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动脉硬化能恢复过来吗
动脉硬化通常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但可通过多种措施控制病情进展,其形成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药物干预,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积极综合管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一、动脉硬化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男性在更年期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相对女性略高,更年期后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易堆积,这些都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基础疾病: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引起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二、控制动脉硬化进展的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遵循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燕麦、芹菜等,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合理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对动脉硬化的控制有益。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如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通过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来实现。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以及必要时的降糖药物治疗,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可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 药物干预:根据病情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它可以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延缓动脉硬化进展方面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老年人:老年人动脉硬化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例如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在药物使用方面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为复杂,需要严格管理血糖、血脂和血压,定期监测血管情况,如通过超声检查等了解血管内膜厚度等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血压不能降得过低过快,以免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在调整降压药物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逐步调整使血压达到合适水平。 总之,动脉硬化难以完全恢复如初,但通过积极有效的综合管理,可以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11-03 13:45:16 -
心脏支架的寿命一般是多长
心脏支架本身无固定寿命界定其实际有效时长受患者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生活方式因素、支架类型及个体差异影响,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病需严格控相关指标等,女性患者术后要重生活方式调整,严格控危险因素规范随访多数患者支架可长期有效维持血管通畅。 一、心脏支架本身无固定寿命界定 心脏支架植入人体后,其物理结构理论上可长期存在,但关键在于术后血管及全身状况的维持情况,支架寿命并非固定数值,而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二、影响心脏支架“实际有效时长”的关键因素 (一)患者基础疾病控制情况 1.高血压: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如血压持续>140/90mmHg),会增加血管内皮损伤风险,易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影响支架长期效果。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血压控制良好者显著升高。 2.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几率。若LDL-C未达标(如冠心病患者需控制在<1.8mmol/L),会明显缩短支架有效维持时间。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修复及内皮功能,易引发微血管病变,显著提高支架内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从而缩短支架实际发挥作用的时长。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产生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大幅降低支架长期有效性,吸烟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远高于非吸烟者。 2.不健康饮食:长期高热量、高盐、高油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体重超标,加重血管负担,不利于支架周围血管状态维持,增加支架内病变风险。 3.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使机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血糖易失控,影响血管弹性及血液循环,间接影响支架的长期效果。 (三)支架类型及个体差异 1.支架类型:不同材质(如不锈钢、钴铬合金、药物洗脱支架等)及设计的支架,其生物相容性及抗再狭窄性能有差异。例如药物洗脱支架通过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早期再狭窄几率,但长期效果仍受患者整体状况影响。 2.个体差异: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年龄等因素也有影响,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修复能力弱,相对更易出现支架相关问题。 三、特殊人群需关注的要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更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血管状况,同时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机体耐受性,在维持支架功能的同时保障整体健康。 (二)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术后应尤其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吸烟、保持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由于女性激素水平等差异,需更关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以延长支架有效存续时间。 总体而言,心脏支架的“寿命”并非固定值,而是由患者自身基础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支架类型及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若能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规范随访,多数患者的支架可长期有效维持血管通畅。
2025-11-03 13:44:44 -
什么叫血压?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临床通常指动脉血压分收缩压与舒张压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有范围,内在因素中不同年龄段血压有差异且成年男性与女性血压在不同阶段有变化,外在因素里生活方式的高盐饮食等、精神心理压力大、疾病因素的肾脏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及药物因素如避孕药等可影响血压,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大易收缩压升高、孕妇有妊娠高血压、儿童高血压多与先天疾病或早期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需关注。 一、血压的定义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临床上通常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可分为收缩压与舒张压,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最高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动脉内的最低压力,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一般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 二、影响血压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段血压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血压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阶段,血管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硬化等因素可导致血压逐渐升高。例如,老年人血管壁变硬,顺应性降低,更容易出现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相对稳定或降低的情况。 2.性别:成年男性在某些年龄段血压可能略高于女性,但更年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血压上升趋势加快,与男性血压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二)外在因素 1.生活方式 饮食:高盐饮食是重要影响因素,钠摄入过多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过量饮酒可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调节功能,导致血压波动;长期摄入高脂食物易引发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缺乏运动也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影响血压。 