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心肌炎,一种可能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心脏炎症,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包括:

    心肌炎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儿童可能现精神差乏力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呼吸困难等成人有发热全身倦怠感或消化道症状后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表达差症状更不典型成人有基础病者症状可被掩盖且与生活方式有关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致免疫力下降易引发心肌炎有病毒感染史者未充分休息易发展为心肌炎其不典型性给诊断带来挑战需医生详问病史结合检查综合判断。 心肌炎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在儿童中,可能出现精神差、乏力、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呼吸困难等表现;成人则可能有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部分患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早搏等心律失常。 不同人群心肌炎症状特点 儿童: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除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因心脏功能受影响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儿童心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受炎症影响后恢复能力及表现与成人不同有关,比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 成人:年龄较大的成人可能因本身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若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肌炎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而年轻成人相对症状可能更典型些,但总体仍以心悸、胸痛等心脏相关及前驱感染症状为主。 心肌炎症状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性感染的几率,从而更容易引发心肌炎,因为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更易侵袭心肌引发炎症。有病毒性感染病史的人群,若感染后未充分休息,继续劳累等,也更易发展为心肌炎,因为病毒感染后心肌组织易受损伤,若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不利于心肌修复。 心肌炎症状不典型带来的诊断挑战 由于心肌炎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对于医生诊断来说是较大挑战,比如一些患者仅表现为轻微心悸,易被当作一般心律失常或神经官能症等对待,而未考虑到心肌炎可能,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那些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需要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前驱感染情况、近期生活方式等,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

    2025-11-07 12:43:21
  • 高血压患者可以接种疫苗吗

    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分情况,血压长期稳定在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多数接种安全可行,血压持续高于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需先规范降压再评估,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严重并发症者暂缓接种,老年患者还需关注肝肾功能且接种后密切观察身体反应,所有患者接种后需现场留观30分钟并继续规律监测血压,不适及时就医。 一、血压控制稳定的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情况 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长期维持在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的稳定状态时,多数疫苗接种是安全可行的。例如,依据相关临床研究,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血压正常人群无显著差异,其接种安全性有充分科学依据支持。这是因为稳定的血压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对稳定,疫苗引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 二、血压控制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情况 若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持续高于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此时接种疫苗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因为血压剧烈波动时,心脏、血管等器官的负担加重,接种疫苗可能进一步干扰机体的生理平衡,所以此类患者需先通过规范的降压治疗使血压达标后,再由医生评估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三、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情况 对于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应暂缓接种疫苗。这类患者的机体处于较为危急或不稳定的状态,接种疫苗可能无法良好耐受,需由医生综合患者的整体病情、并发症控制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宜接种。 四、特殊人群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注意事项 老年高血压患者:除关注血压控制外,还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整体状况。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接种后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接种后监测与注意事项:所有高血压患者接种疫苗后均需在现场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要继续规律监测血压,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处理。

