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喝酒多了第二天心慌怎么回事
喝酒后心慌的原因包括酒精影响心脏功能、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缓解方法为适当补水、休息,持续不缓解或有基础疾病者需就医,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者喝酒后心慌需特别注意。 一、酒精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慌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等会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影响心肌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和收缩功能。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发生紊乱,导致心律失常,从而出现心慌症状。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如心律失常等情况,进而表现为心慌。不同年龄人群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相对稳定,但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老年人大量喝酒后更易因酒精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而出现心慌。男性和女性对酒精的代谢也存在差异,女性体内酒精脱氢酶活性相对较低,代谢酒精的速度比男性慢,所以女性喝酒后可能更易受酒精影响出现心慌等心脏相关不适。 二、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引发心慌 喝酒会导致人体大量排尿,同时酒精还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加重排尿,从而引起脱水。脱水会使血容量减少,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而且,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伴随电解质的丢失,如钾、镁等电解质失衡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有研究显示,饮酒后人体汗液和尿液中电解质排出增加,若未能及时补充,就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慌症状。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人,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出现心慌等不适。老年人由于身体水分调节功能下降,脱水后更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心慌发生的风险。 三、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心慌 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其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导致心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交感神经可能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酒精的反应不同,例如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本身交感神经功能可能就容易紊乱,喝酒后交感神经兴奋更明显,心慌症状可能更突出。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心慌,且可能伴随胸闷等其他不适症状。 四、如何缓解及相关注意事项 如果喝酒后出现心慌,首先应适当补充水分,可以饮用一些含糖或电解质的饮品,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情况。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对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以明确心脏情况。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喝酒后出现心慌更应引起重视,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脏等器官储备功能降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尽快就医;女性喝酒后出现心慌要注意自身代谢特点,避免因酒精影响导致更严重的心脏问题;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应严格限制饮酒,一旦喝酒后出现心慌,要比健康人群更积极地采取措施,如及时补充水分、休息,并尽快就医,因为基础疾病患者在酒精影响下心脏负担加重,心慌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2025-11-03 14:13:07 -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见于什么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致二尖瓣病变,表现为瓣叶增厚钙化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侵袭二尖瓣致其炎症、赘生物形成等破坏结构;先天性心脏病因胚胎发育异常致二尖瓣结构异常,三者均可导致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且各有不同发病机制与病理表现。 一、风湿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的常见原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链球菌的抗原与心瓣膜抗原相似,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攻击链球菌,也会攻击心瓣膜,导致瓣膜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在二尖瓣部位,炎症使瓣叶粘连、增厚,影响瓣叶的开合,既出现狭窄又可能伴随关闭不全。 对于儿童及青少年人群,若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等,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引发风湿性心脏病,进而出现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女性在青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免疫状态可能相对不稳定,也可能增加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2.病理表现 二尖瓣瓣叶病变表现为瓣叶增厚、钙化,瓣下结构(如腱索、乳头肌)粘连、缩短。瓣叶增厚使瓣口面积减小,导致狭窄;而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病变又会影响瓣叶的关闭,造成关闭不全。在心脏超声等检查中可观察到二尖瓣瓣叶的形态改变、瓣口面积缩小以及反流等情况。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 1.发病机制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破坏二尖瓣结构,导致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二尖瓣,引起瓣膜炎症、赘生物形成。赘生物可能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者引起瓣环脓肿等,从而影响二尖瓣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容易在瓣膜上形成赘生物,破坏瓣叶和瓣下结构。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病患者等,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且可能有基础心血管疾病,也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身体免疫状态和心血管系统负担变化,也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影响二尖瓣结构。 2.病理表现 二尖瓣上可见赘生物形成,瓣叶可能有破损、穿孔,瓣环可能有炎症、脓肿等。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二尖瓣反流、瓣叶形态异常等情况,提示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破坏有关。 三、先天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例如,心内膜垫缺损等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疾病,会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发育,导致瓣叶结构异常、瓣下结构连接异常等,从而出现狭窄和关闭不全的情况。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的结构形成出现异常,二尖瓣的原始结构发育受阻,就会引发相关病变。 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环境等因素可能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因素、孕期环境因素等。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的情况可能会逐渐显现或加重。 2.病理表现 二尖瓣的解剖结构存在先天性的异常,如瓣叶数目异常、瓣叶发育不良、瓣下结构异常等。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清晰显示二尖瓣的结构异常,如瓣口狭窄、反流等情况,明确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联。
