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心内膜炎赘生物能保守治疗吗

    心内膜炎赘生物保守治疗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评估,病情较轻、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出现严重心力衰竭、重要脏器栓塞、瓣膜结构严重破坏,或病原体耐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则不可保守治疗,需手术干预。 一、可保守治疗的情况 1.病情较轻且符合条件的患者 对于一些感染相对局限、赘生物较小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的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尝试保守治疗。例如,某些由毒力相对较弱的病原体引起感染的心内膜炎患者,若没有严重的瓣膜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可先考虑抗生素保守治疗。研究表明,对于由草绿色链球菌等引起的早期心内膜炎,在没有严重心脏结构破坏等情况下,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的成功保守治疗的可能。 从年龄因素考虑,儿童患者若心内膜炎赘生物情况允许,在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下,可在评估后尝试保守治疗。儿童心内膜炎相对成人有其自身特点,如儿童可能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赘生物,但部分儿童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下有机会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病情。 2.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当患者没有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重度瓣膜反流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要脏器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患者心功能仍在相对较好的状态,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无严重降低,没有因赘生物脱落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栓塞事件时,可尝试保守治疗。此时通过积极的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有可能使赘生物逐渐缩小甚至吸收。 二、不可保守治疗的情况及原因 1.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严重心力衰竭:如果心内膜炎赘生物导致瓣膜严重毁损,引起重度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反流,进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低氧血症等表现,此时保守治疗往往难以纠正心力衰竭,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因为严重的瓣膜反流会使心脏负荷急剧增加,药物保守治疗很难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必须通过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来解决根本问题。 重要脏器栓塞:当赘生物脱落导致脑栓塞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意识障碍等,或导致肺栓塞引起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难以纠正时,保守治疗难以解决栓塞相关的严重后果。脑栓塞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肺栓塞可导致急性肺循环障碍,威胁患者生命,此时需要采取手术等措施来处理栓塞相关问题以及修复心脏瓣膜病变。 瓣膜结构严重破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显示瓣膜穿孔、严重钙化等导致瓣膜结构严重破坏,赘生物难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改善瓣膜功能,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主动脉瓣严重破坏,赘生物导致瓣膜无法正常启闭,药物保守治疗无法恢复瓣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必须通过手术置换瓣膜来挽救患者生命。 2.病原体耐药或治疗效果不佳时 若病原体对初始使用的抗生素耐药,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如2-4周左右)后,感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赘生物没有缩小甚至有增大趋势,此时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抗生素选择和治疗反应上与成人有差异,当儿童心内膜炎患者经过合理抗生素治疗但感染持续存在时,更需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心内膜炎赘生物是否能保守治疗需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并发症情况、病原体类型及治疗反应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由专业的心血管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1-03 14:20:34
  • 心绞疼好治疗吗

    心绞疼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与基础情况、心绞疼类型、生活方式、特殊人群等多种因素相关,基础健康好、规范治疗稳定型心绞疼常易控,不稳定型需更积极治疗,生活方式影响大,老年和女性患者有其特殊情况,多数患者经多方面措施可较好控病情但需积极配合。 治疗方法及效果影响因素 基础情况:如果患者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较好,没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那么在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时,相对可能更容易控制心绞疼。例如,年轻且没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在发现心绞疼后能迅速就医,明确病因并开始正规治疗,通常能较好地控制症状。而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患者,心绞疼的治疗可能会更复杂,因为多种疾病相互影响,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心绞疼类型 稳定型心绞疼:一般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往往能较好地控制。药物方面常用硝酸酯类等药物来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生活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维持。比如,规范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多数稳定型心绞疼患者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能得到控制。 不稳定型心绞疼:病情相对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治疗相对更积极。需要住院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可能还需要采取介入治疗等手段。但总体来说,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疼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相对稳定型心绞疼,其治疗过程更复杂,预后情况也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对心绞疼的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如果患者能够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饮食等)、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适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那么会有助于心绞疼的治疗。反之,如果患者不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继续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绞疼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心绞疼频繁发作或病情恶化。例如,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不利于心肌供血的改善,从而影响心绞疼的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心绞疼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例如,老年心绞疼患者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对血压变化更敏感,防止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女性患者:女性心绞疼患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心绞疼有时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措施外,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因为女性可能在患病后更容易出现焦虑等情绪,而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心绞疼的治疗效果。比如,心理状态不佳可能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肌供血。 总之,心绞疼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不好治疗,通过规范的治疗、改善生活方式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护理等多方面措施,多数患者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改善自身状况。

