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心肌坏死能治好吗
心肌坏死能否治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因、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坏死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很关键,后期心脏康复和长期药物治疗也重要,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有其特殊情况,总体部分患者可通过及时有效治疗和合理康复管理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肌坏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心肌坏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坏死的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都会影响预后。例如,年轻且基础健康状况良好、心肌坏死范围较小的患者相对更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老年患者或本身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肌坏死范围广泛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 二、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1.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 再灌注治疗:如果能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降低心肌坏死的范围,从而改善预后。对于适合PCI治疗的患者,及时开通血管可显著降低心肌坏死的程度,提高存活几率并改善心脏功能。但如果发病时间较晚,心肌坏死已较为严重,即使进行再灌注治疗,也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受损心肌的功能。 药物治疗:在急性期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血栓形成、稳定斑块等,辅助心肌功能的恢复。 2.心肌坏死后期的康复及长期管理 心脏康复:心肌坏死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运动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心理康复则有助于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因为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心脏的恢复。 长期药物治疗: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脏的负担,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如果心肌坏死严重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发展为心力衰竭等情况,治疗会更加复杂,预后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1.老年患者:老年心肌坏死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康复的过程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家人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帮助患者坚持康复治疗和长期用药。 2.儿童患者:儿童心肌坏死相对较少见,多由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肌坏死的治疗需要更加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时除了针对心肌坏死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关注儿童的营养支持、生长发育指标等。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坏死患儿,在手术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可能需要长期随访和特殊的营养干预等。 总体而言,心肌坏死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合理的康复管理,部分患者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025-11-03 14:17:29 -
心衰的主要的症状
心衰可出现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乏力疲倦(因心输出量减少致组织灌注不足)、水肿(右心衰竭致身体低垂部位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出现胸水腹水)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病史患者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也有影响。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 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了肺淤血。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心衰患者都可能出现,例如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在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心脏负担重,也较易较早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劳力性呼吸困难往往是心衰加重的信号。 表现为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如快走、爬楼梯等,出现气促,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2.端坐呼吸 病情较重的患者,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多见于年龄较大、心衰程度较严重的患者。生活方式上,如果患者有长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端坐呼吸更容易发生。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端坐呼吸是心衰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患者需要坐着或半卧才能缓解呼吸不畅的感觉。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儿童心衰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对于老年心衰患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比较典型的症状,其发生机制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小支气管收缩,肺泡通气量减少等有关。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二、乏力、疲倦 1.机制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减少,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心衰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心功能下降时,更容易感到乏力、疲倦。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可能更早。有心肌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乏力、疲倦是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 患者常感觉四肢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容易感到疲倦,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会感觉劳累。 三、水肿 1.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 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如双下肢,呈对称性、凹陷性水肿。病情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下午脚踝部水肿,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加重,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累及膝关节、大腿甚至全身。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下肢静脉回流相对较慢,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女性心衰患者如果有妊娠等特殊情况,可能会加重水肿程度。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的人,右心衰竭时更易出现下肢水肿。有肺源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右心衰竭导致的水肿是常见表现,与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负荷增加有关。 表现为皮肤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留下凹陷。 2.胸水和腹水 胸水多见于双侧,也可呈单侧,以左侧较为常见。腹水则表现为腹部膨隆。这是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导致液体漏出进入胸腔和腹腔。对于老年心衰患者,胸水和腹水的出现提示心衰程度较严重。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胸水和腹水时,说明心功能已明显受损。
2025-11-03 14:17:14 -
10岁儿童心率120以上的病因是什么
10岁儿童心率达120次/分以上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有运动、情绪激动、饮食等;病理性因素包括发热、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还可能受药物影响、贫血等因素。发现儿童心率持续异常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日常生活中要让儿童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预防相关情况。 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或情绪激动 对于10岁儿童,若近期有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等,运动时身体代谢增加,心脏需要更快地泵血来满足机体需求,可使心率升高至120次/分以上。同样,当儿童处于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例如,儿童在参加比赛前可能会因紧张而心率明显升高。 2.饮食因素 大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等,其中的咖啡因会兴奋交感神经,从而使心率增快。另外,过饱饮食后,胃肠需要更多的血液进行消化吸收,也可能会反射性引起心率轻度升高。 二、病理性因素 1.发热 当儿童发生感染等情况导致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这是因为发热时机体代谢率增高,机体为了更好地散热和供应营养物质,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身体需求。例如,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体温达到38.5℃以上时,心率往往会超过120次/分。 2.心血管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心脏需要克服异常的阻力来泵血,从而引起心率增快。这类疾病在儿童出生时可能就存在,但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被发现,患儿除了心率快外,还可能伴有口唇发绀、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病毒侵犯心肌后,会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限,进而出现心率加快的情况。患儿可能还会伴有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 3.