    2025-11-07 12:42:28
  • 冠心病能吃鸡蛋吗

    冠心病患者可以吃鸡蛋,但需注意食用量和烹饪方式,一般每天吃1个为宜,推荐水煮等健康烹饪方式,老年、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及年轻等不同情况的冠心病患者还需根据自身状况特殊考虑,以在获取鸡蛋营养同时更好控制病情发展。 一、鸡蛋的营养成分与冠心病的关系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卵磷脂等营养成分。其中,卵磷脂有助于改善血清脂质代谢,对维持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但鸡蛋也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不过人体自身有调节胆固醇代谢的机制,适量摄入鸡蛋一般不会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等指标产生过度不利影响。 二、冠心病患者食用鸡蛋的合理方式 1.控制食用量:一般来说,冠心病患者每天吃1个鸡蛋较为适宜。对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等情况的冠心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如每周吃3-4个鸡蛋。因为过多摄入鸡蛋可能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2.选择健康烹饪方式:应避免油炸等方式烹饪鸡蛋,推荐水煮蛋等方式。油炸会使鸡蛋中的脂肪含量进一步增加,不利于冠心病患者控制血脂等指标。 三、不同情况冠心病患者的特殊考虑 1.老年冠心病患者: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可能下降,因此更要严格遵循上述的食用量和烹饪方式原则,谨慎食用鸡蛋,以维持血脂等指标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降低冠心病病情加重的风险。 2.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冠心病患者:这类患者需要更加严格控制鸡蛋的摄入量,除了每天1个鸡蛋的基本限制外,还需密切监测血脂变化,根据血脂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调整鸡蛋的食用量。同时,要配合其他降血脂的治疗措施,如饮食控制、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 3.年轻冠心病患者:相对而言,年轻冠心病患者身体的代谢调节能力可能较好,但也不能忽视鸡蛋的合理摄入。仍需遵循控制食用量和健康烹饪方式的原则,从年轻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复发等情况的发生。 总之,冠心病患者可以吃鸡蛋,但要把握好食用量和烹饪方式,根据自身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合理调整,以在获取鸡蛋营养的同时,更好地控制冠心病相关的病情发展。

    2025-11-07 12:41:53
  • 当患者需要安装支架时,需要如何操作

    术前需评估病情明确支架植入指征并考量相关因素及做禁食禁水、过敏试验、实验室检查、心理疏导等术前准备工作,术中进行穿刺准备、导丝导管操作及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护理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 一、术前准备 1.病情评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表现(如胸痛等),结合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范围,评估是否符合支架植入指征。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老年患者手术耐受可能较差)、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对手术风险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等增加手术复杂性的因素。 2.术前准备工作:患者需按要求禁食禁水,进行过敏试验,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紧张情绪,因紧张可能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 二、术中操作 1.穿刺准备: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消毒铺巾后局部麻醉,再用穿刺针穿刺相应动脉。不同年龄患者血管条件有差异,老年患者血管多迂曲、硬化,穿刺时需更精准操作;儿童一般不涉及支架植入,但成人中不同年龄患者血管特点影响穿刺及后续操作难度。 2.导丝导管操作:通过穿刺部位送入导丝与导管,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造影剂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具体部位、狭窄程度等情况。 3.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依据病变情况选取合适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随后将支架输送至病变处并释放,以撑开狭窄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三、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老年患者及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需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异常并处理。 2.穿刺部位护理:若为桡动脉穿刺,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若为股动脉穿刺,需制动一定时间防止出血,不同年龄制动要求有别,老年患者制动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同时注意预防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药物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不涉及具体剂量指导),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调整用药 合理性,例如有胃肠道疾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注意胃肠道保护。

    2025-11-07 12:40:46
  • 动脉硬化症的常见症状是什么

    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病情进展致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宽等,形成主动脉瘤可出现胸背部疼痛,老年人易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可引发心绞痛,严重时发生心肌梗死,男性发病风险相对更高且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致脑梗死出现偏瘫等神经系统缺损表现,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肾动脉粥样硬化可致肾缺血引起顽固性高血压,严重狭窄可致肾功能减退,有高血压病史且年龄较大者需警惕;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下肢早期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病情加重可出现静息痛等,男性发病可能与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易出现此类症状。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 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通常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主动脉弹性减退可致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宽等,若形成主动脉瘤,可能出现胸背部疼痛等表现,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受其影响。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可引发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等;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淋漓等症状,男性在冠心病发病风险上可能相对更高,且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脑梗死,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缺损表现,老年人因脑部血管老化更易受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肾缺血,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若肾动脉严重狭窄还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尿量改变、血肌酐升高等,有高血压病史且年龄较大者需警惕肾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问题。 五、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早期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后可缓解,病情加重可出现静息痛、皮肤发凉、色泽改变等,男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可能与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因下肢血管功能衰退更易出现此类症状。

    2025-11-07 12:40: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