房性早搏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较单纯冠心病患者有所升高。 心肌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患者出现偶发房性早搏,可能提示心肌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房性早搏可能会干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偶发房性早搏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使患者出现活动后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的情况。 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已经受损,偶发房性早搏会打乱心脏的节律,影响心脏的有效射血,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如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恶化。 2.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生理性退变,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老年人出现偶发房性早搏时,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偶发的房性早搏也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评估,因为可能更容易发展为频发早搏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出现偶发房性早搏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偶发房性早搏,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偶发房性早搏,需要关注早搏对心脏恢复和心功能的影响。一般来说,儿童及青少年的偶发房性早搏需要结合具体病因来判断严重程度,若有基础心脏疾病则相对更需谨慎对待。 总之,偶发房性早搏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早搏频率、有无症状以及不同人群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如果发现偶发房性早搏,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以全面评估心脏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随访。
2025-10-29 14:11:30 -
心肌梗死怎么办
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治疗包括立即休息、呼叫急救,必要时药物辅助;入院后一般治疗、再灌注治疗(溶栓、介入)及药物治疗;康复与后续管理有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复查,通过多方面措施保障患者恢复及预后。 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一)休息 当怀疑发生心肌梗死时,患者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使心肌梗死情况加重。例如,正在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应立刻停止运动,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 (二)呼叫急救 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的状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就有冠心病病史的人,更要迅速采取这一措施,因为心肌梗死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 二、药物辅助(若有) 在急救人员到来前,若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可遵医嘱服用。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需注意,使用药物时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比如硝酸甘油一般是舌下含服。不过,药物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疗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随意滥用。 三、入院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患者被送至医院后,首先会被安排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电图、血压、心率等。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会强烈建议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不利于心肌梗死的恢复。 (二)再灌注治疗 1.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使堵塞的血管再通。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时间窗限制,一般要求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对于适合溶栓的患者可以考虑。不过,溶栓治疗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近期有脑出血等情况的患者不能进行溶栓。 2.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堵塞血管的血栓等物质取出或使血管扩张,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对于适合PCI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其开通血管的时间往往比溶栓更快,能更好地挽救心肌。 (三)药物治疗 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还会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会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将血压维持在合适范围,减少心脏的负担。 四、康复与后续管理 (一)康复训练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会逐步开展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可以进行轻度的活动,如床边坐立等,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室内行走等。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的速度要更缓慢,密切观察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 (二)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上要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有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三)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项目。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发现血脂控制不佳,会及时调整他汀类药物的剂量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相关指标,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也会影响心肌梗死的预后。
2025-10-29 14:1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