2025-11-03 14:11:26 -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是啥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受不可modifiable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和可modifiable因素(生活方式相关的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疾病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影响,不可modifiable因素中年龄增长、性别差异及遗传会增加患病风险,可modifiable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和相关疾病会促进心脑血管病发生。 一、不可modifiable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发生变化,例如弹性减退等,这会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在绝经前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低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迅速上升,与男性趋于接近,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 (二)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脂质代谢、血管结构和功能等,从而使个体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病。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基因缺陷会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 二、可modifiable因素 (一)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大量研究表明,高盐摄入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低盐摄入人群,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饮食,尤其是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导致血脂异常,如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之一。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等,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有研究显示,吸烟者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显著增高。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缺乏运动还会影响脂质代谢、血糖代谢等,导致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例如,缺乏运动的人群中,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往往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二)疾病相关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长期的高压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病。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2.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使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当斑块破裂或狭窄严重时,会引起血管堵塞,从而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例如,高LDL-C血症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还会影响脂质代谢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速度加快。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例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预后通常比单纯冠心病患者更差。
2025-11-03 14:10:31 -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方面。不同年龄段诱因有别,绝经前后女性发病风险不同,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生活方式增加风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病史等病史因素也易诱发心肌梗死。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有所差异。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出现老化、粥样硬化等情况的概率增加。例如,老年人体内的脂质代谢功能下降,血脂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破裂时就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而在年轻人群中,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先天性因素,或者过度劳累、长期大量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诱发心肌梗死。 二、性别因素 绝经前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男性本身相对女性更容易受到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比如男性往往承担更多的社会压力,更容易出现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这些都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明确的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体重容易超标,引发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也不利于血管的健康维护。 不健康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发因素。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荷;高脂饮食容易导致血脂异常,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糖饮食会引起血糖波动,影响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四、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高于正常的压力,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肌肥厚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几率。 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或发生破裂时,就会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肌梗死。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糖尿病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会掩盖心肌梗死的一些典型症状,容易延误病情。 冠心病病史:本身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病变,心肌的供血已经相对不足。在一些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作用下,容易导致冠状动脉供血进一步减少,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2025-11-03 14:10:05 -
心脏怎么检查最好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CT等是常见心脏检查方法,各有原理、作用、指标及意义,医生会综合患者情况选适合检查,特殊人群检查有相应考量,不同检查可联合应用全面评估心脏情况。 一、心电图检查 1.原理及作用: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操作简便、无创且价格相对低廉,可实时捕捉心脏瞬间电活动情况,对于诊断阵发性心律失常等有重要价值,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均可进行,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检查,病史中有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者可优先考虑。 2.指标及意义:常见指标如P波、QRS波、ST段、T波等,P波反映心房除极,QRS波反映心室除极,ST段偏移提示心肌缺血等,T波改变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有关。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 1.原理及作用:利用超声波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能清晰看到心脏各腔室大小、瓣膜运动情况、心肌厚度等,可评估心脏射血分数等功能指标,对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等诊断意义重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检查,生活方式影响相对较小,有心脏杂音、呼吸困难等症状者适用,病史中有心脏结构异常相关情况时需重点考虑。 2.指标及意义: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一般在50%-75%,反映心脏泵血功能,二尖瓣、三尖瓣等瓣膜的反流程度等也是重要观察指标,反流程度不同提示瓣膜病变严重程度不同。 三、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 1.原理及作用: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一过性心律失常等情况,适用于怀疑有心律失常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发作的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均可,生活方式影响不大,病史中有不明原因心悸等需排查心律失常的人群适用。 2.指标及意义:可记录到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对于评估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原理及作用: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情况,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的人群,一般年龄较大、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可能需要考虑,检查前需禁食等准备,有创伤但诊断价值高。 2.指标及意义: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如狭窄程度超过50%可能诊断为冠心病等。 五、心脏CT检查 1.原理及作用:包括冠状动脉CT造影等,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情况,对于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狭窄等有一定价值,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创伤较小,适用于初步筛查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可进行,生活方式影响不大,病史中有胸痛等怀疑冠心病但不愿接受有创检查者可考虑,检查前需注意禁食等。 2.指标及意义:可观察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狭窄程度等,钙化积分越高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可能越高。 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病史、年龄、性别等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式,有时可能需要多种检查联合应用来全面评估心脏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超声心动图是常用且重要的检查方法,因其无创且能较好观察心脏结构;对于孕妇,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等风险,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
2025-11-03 14:0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