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动脉粥样硬化:你应该了解的就诊科室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内科关联密切,其发病机制等相关且中老年人等为主要就诊人群及受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与神经内科关联在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及相关人群、生活方式、病史因素;与血管外科关联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相关症状及相关人群、生活方式、病史因素。 1.疾病关联: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其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因素相关,而心血管内科主要负责此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等心血管系统相关病症归属于心血管内科的诊疗范畴。 人群因素: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脂质代谢能力下降等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风险较高,是心血管内科动脉粥样硬化就诊的主要人群,但近年来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这部分人群也需要关注并可能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当出现相关心血管不适症状时应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排查。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并可能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来管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情。 神经内科 1.疾病关联: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脑动脉时,会引起脑部血管的狭窄、闭塞等,导致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神经系统疾病,这些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的诊疗范围。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供血中断,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要神经内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人群因素:老年人群是神经系统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高发人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的弹性下降等因素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脑部的病变,但中青年人群若有相关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可能因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于神经内科。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有此类生活方式的人群若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考虑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就诊于神经内科。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神经内科。 血管外科 1.疾病关联: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外周动脉的病变,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性溃疡等症状,这属于血管外科的诊疗范畴。血管外科医生可以通过手术等方式来处理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病变。 人群因素:中老年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有长期吸烟等不良习惯的人群,更易出现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此类人群若出现下肢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应就诊血管外科。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在外周动脉的发生,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警惕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出现下肢不适时就诊血管外科。 病史因素:有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增加,若出现外周动脉相关症状应就诊血管外科。

    2025-11-03 14:15:09
  •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测量血压需先进行环境和身体准备,选择并校准工具,保持正确姿势与部位,按步骤测量,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测量时的不同要求。 一、测量前准备 1.环境准备:测量血压时应在安静、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在嘈杂、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下测量,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例如,嘈杂环境可能导致被测量者精神紧张,从而使血压升高;过冷或过热环境可能影响血管的状态,进而干扰血压数值。 2.身体准备:测量前30分钟内应避免吸烟、饮酒、喝咖啡或剧烈运动等,因为这些行为会对血压产生影响。比如,剧烈运动后血压会暂时性升高,此时测量会得到不准确的结果。被测量者应静坐休息至少5分钟,保持心情平静。 二、测量工具选择与校准 1.工具选择:应选择经过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使用相对方便,但需要定期校准以确保准确性;水银柱血压计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但测量相对精确。 2.校准方法:如果使用水银柱血压计,要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位置;电子血压计则按照其说明书进行校准操作,一般可通过与标准血压计对比来校准。 三、测量姿势与部位 1.姿势:被测量者应采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腿部不要交叉,上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如果是卧位测量,也应使上臂与心脏位置相当。例如,坐位时上臂应放在桌上,使上臂中点与心脏在同一高度;卧位时上臂平放于床上,位置与心脏平齐。 2.部位:通常选择右上臂作为测量部位,因为右上肢血压一般略高于左上肢。测量时将袖带平整地缠绕在上臂,袖带下缘应距肘窝横纹约2-3厘米,袖带的松紧以能插入1-2手指为宜。 四、具体测量步骤 1.水银柱血压计测量: 佩戴听诊器,将听诊器胸件放在肘窝上方肱动脉搏动明显处。 快速充气,使水银柱上升到肱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毫米汞柱左右,然后缓慢放气,速度约为2-6毫米汞柱/秒。 听到的第一个声响对应的水银柱数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对应的水银柱数值为舒张压。 2.电子血压计测量: 按照电子血压计的操作说明,将袖带正确缠绕在上臂,按下开始测量按钮。 电子血压计会自动充气、测量并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数值。一般电子血压计会有语音播报或屏幕显示结果。 五、特殊人群测量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测量血压时,应选择合适大小的袖带,袖带宽度应至少为上臂长度的1/2-2/3。儿童测量时可能会因紧张等因素导致血压测量不准确,可在测量前适当安抚儿童,使其保持相对平静的状态。 2.老年人:老年人测量血压时,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测量时应至少测量两次,间隔1-2分钟,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血压值。同时,老年人测量时要注意体位变化,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要缓慢,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3.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在测量血压时,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测量,最好在固定时间、固定部位测量,以便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果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测量血压时,除了关注血压数值外,还应注意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因为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测量时同样要遵循上述测量血压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025-11-03 14:14:42
  • 室间隔缺损的分型有什么

