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小儿室间隔缺损膜周部严重吗
小儿室间隔缺损膜周部的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缺损大小是重要考量,较小缺损相对不严重,较大缺损可致循环系统及生长发育受影响,治疗方案依缺损严重程度等而定,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情况,配合治疗并定期复查。 小儿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可能带来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较大时,左心室的血液会通过缺损分流到右心室,使肺循环血量增多。长期肺循环血量增多会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发展为肺动脉高压,甚至出现右向左分流的艾森曼格综合征,此时患儿的发绀会明显加重,病情就非常严重了。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缺损存在时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小动脉长期承受高压会发生痉挛、内膜增厚等改变,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由于体循环血量减少,患儿获取的营养物质等相对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比如体重增长缓慢、身高低于同龄儿童等。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全身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受到干扰,不能满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对营养等的需求。 小儿室间隔缺损膜周部的治疗相关考虑 对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小儿,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缺损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如果是较小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的自然闭合可能,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中。这时候需要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而对于较大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一般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的时机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定,比如当出现明显的心功能不全表现、肺动脉高压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因素,因为小儿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手术等治疗的能力不同。例如,新生儿和小婴儿耐受手术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活方式,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对于有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关注肺动脉高压的控制情况等。 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小儿,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指标等。如果发现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加重、喂养困难明显加剧、体重不增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患儿过度哭闹等,因为过度哭闹会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包括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儿,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术前术后都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等,确保患儿能够顺利度过治疗过程,促进康复。
2025-11-03 12:59:07 -
血压100140正常吗
血压100/140mmHg属异常,收缩压临界高值、舒张压超正常范围,不同人群情况不同,成年人近高血压1级或达2级,老年人易致心脑血管事件,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风险高,需进一步检查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儿童青少年及孕妇有其特殊情况需关注。 不同人群的情况分析 成年人:对于成年人群体,收缩压140mmHg已接近高血压1级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为高血压1级),而舒张压100mmHg已达到高血压2级的范畴(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为高血压2级)。需要进一步监测血压情况,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诊断为高血压。若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该血压水平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弱。收缩压140mmHg可能已经对其心脏等器官造成一定负担,而舒张压100mmHg更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如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等。老年人在监测血压时需更加频繁,且要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该血压水平出现异常的风险更高。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缺乏运动可能使体重增加,影响血管功能;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这类人群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血压情况,如减少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增加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学会缓解精神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 应对建议 进一步检查与评估:出现血压100/140mmHg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靶器官受损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如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否诊断为高血压,都应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除了前面提到的饮食、运动和精神调节外,还应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酒精25克(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ml,或50度白酒50ml),女性减半。 特殊人群的特殊注意:对于儿童青少年,一般很少出现此血压情况,若儿童青少年出现异常血压,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疾病等因素。而孕妇出现血压100/140mmHg则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妊娠高血压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管理,必要时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
2025-11-03 12:58:53 -
心电图怎么看算正常
心电图指标包含心率正常范围因人群不同有差异,P波有形态时限方向要求,PR间期有正常范围及异常提示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QRS波群时间有标准及异常关联心室肥大等,ST段有正常电位及异常提示心肌缺血等,T波方向振幅有要求及异常与心肌缺血等有关,QT间期校正值有性别差异及延长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结合年龄判断并关注生理变化,女性特殊时期需结合临床,老年人要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关联基础病史,有基础病史者需结合既往史对比分析。 一、心率指标 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心率范围通常为60~100次/分钟。不同年龄人群心率有差异,儿童心率偏快,婴儿心率可在110~130次/分钟;老年人心率可能稍慢,但一般仍应在正常范围内,若超出此范围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异常。 二、P波指标 P波代表心房除极,正常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宽度小于0.12秒。若P波形态、时限或方向异常,可能提示心房异常等情况。 三、PR间期指标 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0.20秒。PR间期延长可能提示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缩短则需考虑其他心脏传导异常情况。 四、QRS波群指标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其时间一般小于0.12秒。若QRS波群时间延长,可能与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等相关。 