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如何识别出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临床有冠状动脉活动时胸痛等表现病情进展可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早期头晕等严重可脑梗死,外周动脉硬化常见下肢间歇性跛行等;辅助检查超声可检颈动脉内膜及斑块,CTA显主动脉及动脉形态,MRA对脑血管病变显示好适碘过敏者,血液检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特殊人群老年应定期检及健康生活,糖尿病需控血糖血脂血压,高血压要规律服药控压。 一、临床症状表现 1.冠状动脉动脉硬化:活动时出现胸痛、胸闷,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多可缓解;病情进展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等。 2.脑动脉硬化:早期可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引发脑梗死,出现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 3.外周动脉硬化:常见于下肢,可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复发;病情加重时可出现下肢静息痛、皮肤温度降低、肤色苍白等。 二、辅助检查手段 1.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是常用方法,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10mm提示内膜增厚,是动脉硬化早期改变;还能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分为软斑块、硬斑块等,软斑块质地较软、易脱落,更易引发栓塞事件。 2.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及各级动脉的形态,明确有无血管狭窄、扩张、动脉瘤等病变,对外周动脉硬化、主动脉硬化等诊断价值较高。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可清晰呈现脑血管的走行、狭窄程度等,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4.血液检查: 血脂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LDL-C水平越高,动脉硬化进展风险越大;甘油三酯升高也与动脉硬化相关。 血糖检查: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 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可损伤血管内皮,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是独立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发生率增高,建议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血脂等检查,关注血管健康状况,日常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 2.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易促进动脉硬化,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监测血脂、血压,积极干预相关指标,以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3.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130/80mmHg),并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2025-11-03 13:16:05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什么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遗传性心肌病,特征为心室不对称肥厚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与遗传因素相关,有症状、体征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可诊断,药物、非药物可治疗,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特殊考虑。 发病机制 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数患者存在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如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肥厚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症状多样。常见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进而肺静脉压升高所致;还可出现心绞痛,可能与肥厚心肌需氧量增加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有关;部分患者有乏力、晕厥等表现,晕厥多发生于劳力时或劳力后,可能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心排出量突然减少有关。 体征方面:可在心尖部闻及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血流通过狭窄处产生湍流所致,Valsalva动作、使用硝酸甘油等可使杂音增强,而下蹲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可使杂音减弱。 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等情况,能准确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指标。例如,可发现室间隔厚度≥15mm,或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等特征性表现。 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大、ST-T改变,有时可见病理性Q波,这些异常与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有关。 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其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舒张功能;还有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也可起到类似作用。对于有房颤等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双腔起搏器(DDD起搏),通过调整房室顺序,改善心室收缩同步性,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对于适合的患者还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室间隔肌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超声心动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上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需加强监测,妊娠过程中要评估心脏功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2025-11-03 13:15:32
  • 细菌性心内膜炎该如何治疗

    细菌性心内膜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营养、对症支持)、抗菌治疗(经验性和针对性用药、长疗程)、手术治疗(有指征时行瓣膜置换或修复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有各自治疗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健康。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营养:患者需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等情况的患者,需根据具体病情调整营养供给,比如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对症支持:对于发热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心力衰竭,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心功能,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循环稳定;对于贫血患者,必要时可考虑输血等支持治疗。 二、抗菌治疗 经验性用药:在获得病原学检查结果前,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感染部位等因素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链球菌感染可能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对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需要考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可能,选用合适的药物。 针对性用药: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选择杀菌性抗生素,且要保证药物能足够穿透进入赘生物等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用药疗程一般较长,通常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比如对链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联合链霉素的疗程常需4周左右。 三、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存在严重心脏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如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导致严重心力衰竭;感染难以控制;真菌性心内膜炎;反复发生栓塞等情况。 手术方式:包括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情况,比如对于瓣膜严重损坏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瓣膜置换术以改善预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且儿童禁忌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感染和治疗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产生影响,在手术方面,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菌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选择相对安全且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手术治疗时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可能较低,需综合考虑心功能、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妊娠患者:妊娠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抗菌药物的选择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要非常谨慎,需在多学科(产科、心内科、心外科等)共同评估下进行,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2025-11-03 13:15:16
  • 心率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等出现异常的心血管疾病,分为快速性(如房颤等心跳过快影响泵血)和缓慢性(如窦性心动过缓等心跳过慢致器官供血不足),诱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药物不良反应、精神紧张等非器质性因素,诊断常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植入起搏器的非药物干预和遵医嘱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儿童需警惕先天结构异常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用抗心律失常药需监测不良反应并注意作息运动。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的一类心血管疾病。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心房颤动(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此类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过快,可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涵盖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主要特征是心跳过慢,可能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三、心律失常的诱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因素 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可引发心律失常。 (二)非器质性心脏病因素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等)、药物不良反应(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化疗药物等)、精神过度紧张、大量饮酒、吸烟等也可诱发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可实时记录心脏电活动,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 (二)动态心电图(Holter) 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偶发的心律失常事件。 (三)心脏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可通过该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和传导途径,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五、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熬夜、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保持情绪稳定等,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发作。 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正常心率。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胺碘酮等,需根据具体心律失常类型遵医嘱选用,但不涉及具体剂量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律失常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且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心脏功能的药物。 (二)孕妇 孕妇出现心律失常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关注心功能及肝肾功能状况,生活中需注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2025-11-03 13:13:22
  • 房颤消融手术是什么

    房颤消融手术是通过介入手段治疗房颤的方式,利用导管传能使异常电活动病灶部位心肌组织坏死纤维化以恢复心脏正常节律,类型包括经导管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术前经相关检查评估筛选患者,术中局部麻醉后经血管送导管定位病灶释放能量,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房颤患者,术后需监测心律、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控制基础疾病,老年人需更关注心脏功能等,有基础疾病者要在控基础病基础上手术且术后重管理,儿童极罕见多先保守治疗仅极个别严重时谨慎评估。 一、定义 房颤消融手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手术方式,利用导管将能量(如射频电流、冷冻能量等)送达心脏内异常电活动的病灶部位,破坏异常电活动的传导途径,从而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二、原理 心脏正常跳动依赖有序的电信号传导,而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异常电活动病灶,导致心房无序颤动。消融手术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至异常病灶区域,使局部心肌组织温度改变或受到其他能量作用后发生坏死、纤维化,阻断异常电活动的传导,重建正常心脏电传导路径。 三、类型 1.经导管射频消融: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使局部心肌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消除异常电活动病灶的目的。 2.冷冻消融:通过低温冷冻使心肌组织坏死,阻断异常电活动传导,与射频消融原理类似但能量传递方式不同。 四、手术流程 1.术前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房颤类型、心脏结构等情况,筛选合适患者。 2.术中操作:患者局部麻醉后,经静脉或动脉将导管送至心脏内特定部位,定位异常电活动病灶,然后通过导管释放能量进行消融,过程中需通过心电监测确保消融效果及心脏安全。 五、适用人群 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或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尤其是阵发性房颤且频繁发作、长期持续性房颤等情况。 六、术后注意事项 1.心律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心律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期心律波动,需及时处理。 2.出血观察:关注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尤其是经动脉穿刺的患者。 3.基础疾病控制: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继续控制基础疾病,遵循相应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需更关注心脏功能及整体身体状况,家属需协助密切观察心律、生命体征等变化,遵医嘱定期复查。 有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房颤消融手术,术后更要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因基础疾病影响手术恢复及心脏健康。 儿童患者:极为罕见,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保守治疗方式,仅在极个别严重且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谨慎评估是否实施手术,需充分权衡风险与收益。

    2025-11-03 13:12: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