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新生儿心脏彩超卵圆孔未闭
新生儿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超声可观察其表现,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可自行闭合,少数不闭可能有影响,需定期监测,自行闭合倾向者定期随访,未闭且有异常需专业评估处理,家长要关注新生儿一般情况,定期随访并做好护理以促其健康成长。 一、卵圆孔未闭的基本概念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的生理性通道,通常在出生后1年左右自然闭合。新生儿心脏彩超发现卵圆孔未闭较为常见,是指出生后卵圆孔未能按时闭合的情况。 二、卵圆孔未闭的超声表现 在心脏彩超下,可观察到房间隔卵圆窝处的回声失落,通过测量相关径线等可判断卵圆孔未闭的情况,比如未闭的卵圆孔大小等超声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卵圆孔未闭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发生原因 可能与胎儿时期的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圆孔相关结构发育异常等是导致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内在因素。 (二)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随着月龄增加,部分卵圆孔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不同月龄的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闭合概率不同,一般年龄较小的新生儿卵圆孔未闭自行闭合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年龄段的有一定差异。 2.生活方式:目前认为单纯的生活方式对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良好的生活环境等有助于新生儿整体健康,间接可能对卵圆孔闭合有一定积极作用。 3.病史:若新生儿有其他先天性心脏发育相关病史等,可能会影响卵圆孔的正常闭合,增加卵圆孔未闭持续存在的风险。 四、卵圆孔未闭的转归情况 (一)自行闭合情况 大部分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可在出生后1年内自行闭合,有研究表明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卵圆孔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闭合,一般出生后6个月-1年是卵圆孔闭合的常见时间段,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新生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不闭合。 (二)未自行闭合的情况及可能影响 少数新生儿卵圆孔未闭不能自行闭合,可能会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导致少量左向右分流等情况,长期可能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潜在影响,但具体影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五、卵圆孔未闭的临床监测与处理 (一)临床监测 对于发现卵圆孔未闭的新生儿,需要定期进行心脏彩超随访监测,观察卵圆孔的闭合情况、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一般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比如出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分别进行心脏彩超检查。 (二)处理原则 1.自行闭合倾向的处理:对于有自行闭合倾向的新生儿,主要是定期监测,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新生儿的一般状况良好,提供适宜的喂养等护理,促进其整体健康发育,等待卵圆孔自然闭合。 2.未自行闭合的处理:若新生儿卵圆孔未闭不能自行闭合且出现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并考虑合适的医疗干预措施,但目前针对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未闭合的积极干预时机等有严格的临床评估标准,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六、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家长要保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呼吸、肤色、喂养等。定期带新生儿进行心脏彩超随访,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后续检查。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舒适、稳定,合理喂养,避免新生儿过度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以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心脏健康发育,因为新生儿时期的良好护理对于卵圆孔的闭合以及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2025-10-29 14:17:29 -
如何诊断胸口窝疼痛是否心绞痛
心绞痛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年龄性别与基础疾病、诱因、疼痛特点;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和心脏体征;辅助检查有心电图(静息、动态)、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对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心绞痛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在更年期前心绞痛发病率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例如,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心绞痛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询问患者胸痛发作的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也可诱发。 2.疼痛特点: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疼痛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生命体征: 测量血压、心率、心律等。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可暂时性升高,心率可增快。发作缓解后,血压、心率可恢复正常。 检查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这些可能是心绞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 2.心脏体征: 心脏听诊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心绞痛发作时,有时可闻及心尖部收缩期杂音,为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杂音随心绞痛发作而出现,发作后消失。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心绞痛发作时,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所谓“伪正常化”)。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通过患者活动时的心电图记录,可捕捉到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其阳性率较高,可达80%以上。 2.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可增加心脏负荷以激发心肌缺血。常用的方法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运动负荷试验阳性标准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分钟。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步态不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或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但该试验有一定风险,对于患有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患者应禁忌。 3.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若冠状动脉狭窄≥50%,则具有诊断意义。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是否为心绞痛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评估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2025-10-29 14:16:04 -
二尖瓣中度反流如何治疗
二尖瓣相关疾病需综合病情评估与监测,包括结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等多方面评估,定期监测超声指标;药物治疗针对基础疾病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个体化用药;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适当有氧运动),及根据情况选择手术治疗,考虑手术适应证及修补术、置换术等方式,不同年龄患者评估及治疗有差异。 一、一般评估与监测 1.病情评估 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症状(如是否有呼吸困难、乏力等)以及体格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二尖瓣反流的具体情况,包括反流的原因、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大小等指标。左心室大小对于判断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提示病情可能在进展。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因素导致二尖瓣反流的可能,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要考虑退行性变等因素,同时需评估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情况。 2.定期监测 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变化、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大小变化以及射血分数等指标。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心动图,但对于病情变化较快的患者,可能需要缩短复查间隔。 二、药物治疗 1.针对基础疾病的药物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有助于改善心室重构。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等,以稳定斑块、预防心血管事件。 