五、ST段指标 正常ST段应为等电位线,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上抬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V4~V6导联不超过0.1mV。ST段异常改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损伤等情况。 六、T波指标 正常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异常(如低平、倒置、高尖等)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有关。 七、QT间期指标 QT间期受心率影响,校正后的QTc间期男性小于0.45秒,女性小于0.47秒。QT间期延长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心率正常范围较成人偏快,需结合年龄判断,同时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电图的生理性变化。 女性: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生理性心电图变化,但一般仍符合上述基本指标范畴,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心率可能偏慢,需注意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情况,同时关注ST-T等指标与基础病史的关联。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存在心脏病史者,心电图正常范围需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例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有特定ST-T改变表现,需与既往心电图对比分析。
2025-11-03 12:58:32 -
心脏静脉闭塞的原因是什么
心脏静脉闭塞的原因包括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致高凝、其他疾病及药物引发高凝,感染、放射性损伤致血管内皮损伤,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脏介入和手术操作致医源性损伤,遗传性易栓症基因缺陷致抗凝等功能异常易形成血栓。 一、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原因 1.恶性肿瘤影响: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可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在心脏静脉内形成血栓,进而导致静脉闭塞。例如,一些实体肿瘤患者发生心脏静脉闭塞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肿瘤诱导的凝血机制异常密切相关。 2.其他疾病引发高凝: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会使血液中血细胞成分异常增多,血液黏度增加,易形成血栓,累及心脏静脉导致闭塞;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也可能干扰体内凝血-抗凝血平衡,诱发血液高凝状态,增加心脏静脉闭塞风险。 二、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原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侵袭心脏静脉血管内皮,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例如,某些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内皮的抗凝、抗血栓功能减弱,促进血栓在心脏静脉内形成并导致闭塞。 2.放射性损伤:胸部区域接受放射性治疗时,射线可能损伤心脏静脉的血管内皮,引发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结构破坏,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进而导致心脏静脉闭塞。 三、血流动力学异常相关原因 1.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患者心脏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尤其是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减少,心脏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更易发生静脉闭塞。 2.心力衰竭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脏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使得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更容易沉积形成血栓,导致心脏静脉闭塞。例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存在心脏静脉血流异常,增加了静脉闭塞的发生风险。 四、医源性因素相关原因 在心脏介入操作过程中,如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可能对心脏静脉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局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进而造成心脏静脉闭塞。此外,一些心脏手术操作也可能对心脏静脉产生一定影响,增加静脉闭塞的可能性。 五、遗传因素相关原因 某些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基因缺陷可导致体内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等)缺乏或功能异常,或纤溶系统功能障碍,使个体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包括心脏静脉闭塞。例如,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患者,由于体内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或功能异常,抗凝作用减弱,更易出现心脏静脉血栓形成及闭塞。
2025-11-03 12:58:14 -
量血压要空腹吗
量血压无需空腹,血压测量有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三种方式,诊室血压测量时进食影响不大,家庭血压测量进食也不影响结果,儿童、老年人量血压均无需空腹,儿童量血压要注意选合适袖带等,老年人量血压要注意测量环境等。 一、血压测量的基本情况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测量血压主要有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三种方式。 二、空腹与否对血压测量的影响 1.诊室血压测量 一般情况下,进食与否对诊室血压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因为血压主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因素影响,进食后胃肠道的消化活动等不会立即显著干扰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大量进食后,可能会有轻微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这种变化通常不具有临床诊断的显著意义。例如,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群进食后短时间内收缩压可能会有小幅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在5-10mmHg以内,且很快会恢复到基础水平。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在诊室测量血压时,进食与否对结果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主要还是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对血压的影响为主导。 2.家庭血压测量 家庭血压测量时,同样进食不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家庭血压测量主要是为了长期监测血压变化,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情况。无论是空腹还是进食后,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如使用合适的血压计、保持正确的测量姿势等),都能获得相对准确的血压值来反映血压的波动情况。 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在家庭测量血压时,重点是要保持测量的规律性和准确性,而进食与否不是关键影响因素。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后可能血糖会有变化,不过血压测量本身与空腹无关,只是需要注意在测量血压时处于相对稳定的身体状态。 三、特殊人群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量血压时,同样不需要空腹。在测量前要让儿童保持安静,避免哭闹等因素影响血压测量结果。测量时要选择合适袖带,袖带宽度应至少覆盖上臂长度的2/3。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测量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标准来判断血压是否正常。 2.老年人 老年人量血压也无需空腹。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量血压时,要注意测量环境安静,测量前休息5-10分钟。同时,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测量时要准确操作,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更准确反映血压情况。对于患有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还需要注意测量卧位和立位血压,了解血压在体位变化时的变化情况,但这与空腹与否无关。
2025-11-03 12:5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