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冠心病患者常用的七种药物是什么
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风险,不能耐受者可选氯吡格雷替代;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ACEI或ARB类药物能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用药需关注肝肾功能;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但使用需考虑患者血压等基础状况;雷诺嗪作为新型抗心绞痛药物适用于慢性心绞痛患者,能在不显著影响心率和血压情况下改善心肌缺血,使用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 一、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是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替代。 二、他汀类药物 以阿托伐他汀为例,该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其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对改善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意义重大。 三、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是典型代表,其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对降低死亡率等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使用需综合考虑个体差异。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依那普利属于ACEI类,氯沙坦为ARB类,这类药物能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尤其对于有高血压、左心室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可发挥重要的心脏保护作用,用药时需关注肝肾功能等情况。 五、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甘油是常见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但其使用需考虑患者血压等基础状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使用时要谨慎评估。 六、雷诺嗪 作为新型抗心绞痛药物,适用于慢性心绞痛患者,能在不显著影响心率和血压的情况下改善心肌缺血,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使用时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
2025-11-07 12:29:08 -
冠心病如何治疗
冠心病治疗涵盖抗血小板、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符合指征的冠状动脉介入及多支血管病变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生活方式干预需合理低脂低盐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将体重指数维持在适宜范围;特殊人群中老年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与肝肾功能,女性需个体化方案,合并糖尿病者要严格控血糖,儿童冠心病少见多与先天畸形有关需遵儿科原则改善心功能、纠正畸形。 一、药物治疗:冠心病常用药物涵盖抗血小板药物,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相关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发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达成减少心肌耗氧量的效果;硝酸酯类药物,具备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的功效等。二、非药物治疗: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借助导管技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供血,该方法适用于符合指征的患者,实施时需综合考量患者病情、病变情况等因素;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等复杂情形,通过搭建血管桥恢复心肌血供,手术需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病变范围等;三、生活方式干预:对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至关重要,合理饮食方面建议采取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需依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需严格戒烟限酒,因为吸烟是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要限制饮酒量;需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之间,过重或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患者需格外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用药时谨慎选药;女性冠心病患者治疗中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进行个体化方案制定;有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冠心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由于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治疗需综合管理血糖与冠心病;儿童冠心病极为少见,若有相关情况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改善心功能、纠正畸形等为目标,慎重选择治疗手段。
2025-11-07 12:28:02 -
正常心率多少次一分钟
成年人静息正常心率一般为六十至一百次/分钟,静息时长低于六十或高于一百需评估健康问题;儿童不同阶段心率范围不同且易受活动、哭闹、发热等因素影响,发热时体温每升高一度心率大约增加十至十五次/分钟;运动员或长期锻炼者静息心率低于六十且无症状属正常生理现象,老年人静息心率多在正常范围但部分基础心率慢且伴胸闷、黑矇等表现需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孕妇孕期心率较孕前轻度加快超百次需就医排查,患有基础疾病者心率异常变化是病情变化信号需密切监测并遵医嘱管理。 一、成年人正常心率范围 成年人静息状态下正常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当处于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状态时,心率可暂时性增快,但静息时若心率长期低于6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或高于10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速),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如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二、儿童正常心率范围 新生儿:心率通常在120~140次/分钟; 1岁以内婴儿:心率为110~130次/分钟; 2~3岁幼儿:心率为100~120次/分钟; 4~7岁儿童:心率为80~100次/分钟; 8~14岁儿童:心率为70~90次/分钟。 儿童心率易受活动、哭闹、发热等因素影响,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15次/分钟,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心率特点 运动员或长期锻炼者:因心脏功能较强,静息心率可能低于60次/分钟,若无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老年人:静息心率多在60~100次/分钟范围内,但部分老年人基础心率可能偏慢,若低于50次/分钟且伴有胸闷、黑矇等表现,需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 孕妇:孕期由于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等因素,心率可能较孕前轻度加快,一般不超过100次/分钟,若心率异常增快或伴有心悸等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患有基础疾病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心率异常变化可能是病情变化的信号,需密切监测心率并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管理。
2025-11-07 12:27:28 -
女性右胸隐隐作痛怎么回事
右胸隐隐作痛可能由乳房疾病、胸部肌肉劳损或拉伤、胸膜炎或肺炎、肋软骨炎等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建议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诱因、调整姿势。 1.乳房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炎等。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房良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等。乳腺炎则是乳房的炎症性疾病,常伴有乳房红肿、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等,以明确诊断,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胸部肌肉劳损或拉伤:过度使用胸部肌肉、提重物、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胸部肌肉劳损或拉伤,引起疼痛。休息、热敷、按摩等方法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3.胸膜炎或肺炎:肺部及胸膜的炎症也可能引起胸部疼痛,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胸部X光或CT,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4.肋软骨炎:肋软骨炎是一种肋软骨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胸部肋骨处的疼痛,可能与感染、创伤、免疫因素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休息、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5.其他原因:心血管疾病、胃溃疡、神经痛等也可能引起胸部不适,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如果女性出现右胸隐隐作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胸部的活动。 2.观察症状: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 3.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弯腰驼背。 4.避免诱因:避免穿紧身衣物、提拉重物、过度运动等可能加重疼痛的因素。 5.就医咨询: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建议,具体情况可能因人而异。如果对疼痛的原因存在疑虑或担忧,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以便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此外,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和体检也是早期发现乳房疾病的重要措施。
2025-11-07 12:24:01 -
血压低会导致什么后果
器官灌注不足及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会带来多方面不良后果,包括对脑部、心脏、肾脏、消化系统、外周组织等的影响,还会带来晕厥相关风险及降低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影响情况各异。 心脏:心脏本身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功能,血压低会使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心悸、心绞痛等症状。长期血压低还可能导致心肌重构,使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女性在生理期或妊娠期若血压低,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脏的长期健康。 肾脏:肾脏的血液灌注依赖于正常的血压,血压低会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出现少尿、肾功能损害等情况。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血压低时更容易出现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血压低会使病情加重,加快肾衰竭的进展。 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相关后果 消化系统:胃肠道缺血缺氧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长期血压低可能导致胃肠黏膜萎缩,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儿童血压低影响消化功能,会导致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吸收不足,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 外周组织:四肢等外周组织缺血缺氧会出现四肢发冷、皮肤苍白等表现。长期血压低还可能导致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不良,增加发生溃疡、坏死的风险。老年人由于外周血管弹性下降,血压低时外周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更容易出现肢体的血液循环障碍。 其他潜在后果 晕厥相关风险:频繁晕厥可能导致跌倒,进而引发骨折等外伤。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次跌倒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儿童若因血压低晕厥跌倒,可能会造成头部等重要部位的损伤。 生活质量下降:血压低会使患者体力下降、容易疲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年轻人可能因血压低无法正常进行运动、工作等活动;老年人则可能因为血压低而减少外出活动,导致社交圈缩小,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2025-11-07 12:2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