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来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来改善心肌重构,延缓病情进展。但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且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例如儿童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 三、非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患者应采用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以内,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的具体实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需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盐的摄入。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来调整,一般以运动时不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宜。例如,对于心功能较好的中青年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而老年患者或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运动强度应相对较低,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如射血分数<30%),以及二尖瓣反流程度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若存在严重的先天性二尖瓣反流导致心功能进行性恶化,应尽早评估手术可行性;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二尖瓣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修补术尽量保留自身瓣膜,对于适合的患者是优先选择的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则适用于瓣膜病变严重无法修补的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
2025-10-29 14:14:54 -
怎样治疗血压高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限盐、增钾、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及合适频率强度)、戒烟限酒;药物治疗有五大类降压药及个体化、长期用药等原则;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防血压降过低、妊娠期女性谨慎选药、儿童青少年排查继发因素并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且选影响小的药来处理血压高问题。 限盐: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高盐饮食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钠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钠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对于血压高的人群更应严格限制。 增加钾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绿叶蔬菜等,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降低血压。有研究表明,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来改善血压水平。 均衡营养:保持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例如,快走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能够有效改善血压状况。 运动频率和强度: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调整,一般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80%为宜。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 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戒烟可以显著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压。 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性心肌病等疾病。 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种类: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用药原则:降压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情况逐渐调整剂量。一般需要长期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以免导致血压反弹。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心率等,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 特殊人群血压高的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在治疗时应注意避免血压降得过低,尤其是舒张压不宜低于60-70mmHg。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同时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应根据血压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首先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和适度运动,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再考虑药物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血压高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于肥胖、遗传等因素引起。对于儿童青少年血压高,首先应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如肾脏疾病等。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2025-10-29 14:14:18 -
低血压的症状
低血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低血压由正常或较高水平突然明显下降致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晕厥或休克老年人易跌倒有基础疾病者可加重病情慢性低血压分体质性体位性继发性体质性与遗传体质瘦弱有关症状不明显体位性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等时血压突然下降超并伴明显症状所有人群可发生老年人风险更高继发性由疾病或药物引起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伴低血压相关症状有基础疾病患者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根据低血压的急缓,可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其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一、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低血压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跌倒风险,因为头晕、眼黑等症状可能导致平衡失调。例如,在站立或变换体位时,由于血压骤降,脑部供血不足,瞬间出现头晕,可能来不及反应就摔倒,而老年人骨骼、肌肉等机能相对较弱,摔倒后更易造成骨折等严重损伤。 有基础疾病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急性低血压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心脏缺血症状加重;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情况,导致病情恶化。 二、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可分为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相对较隐匿,: 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常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老年人。症状多不明显,可表现为轻度头晕、乏力、精神疲惫等,在长时间站立、劳累后可能加重。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如月经失血等,相对更容易出现体质性低血压,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会有变化。例如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对下腔静脉压迫增加,影响血液回流,加重低血压相关的头晕等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质性低血压可能导致其日常活动耐力下降,比如爬几层楼梯就会感觉乏力、气短,影响生活质量。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眼黑、心慌、站立不稳甚至晕厥等。 所有人群:在变换体位时都可能发生,尤其在快速站立、长时间站立工作(如教师、售货员等)的人群中更易出现。例如教师长时间站立授课时,下肢血液淤积,回心血量减少,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发作,出现头晕等不适。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且发生晕厥后更易出现二次损伤。 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除了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也可伴有低血压相关症状,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可伴有乏力、皮肤色素沉着等;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低血压可能伴有相应内分泌失调的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的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出现低血压相关的头晕等症状。 有基础疾病患者:本身患有内分泌疾病或正在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因为低血压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或者与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合并低血压时,可能会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加重,出现更明显的代谢减慢相关表现。
2025-10-29 14:1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