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心肌炎和心肌缺血哪个严重
心肌炎和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不能简单直接比较,需结合具体病情分析,两者病情轻重均与多种因素相关,多数心肌炎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可痊愈但部分有后遗症,少数重症预后差;心肌缺血轻度时影响小,严重广泛者可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均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要定期检查。 一、病情表现与影响 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例如,一些重症爆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进展为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 对于成人,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等也可导致心肌损伤,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若未及时有效治疗,也会逐步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 心肌缺血: 轻度心肌缺血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心前区不适、隐痛等,通过休息或服用药物可缓解,对心脏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是严重的、广泛的心肌缺血,如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会引起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可导致心肌坏死,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较高,即使存活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存在再次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 二、病情发展与预后 心肌炎: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少数重症患者预后较差。儿童患者如果是病毒性心肌炎,大多数预后较好,但也有个别重症病例预后不良。成人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不同,预后差异较大。 心肌缺血: 轻度心肌缺血患者如果能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改善生活方式,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心肌缺血持续进展,发生心肌梗死等情况,预后则较差,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心肌缺血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 总体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心肌炎和心肌缺血哪个更严重,两者的严重程度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多种因素相关。无论是心肌炎还是心肌缺血,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评估和治疗,以改善预后。对于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存在病毒感染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情况的人群,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025-10-15 14:30:37 -
弯腰会头晕是血压高吗
弯腰会头晕可能由血压高引起,也可能由颈椎病、低血糖、耳石症、贫血等其他多种因素导致,不同人群情况不同,老年人更需警惕,年轻人多考虑非高血压相关因素,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监测血压、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 血压高相关情况 血压波动影响:高血压患者弯腰时,身体姿势改变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自身血压调节机制,而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当弯腰时,血液重新分布,可能使血压瞬间升高或降低,从而引起头晕。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幅度较大者更易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 高血压合并其他问题: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弯腰时脑部血液供应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弯腰时血液循环改变,脑部供血相对不足,加上血压波动,就容易引发头晕。 非血压高因素 颈椎病:长期不良姿势等原因可导致颈椎病,当弯腰时颈部姿势改变,可能压迫颈部血管或神经,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起头晕。比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部位压迫神经根,同时可能影响椎动脉供血,弯腰等动作可能加重这种压迫,导致头晕发作。 低血糖:如果空腹状态下弯腰,可能因能量消耗等导致血糖降低,引发头晕。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后若未及时进食,弯腰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耳石症:耳石症患者弯腰等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移位刺激内耳平衡感受器,可引起头晕,常伴有视物旋转等症状。 贫血: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弯腰时身体耗氧增加,脑部相对缺氧,从而出现头晕。不同年龄段贫血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成年人可能因慢性失血等。 不同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血压调节能力更差,且更易合并颈椎病、动脉硬化等问题。所以老年人弯腰时出现头晕需更警惕,一方面要监测血压,另一方面要排查是否有颈椎等其他问题。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弯腰后头晕应及时测量血压,同时可进行颈部检查等。 年轻人:年轻人弯腰头晕多考虑非高血压相关因素,如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颈椎病、低血糖等。若年轻人平时长时间低头等,易患颈椎病,弯腰时就可能诱发头晕。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存在贫血等情况,也易在弯腰时出现头晕。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本身就有血压异常,弯腰时更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应定期测量血压,遵循医嘱规范治疗,保持良好姿势,避免突然大幅度弯腰等动作,以防血压波动过大引起头晕等不适。同时,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稳定血压。
2025-10-15 14:29:19 -
血脂正常还需要吃他汀吗
是否需吃他汀是个体化医疗决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40-75岁糖尿病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伴其他危险因素者、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即使血脂正常可能需吃;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30%的一级预防极高危人群血脂正常也可能需吃;年龄小于40岁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健康人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不适合者、孕妇等血脂正常时通常无需吃他汀,需综合多因素由临床医生专业判断。 一、血脂正常仍需吃他汀的情况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1.年龄与性别因素:对于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血脂是否正常,若没有禁忌证,通常需要服用他汀。因为糖尿病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可降低这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范畴,当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即使血脂正常也可能需要使用他汀。 2.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若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等),即使血脂正常,也可能需要服用他汀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患有冠心病、脑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即使血脂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通常也需要长期服用他汀,以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二)血脂正常但属于他汀一级预防的极高危人群 1.具体人群特征: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大于等于30%的人群,即使血脂正常,也需要考虑使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例如,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且综合评估后风险较高的人群,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带来临床获益。 二、血脂正常无需吃他汀的情况 (一)低风险人群且无特殊疾病 1.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对于年龄小于40岁的健康人群,且没有吸烟、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正常时通常不需要服用他汀。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带来的潜在不良反应需要权衡,而获益相对不明显。 2.特殊人群情况:对于一些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且不适合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即使血脂正常,也不能随意使用他汀。此外,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他汀类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血脂正常时一般也不需要使用他汀。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是一个个体化的医疗决策,需要综合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评估、健康状况、药物禁忌证等多方面因素由临床医生进行专业判断。
2025-10-15 14:28:40 -
血压多高算高
血压分类及诊断标准: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此范围人群未来患高血压风险增加;高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又分1级、2级、3级,不同年龄人群血压情况有别,各有需注意事项,儿童高血压需重视。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一般来说,健康人群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多次测量血压达到此标准属于正常血压范围。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正常血压的标准是相对一致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等发生变化,血压正常范围的界定主要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数据。例如,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正常范围也遵循此大致标准,但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有更细化的参考值范围,不过总体原则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相应的低水平。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处于此范围的人群,未来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对正常高值血压有较大影响,比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因素都可能促使正常高值血压向高血压发展。对于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正常高值血压情况,因为这类人群遗传因素使得他们对血压升高更敏感,需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保持合理体重(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g)等。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又分为不同的级别,1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对于高血压患者,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血压波动可能更大,更需要平稳降压,同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女性在更年期前后血压可能会出现波动,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这时候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还需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遵循医嘱),并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疾病、肾脏疾病等相关,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5 14:27:55 -
心悸吃什么药
心悸用药分情况,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悸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心悸可能用阿托品;甲亢致心悸需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孕妇患甲亢用抗甲药要权衡对胎儿影响;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悸可使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谷维素,儿童心悸非必要优先非药物干预,需用药则儿科评估,孕妇心悸需多科评估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老年人心悸用药考虑肝肾功能选影响小的药并监测相关指标。 一、心律失常相关心悸可选用的药物 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之一,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悸,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从而缓解心悸症状;对于某些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心悸,可能会用到阿托品等药物提升心率,但需严格遵医嘱。需注意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因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及耐受与成人不同,应优先评估心率、血压等指标后再考虑用药。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心悸的药物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心悸。此时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从而改善心悸等症状。但孕妇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出现心悸时,使用抗甲状腺药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儿情况。 三、心脏神经官能症相关心悸的药物干预 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可使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此类药物通过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心悸等症状。对于儿童出现心脏神经官能症相关心悸,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调整生活方式等,若需用药,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 四、特殊人群心悸用药提示 (一)儿童 儿童心悸需首先明确病因,避免盲目用药。如非必要,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等。若确需用药,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并严格依据儿童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二)孕妇 孕妇出现心悸时,用药需极为谨慎。应先明确心悸的具体病因,如为生理性因素导致,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若为病理性因素,需在产科医生与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与风险。 (三)老年人 老年人心悸多与基础疾病相关,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用药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的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5 14:2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