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心脏房颤是怎么回事,能否预防,如何治疗

    心脏房颤是心房发生快速无序颤动的常见心律失常,可致心输出量减少、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并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预防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即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治疗有药物的抗凝、控心率及非药物的电复律、导管消融术。 一、心脏房颤的定义 心脏房颤是心房发生快速且无序的颤动,属于常见心律失常。正常心脏的心房按规律收缩,而房颤时心房收缩紊乱,影响心脏有效泵血,可致心输出量减少,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二、心脏房颤的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积极监测血压,通过规范用药等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降低房颤发生风险,因高血压会损伤心房结构和功能。2.糖尿病:合理控制血糖,维持糖化血红蛋白在7%左右,可减少高血糖对心肌和血管的损害,降低房颤发病几率。 (二)健康生活方式 1.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降低房颤发生风险。2.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脏节律,降低房颤发生可能性。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房颤风险;过量饮酒可干扰心脏电活动,应避免吸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三、心脏房颤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用于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风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并监测相关指标。2.控制心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等),可控制房颤时过快的心室率,改善患者心悸等症状。 (二)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适用于紧急情况或药物复律无效时,但需评估患者具体状况及禁忌证。2.导管消融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的房颤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术,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电传导通路来恢复正常心律,部分患者可达到根治目的,但存在一定复发风险需个体化评估。

    2025-11-07 12:39:29
  • 现在血压标准是多少

    成人血压分正常、正常高值、高血压,正常血压是收缩压小于且舒张压小于,正常高值是收缩压在至间且舒张压小于,高血压是收缩压≥或舒张压≥非同日三次测量达标准需评估病因方案;儿童血压因年龄不同有差异需结合多因素定期监测;老年人易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要关注收缩压并防降压过快过低;妊娠期女性中晚期血压≥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密切监测;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人群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需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成人血压标准 1.正常血压:收缩压(SBP)<120mmHg且舒张压(DBP)<80mmHg,此范围内血压水平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低。 2.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29mmHg且舒张压<80mmHg,处于此阶段者需关注生活方式调整,预防进展为高血压。 3.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此标准则可诊断为高血压,需进一步评估病因及制定干预方案。 二、儿童血压标准 儿童血压因年龄不同有差异,一般可参考以下范围: 新生儿:收缩压60~70mmHg,舒张压30~40mmHg; 1岁婴儿:收缩压80~90mmHg,舒张压40~50mmHg; 2~7岁儿童:收缩压90~110mmHg,舒张压50~70mmHg; 8~18岁青少年:收缩压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需注意儿童血压需结合年龄、身高、性别等综合评估,定期监测以早期发现血压异常。 三、特殊人群血压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为常见,即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此类人群需关注收缩压控制,同时注意避免降压过快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 2.妊娠期女性:妊娠中晚期血压≥140/90mmHg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管理,以保障母婴健康。 3.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人群: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等,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一般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降压方案。

    2025-11-07 12:38:35
  • 血压多少算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范围,成年人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可认为是低血压,需多次测量判断。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老年人易体位性低血压,儿童低血压少见,女性不同生理阶段有相应血压变化。有无症状表现不同,无症状可定期监测,有症状需找原因干预,某些疾病可致有症状低血压。 不同人群的低血压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一些老年人可能在体位变化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同时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体位改变时血液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 儿童: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年龄相关。一般来说,新生儿收缩压在60-70mmHg,舒张压在30-40mmHg;1岁时收缩压约为80mmHg,舒张压约为40-50mmHg;随着年龄增长,血压逐渐接近成年人标准。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冰冷等情况,同时血压低于同龄正常范围,也需要考虑低血压可能,这可能与儿童的营养状况、心脏功能等因素有关。 女性: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血压下降,但一般不会低于正常范围太多。而在妊娠期,孕妇的血压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部分孕妇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低血压,但如果血压过低且伴有不适症状,也需要引起重视。这与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的激素水平、血容量等变化有关。 低血压的潜在影响及相关情况 无症状低血压:有些人体检时发现血压略低于正常范围,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个体的血管和神经调节适应性较好有关,不一定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有症状低血压:当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心慌、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时,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积极寻找原因并进行干预。例如,某些疾病如严重感染、过敏、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都可能导致低血压伴有相关症状。这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2025-11-07 12:37:43
  •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需要治疗吗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是否引起症状以及潜在的心脏疾病,应综合评估,包括症状、心脏结构和功能、潜在疾病、运动能力和定期随访等因素,医生会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1.症状:如果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引起了明显的症状,如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2.心脏结构和功能:医生会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果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心肌病变或其他心脏问题,可能需要治疗来改善心脏功能。 3.潜在疾病:某些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可能导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治疗这些潜在疾病对于改善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4.运动能力:对于运动员或需要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会对运动能力产生影响。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运动耐量。 5.定期随访:即使没有症状或其他明显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以监测心脏功能的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本身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如果存在心脏疾病或症状,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1.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脏功能或缓解症状。 2.心脏起搏器: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心脏起搏器可能是必要的,特别是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导致心脏节律异常严重影响心脏功能时。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心脏健康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治疗决策应该个体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治疗有疑问,建议咨询心脏病专家或医生,以获取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此外,对于儿童患者,治疗决策可能会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心脏生理和疾病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科医生或心脏病专家将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总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症状、心脏结构和功能、潜在疾病等。定期随访和与医生的沟通对于管理这种情况非常重要。

    2025-11-07 12:36:43
  • 心脏移植的真实手术过程是怎样的

    术前需通过多项检查全面评估患者心脏及全身健康状况、排查手术禁忌证并针对不同年龄和基础病史患者做相应考量,配型时找合适供体通过HLA及适配年龄体重等生理参数提升成功率,手术时实施全身麻醉取仰卧位,胸部行胸骨正中切口等显露心脏,阻断血流切除病变心脏,植入供体心脏吻合大血管,连接气管恢复呼吸并监测各年龄段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儿童恢复相对快需精细护理。 一、术前准备阶段 1.患者评估:需通过多项检查全面评估患者心脏状况及全身健康水平,如心脏超声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与功能,心电图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心肺功能测试评估患者运动耐量等。同时排查感染、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不同年龄患者身体耐受性有别,儿童患者需重点考量生长发育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提前优化相关指标以降低手术风险。 2.配型流程:寻找合适供体心脏,通过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确保免疫相容性,同时需匹配供受体的年龄、体重等生理参数,以提升移植成功率,性别因素在配型中无本质差异,但需综合整体身体状况适配。 二、手术实施阶段 1.麻醉与体位安置:患者入手术室后实施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保证手术视野暴露,不同年龄患者麻醉药物剂量需精准调整,幼儿等特殊人群麻醉风险较高,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切口与显露:于胸部行胸骨正中切口等,逐层切开组织显露心脏,不同体型患者切口选择及操作难度有差异,肥胖患者显露心脏相对困难。 3.病变心脏切除:阻断心脏血流,精细分离相关血管、心包等组织,逐步切除病变心脏,操作需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年龄较小患者心脏结构稚嫩,操作需更轻柔。 4.新心脏植入:将供体心脏植入胸腔,连接相关血管,先吻合大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吻合过程需确保血管通畅无渗漏,不同年龄患者血管粗细等解剖差异影响吻合难度。 5.气道及循环恢复:连接气管恢复呼吸,使新心脏恢复正常循环功能,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循环等功能恢复情况,各年龄段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需精细护理。

    2025-11-07 12:35: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