    2025-11-03 14:20:04
  • 冠心病是什么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异常是基础病变。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典型心绞痛及不典型症状。诊断靠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血液检查等。治疗分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预防需控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治基础病、定期体检。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脂质代谢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病变,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随着病情进展,斑块可能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坏死。 二、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风险增加,这与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粥样斑块形成。 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病变。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心绞痛是常见症状,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饱食等情况下诱发,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等。 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无典型胸痛,而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上腹部不适、牙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缓解后部分ST-T改变可恢复。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程度等,明确病变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升高,肌钙蛋白呈阳性,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此外,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评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防止病情进展、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放置支架等)和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025-11-03 14:19:15
  • 治疗心肌梗死药物

    心肌梗死治疗涉及多种药物,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不同药物在不同人群应用时需考虑个体差异、监测相关指标及注意禁忌证等。 一、溶栓药物 1.尿激酶:是较早应用的溶栓药物,通过激活体内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能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改善心肌缺血状态,降低死亡率等。对于适合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使用有较好效果,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近期有出血倾向等患者不宜使用。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中应用时需评估出血风险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凝血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更需谨慎。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能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溶栓效果较好且出血风险相对尿激酶有所降低。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可有效开通血管,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在应用时同样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较大患者可能代谢等功能有所下降,需监测相关指标。 二、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胃肠道不适,需关注其消化道情况,有胃溃疡等病史患者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女性患者在使用时也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及个体差异。 2.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在不同人群中应用时,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肝肾功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需调整用药相关监测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三、抗凝药物 1.普通肝素:可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可起到预防血栓扩展等作用。但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凝血功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以调整剂量,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特殊生理时期使用时需注意出血风险变化。 2.低分子肝素:相较于普通肝素,其抗凝作用更稳定,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多项研究证实低分子肝素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可有效抗凝,改善预后。在不同人群应用时,如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可能有所不同,需关注其使用后的反应及相关指标监测。 四、β受体阻滞剂 1.美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临床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美托洛尔可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率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其心功能、心率等情况的监测,女性患者在使用时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可能影响,有哮喘等病史患者禁忌使用。 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卡托普利: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改善心室重构。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心肌梗死患者长期应用ACEI可改善预后。在不同人群中,老年患者可能因肾功能等变化影响药物排泄,需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女性患者使用时要关注其血压等变化情况,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禁忌使用。

    2025-11-03 14:18:24
  • 心里难受胸闷心慌气短可能是什么病症

    胸闷心慌气短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可缓解,中老年高发,与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相关)、心律失常(心脏节律紊乱致心排血量下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基础心脏疾病患者风险更高)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伴高反应性,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伴喘息咳嗽,过敏体质及有家族史人群易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气道阻塞致通气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胸闷气短,多见于长期吸烟中老年)导致;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过度紧张焦虑致躯体化症状,中青年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易发病)、抑郁症(除情绪低落等外伴随躯体症状,老年人或有长期慢性疾病史者易合并)伴随;其他系统疾病如贫血(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致组织缺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女性及儿童挑食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致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负担加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可伴多汗消瘦等)引起;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警惕基础病加重及时就医,儿童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女性围绝经期关注激素变化及生活方式调整,长期熬夜压力大人群注意调整作息压力症状持续不缓解及时就诊。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 1.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中老年人群高发,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关。 2.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心脏节律紊乱使心排血量下降,引发心慌,同时伴胸闷气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基础心脏疾病患者风险更高。 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1.支气管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伴高反应性,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出现胸闷、气短,常伴喘息、咳嗽,过敏体质者及有家族哮喘史人群易患。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长期气道阻塞致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胸闷气短,活动耐力下降,多见于长期吸烟人群,中老年发病居多。 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 1.焦虑症:患者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可出现躯体化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慌、气短,常伴紧张不安、坐立不安等情绪表现,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中青年人群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易发病。 2.抑郁症:除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外,可伴随躯体症状,如胸闷、心慌、气短,老年人或有长期慢性疾病史者更易合并。 四、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1.贫血: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组织缺氧,机体代偿性加快心率,出现心慌,同时伴胸闷气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女性及儿童挑食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致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负担加重,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可伴多汗、消瘦等表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心血管、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出现胸闷心慌气短时需警惕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治疗。 儿童:若出现此类症状,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结构异常疾病,及时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 女性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易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胸闷心慌气短,需关注情绪调节及生活方式调整,必要时就医评估。 长期熬夜、压力大人群:易因精神心理因素出现相关症状,需注意调整作息、缓解压力,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诊。

    2025-11-03 14:17: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