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儿童患肺炎时,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受到影响,机体缺氧,为了改善缺氧状况,身体会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氧的输送。例如,重症肺炎患儿往往会出现心率明显增快,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等症状。 4.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导致心率增快。儿童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除了心率快外,还可能出现多汗、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烦躁不安等表现。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心率增快的副作用,如使用了含有麻黄碱等成分的药物。儿童在因其他疾病使用药物时,需要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因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2.贫血 儿童如果存在贫血情况,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氧供,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提高心输出量,从而导致心率升高。患儿可能会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 当发现10岁儿童心率持续在120次/分以上时,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儿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合理饮食,积极预防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2025-11-03 14:16:35 -
三尖瓣下移的症状有哪些
三尖瓣下移有一般症状表现如儿童和成人可出现发绀、气促,心脏相关症状如心悸、乏力、右心衰竭相关的肝大、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不同年龄人群有特殊表现,婴儿期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期活动耐受力差、胸廓畸形,成年期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合并其他心脏并发症等。 一、一般症状表现 1.发绀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三尖瓣下移导致右心室功能异常,血液混合,可出现发绀现象。正常情况下,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液是有明确氧合区分的,而三尖瓣下移时,部分右心房的静脉血会通过异常的三尖瓣口反流到右心室,再进入肺循环,使得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从而表现为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在婴儿期可能就会被发现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成年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绀,活动后往往会加重,这是因为活动时机体对氧的需求增加,而发绀导致的氧供应相对不足更为明显。 2.气促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气促症状。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肺循环淤血或者心脏输出量减少所致。儿童在活动时气促可能更为明显,比如玩耍后很快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而成人在日常活动,如步行较短距离后就会感觉气短,随着病情进展,气促症状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即使休息状态下也会有气促感。 二、心脏相关症状 1.心悸 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这是因为心脏节律可能出现异常。三尖瓣下移时,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律失常等。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等情况,而成人则能明确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可感觉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 2.乏力 全身乏力也是常见症状。由于心脏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导致患者感到疲劳、无力。儿童会表现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参与以往喜欢的活动;成人则会感觉工作、生活时容易疲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3.右心衰竭相关症状 肝大:三尖瓣下移可引起右心衰竭,进而导致体循环淤血,出现肝大。儿童肝大可能通过腹部触诊发现,肝脏质地可能较硬,并且有触痛。成人可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肝脏体积增大,伴有腹胀等不适。 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时,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颈静脉充盈、怒张。儿童可能较难观察到,而成人在平卧时可以看到颈静脉明显充盈,颈部静脉血管突出。 下肢水肿: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下肢水肿,尤其是足背、踝部等部位。儿童水肿早期可能不明显,需仔细观察,而成人则可直观看到下肢肿胀,按压皮肤可出现凹陷性水肿。 三、不同年龄人群的特殊表现 1.婴儿期 婴儿三尖瓣下移时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因为气促等症状会影响婴儿的进食,导致吃奶时呼吸急促,无法持续大量进食,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这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导致机体营养供应不足。 2.儿童期 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儿童可能在活动耐受力方面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在学校活动时容易落后于其他同学,出现运动后气促、乏力等表现更明显。而且可能出现胸廓畸形等情况,因为长期心脏功能不全影响身体发育,导致胸廓形态异常。 3.成年期 成年患者可能因为病情逐渐进展,出现心功能进行性下降,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如不能进行正常的体力劳动,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并且可能合并其他心脏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加重等,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和身体健康。
2025-11-03 14:16:09 -
心衰晚期临终症状
心衰晚期临终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意识障碍、循环衰竭、疼痛、消化系统症状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各器官衰退表现不典型,应对时要根据不同表现和人群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如保持舒适体位、皮肤护理、观察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疼痛、调整饮食等并兼顾特殊人群护理。 应对:需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如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 水肿 表现:可出现全身水肿,常见于下肢、腰骶部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水肿是因为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水钠潴留,以及静脉淤血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不同年龄人群水肿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水肿可能先从眼睑等疏松部位开始;老年患者水肿可能与长期慢性病导致的血管、代谢等变化有关。有心脏病史患者水肿更易发生且恢复慢。 应对: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监测水肿变化情况。 意识障碍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等情况。这是由于心输出量严重不足,脑部供血急剧减少,导致脑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意识障碍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老年患者本身脑功能有一定退化,更易出现意识方面的改变。有心脏病史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意识障碍风险更高。 应对: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脑保护等支持措施,但要谨慎操作,充分考虑患者整体状况。 循环衰竭 表现: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苍白、湿冷等。是因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外周组织灌注不足。不同年龄患者循环衰竭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心率加快但血压下降不明显等情况;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循环衰竭表现可能更不典型。有心脏病病史且处于心衰晚期的患者循环衰竭风险极大。 应对:要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采取维持循环的措施,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实施。 疼痛 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等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组织灌注不足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疼痛,表现为哭闹、烦躁等;老年患者可能疼痛表述不典型,需仔细辨别。有心脏病史患者更易出现与心脏相关的疼痛。 应对:要评估疼痛情况,在不影响其他抢救措施的前提下,尽量缓解患者疼痛,但要遵循医疗原则,不随意使用不恰当的止痛手段。 消化系统症状 表现: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这是因为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出现拒食等情况;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相对较弱,症状可能更明显。有心脏病史且心衰晚期患者胃肠道淤血情况更严重。 应对:可适当调整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但要考虑患者整体身体状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心衰晚期临终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因其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呼吸、精神状态、水肿等多方面表现,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且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额外刺激。 老年: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在心衰晚期临终症状表现上可能更不典型,要加强基础护理,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采取医疗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其器官功能减退的情况,谨慎选择操作。
2025-11-03 14:1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