精神心理: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时,身体会释放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引起血管收缩加剧,促使血压升高。 2.疾病因素 肾脏疾病:肾脏是调节水钠代谢和血压的重要器官,肾小球肾炎、肾衰竭等肾脏疾病会影响水钠排泄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导致血压升高; 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因醛固酮分泌过多致钠水潴留,库欣综合征患者由于皮质醇分泌增多可引起血压升高; 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等心血管结构异常疾病,会影响血液正常流动和压力分布从而影响血压。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影响血压,例如避孕药中含有的雌激素成分可能导致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引起血压波动。 (三)特殊人群特点 1.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较大且更容易出现收缩压升高为主的情况,日常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注意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带来的健康风险。 2.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可导致部分孕妇出现妊娠高血压,与胎盘分泌的激素等因素有关,需定期产检,关注血压情况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3.儿童:儿童高血压多与先天疾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或早期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有关,需关注家族遗传因素及儿童早期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对血压的潜在影响,早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
2025-11-03 13:43:40 -
心脏疼痛是怎么回事
心脏疼痛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包炎、主动脉夹层等,伴随呼吸困难、出汗、头晕晕厥等有不同意义,出现剧烈、持续不缓解等心脏疼痛时应立即就医,需做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也可能出现心脏疼痛;肥厚型心肌病可因心肌肥厚导致心肌缺血出现胸痛,多见于中青年人群,有一定遗传倾向。 心包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可引起心包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心前区疼痛,疼痛可因呼吸、咳嗽等加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感染性心包炎在儿童等免疫力较低人群中相对常见。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胸痛,呈撕裂样,疼痛迅速达到高峰,可放射至背部等部位,多见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高血压未良好控制的人群风险更高。 心脏疼痛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伴随呼吸困难:若心脏疼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可能提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情况。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除了胸痛还常伴有呼吸困难、大汗等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在活动或静息时出现心脏疼痛并伴有呼吸困难,是心功能不全加重的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需特别关注。 伴随出汗:心脏疼痛时大量出汗,可能是心肌缺血较严重的表现,如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出冷汗,这在各个年龄段的心脏疾病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尤其在病情急性发作时更为明显。 伴随头晕、晕厥:心脏疼痛伴有头晕、晕厥,可能是心律失常等导致心输出量骤减引起脑供血不足,可见于各种心脏疾病患者,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 心脏疼痛的就医及检查建议 及时就医时机:当出现心脏疼痛,尤其是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如超过15分钟)、伴有大汗、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情况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就医。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出现心脏疼痛需更加重视,因为儿童心脏病可能病情变化快;老年人心脏疼痛可能症状不典型,但也不能忽视,应尽快就诊。 检查项目 心电图:是初步筛查心脏疾病的重要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发病时的心电图检查对诊断意义重大,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生理差异,如儿童正常心电图与成人有不同特点。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会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肌钙蛋白正常参考值有差异,且其升高时间等有一定规律。 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病、心包积液等情况可通过心脏超声发现,对各年龄段心脏疾病的诊断都很重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心脏超声等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有重要价值,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且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人群,不同年龄段患者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是否进行该检查。
2025-11-03 13:43:12 -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是二尖瓣同时存在狭窄与关闭不全致左心房血流动力学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老年退行性变,病理上狭窄使左心房压升高致肺淤血等,关闭不全加重左心房负荷致其扩大,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及心脏杂音,检查靠超声心动图等,治疗分药物对症和手术修复或置换,特殊人群中老年需评估脏器功能,儿童要关注发育和手术时机,女性妊娠需监测心功能及考虑手术干预。 一、定义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是指二尖瓣同时存在瓣膜狭窄及关闭不全的病理状态,导致左心房血流动力学异常,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 二、病因 1.风湿性心脏病:为常见病因,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二尖瓣,导致瓣膜粘连、增厚及结构改变,既引起狭窄又可造成关闭不全。2.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二尖瓣发育异常可直接导致狭窄与关闭不全并存。3.老年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二尖瓣瓣叶及瓣环发生退行性改变,引发狭窄及关闭不全。 三、病理生理机制 1.狭窄影响:二尖瓣狭窄使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压力随之升高,进而导致肺淤血、肺水肿等。2.关闭不全影响: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至左心房,加重左心房负荷,长期可致左心房扩大,进一步影响肺循环及体循环功能。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部分患者可因肺淤血出现咯血症状。2.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二尖瓣区杂音,狭窄时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关闭不全时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五、检查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的重要检查,可清晰显示瓣膜结构、瓣口面积、反流程度等,明确病变程度及心脏功能状态。2.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电生理异常,协助评估心脏整体电活动情况。3.胸部X线:可见心影增大、肺淤血等表现,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六、治疗 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肺水肿,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但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无法根治病变。2.手术治疗: 二尖瓣修复术:适用于瓣膜病变较轻、有修复可能的患者,通过修复瓣膜恢复其正常结构与功能。 二尖瓣置换术:对于瓣膜病变严重、无法修复的患者,需置换人工瓣膜,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权衡手术收益与风险。2.儿童患者: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的儿童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瓣膜病变程度及对患儿心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过早承受手术创伤。3.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心脏负荷加重,需密切监测心功能状态,评估妊娠对心脏的影响,必要时在妊娠期或围生期考虑手术干预,同时需注意妊娠相关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2025-11-03 13:4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