    室间隔缺损按缺损部位分为膜周部(最常见,可分亚型)、漏斗部(含干下型、嵴内型)、肌部(相对少见,部分可自行闭合);按缺损大小分为小型(直径<0.5cm,影响小)、中型(直径0.5-1.0cm,分流量中等)、大型(直径>1.0cm,分流量大,症状明显),其分型对临床诊疗重要,不同类型大小在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处理不同需个体化诊疗。 室间隔缺损按缺损部位分为膜周部(最常见,可分亚型)、漏斗部(含干下型、嵴内型)、肌部(相对少见,部分可自行闭合);按缺损大小分为小型(直径<0.5cm,影响小)、中型(直径0.5-1.0cm,分流量中等)、大型(直径>1.0cm,分流量大,症状明显),其分型对临床诊疗重要,不同类型大小在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处理不同需个体化诊疗 一、按缺损部位分类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缺损位于室间隔膜部及其周围,可向流入道、流出道等扩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又可分为单纯膜部缺损、嵴下型(位于肺动脉瓣下)等亚型。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出现,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左向右分流等情况。 2.漏斗部室间隔缺损 干下型:缺损位于肺动脉瓣下,紧邻肺动脉瓣环。这种类型的室间隔缺损由于靠近肺动脉瓣,可能会对肺动脉瓣的功能产生影响,在胎儿期或出生后早期即可被发现,对于胎儿而言,可能提示心脏发育存在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监测和评估。 嵴内型:位于室上嵴的内部,缺损周围为肌肉组织。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其他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相似性,但具体的血流情况和对心脏的影响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肌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位于室间隔肌部,可分为多个肌小梁间缺损、肌部中央型等。肌部室间隔缺损相对较少见,一般较小的肌部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的自行闭合可能,尤其是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来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不同年龄的患儿,其自行闭合的概率可能不同,对于年龄较小、缺损较小的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的变化。 二、按缺损大小分类 1.小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小于0.5cm。这类缺损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很多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生长发育也可能不受明显影响,但仍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缺损是否有变化,对于婴幼儿来说,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2.中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在0.5-1.0cm之间。此时左向右分流量中等,可能会引起患儿心脏的一些变化,如左心室轻度增大等,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心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定期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3.大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大于1.0cm。这类缺损左向右分流量大,会导致患儿肺循环血量明显增加,体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气促等症状,对于大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需要尽早评估手术等治疗的时机,以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 室间隔缺损的分型对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病情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室间隔缺损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2025-11-03 14:14:11
  • 吃饱了心脏不舒服什么原因

    吃饱了心脏不舒服可能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进食后血液重新分布及饱食后迷走神经兴奋;病理性因素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诱发不适)、心力衰竭(饱食加重心脏负担致心功能恶化)、胃-心综合征(胃部疾病经神经反射致心脏不适)。出现此情况先休息观察,频繁或不缓解需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并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进食后血液重新分布 进食后,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来进行消化吸收等功能,会使外周血管的血液相对集中到胃肠道,导致冠状动脉供血相对减少。对于本身冠状动脉储备功能稍有不足的人,就可能出现心脏不舒服的感觉。例如,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保证心肌供血,但在大量进食后,这种调节可能出现相对失衡。 (二)饱食后迷走神经兴奋 进食后,尤其是饱食时,迷走神经会兴奋。迷走神经兴奋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心肌的收缩功能等。比如,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对于一些心脏功能基础稍有薄弱的人,就可能表现为心脏不舒服。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一般年龄较大、平时饮食不注意且缺乏运动的人可能更易出现相关表现。 二、病理性因素 (一)冠心病 1.发病机制:冠心病患者本身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进食后,胃肠道需要更多血液,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从而诱发心绞痛等心脏不舒服的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饱食后发生心肌缺血事件的风险会增加。不同年龄段的冠心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男性和女性在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增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患冠心病风险更高。 2.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胸闷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左右,如果持续不缓解需警惕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 (二)心力衰竭 1.发病机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饱食后胃肠道充血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从而出现心脏不舒服的表现。这类患者多见于有长期心脏病病史,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的人群,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老年人相对更多见。 2.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饱食后上述症状可能加重,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明显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 (三)胃-心综合征 1.发病机制:胃部疾病引起的神经反射导致心脏不适。例如,胃溃疡、胃炎等疾病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心脏。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内脏神经的反射有关,当胃部受到刺激时,通过神经传导通路影响心脏的感觉神经,从而让患者感觉心脏不舒服。各年龄段都可能因胃部疾病引发,但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 2.表现:患者除了胃部不适如胃痛、胃胀等,还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脏方面的不舒服,心脏不舒服的症状往往与进食有明确关系,在进食后发作或加重。 如果出现吃饱了心脏不舒服的情况,首先要注意休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如果频繁出现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2025-11-03 14:13:45
  • 房颤的诊断特点有什么

    房颤诊断需结合不同人群症状表现,一般成人常见心悸气短乏力等,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儿童可现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典型体征为听诊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电图特征是P波消失代之以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动态心电图对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者重要;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发现心房血栓;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了解有无感染、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情况。 症状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一般成人: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乏力等。心悸表现为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部分患者可感觉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气短是活动后明显感觉呼吸急促,这是因为房颤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机体缺氧;乏力则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所致。对于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如仅表现为头晕、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 儿童患者: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房颤对其心功能影响更明显,导致机体不适而出现上述表现。 典型体征: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有效的将血液泵入心室,心室收缩不规则,所以出现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而脉率少于心率是由于部分心室收缩过弱,未能产生有效的脉搏。 心电图检查 特征性改变: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预激综合征等情况时可异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基本符合这一特征,但儿童房颤相对少见,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例如,在儿童中发现类似f波改变且伴有相应临床症状时,才能考虑房颤可能。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非常重要。它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间歇性发作的房颤情况。比如,有些患者房颤发作呈阵发性,偶尔出现,常规心电图可能无法记录到,而Holter可以发现这种短暂的f波改变和心室律不规则情况,从而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有无心房血栓形成等情况。对于房颤患者,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判断病因,如是否存在心房扩大、心肌病等基础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心房扩大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而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房的形态和大小。同时,对于发现心房内血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心房血栓是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等重要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早期发现血栓,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儿童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根据其年龄和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以准确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 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血常规主要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之一;生化检查可以了解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可能导致房颤发生,而肝肾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等。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诱发房颤,通过生化检查发现低钾可以及时纠正,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

    2025-11-03 14:13: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