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心率低于50次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心率低于50次/分属心动过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心动过缓无不适者一般可接种疫苗;病理性者中,甲减致心动过缓需甲功正常后评估接种;病窦综合征者视病情严重程度,稳定或经治疗后由医生评估接种。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接种需分别谨慎对待,按不同情况由相关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 新冠疫苗接种的一般原则与心率低于50次的关系 生理性心动过缓人群 对于生理性心动过缓且无不适症状的人群,一般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因为生理性心动过缓是机体适应长期运动等状态的正常生理表现,并非疫苗接种的禁忌证。但在接种前需向接种医生如实告知心率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 病理性心动过缓人群 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动过缓: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心率低于50次/分,需要先将甲状腺功能调整至正常范围。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未控制时,机体处于代谢低下状态,接种新冠疫苗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且可能增加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心率回升至相对正常范围且无明显不适后,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接种新冠疫苗。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率低于50次/分,病情相对复杂。此类患者需要由心内科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若患者存在严重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如头晕、黑矇、晕厥等,一般不建议立即接种新冠疫苗,需先通过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改善心率情况后,再考虑接种。若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也需要医生充分评估接种风险后决定是否接种。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老年人群:老年人心率低于50次/分更需谨慎对待。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导致,要了解其基础健康状况,接种时需有家人陪同,接种后留观时间应适当延长,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导致,要遵循上述病理性心动过缓人群的接种原则,由多学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儿童人群:儿童出现心率低于50次/分的情况非常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心脏疾病等严重疾病有关。此类儿童接种新冠疫苗需极为谨慎,必须由儿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综合考虑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以及接种疫苗可能带来的风险后,再做决策。 女性人群:女性心率低于50次/分接种疫苗时,除考虑自身心率情况外,还需考虑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若处于孕期,心率低于50次/分需先排查是否为病理性因素,若为病理性且需要治疗,应根据孕期情况与医生共同权衡接种疫苗的时机;若处于哺乳期,要考虑心率情况对哺乳母亲和婴儿的影响,在医生评估后谨慎决定是否接种。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等基础病史且心率低于50次/分的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前一定要详细向医生提供病史资料,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情况、目前心率控制情况等,以便医生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接种方案。
2025-10-28 14:23:12 -
急性心肌梗死该用哪些药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涉及多种药物,包括溶栓药物(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不同药物有各自作用及使用需考虑的患者因素如年龄、肝肾功能等。 一、溶栓药物 1.尿激酶:是较早应用的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溶栓再通效果,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改善心肌灌注。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能选择性地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再通率较高。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中能有效开通血管,改善预后。 二、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再梗死率,无论年龄、性别等因素,只要无禁忌证均应使用。 2.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作为替代药物,需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老年人使用时需关注出血等风险。 三、抗凝药物 1.普通肝素:可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常用于溶栓辅助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需根据患者体重等调整剂量,注意监测凝血功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对肝素的代谢和反应有所不同,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 2.低分子肝素:相较于普通肝素,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也有应用,同样要考虑患者年龄、肾功能等情况,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 四、β受体阻滞剂 1.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预后。对于无禁忌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可降低死亡率和再梗死率,需关注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更敏感。 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改善心室重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等情况时应用,需注意监测患者血压、肾功能等,老年人肾功能可能随年龄下降,使用时要谨慎调整剂量,避免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氯沙坦:在不能耐受ACE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使用,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发挥作用,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如老年人使用时需关注对肾功能和血压的影响。
2025-10-28 14:21:25 -
32岁血压多少正常
32岁成年人正常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生活方式中饮食、体重、运动、吸烟饮酒影响血压,年龄性别有一定影响,病史也相关,应定期监测血压,有高危情况更频测。 一、正常血压范围界定 对于32岁的成年人,正常血压范围一般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标准,收缩压应在90~139mmHg之间,舒张压应在60~89mmHg之间。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例如,当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可能被定义为低血压;而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则可能考虑为高血压。 二、影响血压的因素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例如,每天钠摄入量超过6克,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而富含钾、钙、镁的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如新鲜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等。 2.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在18.5~23.9kg/m2为正常范围,超过24kg/m2则超重,超过28kg/m2为肥胖。体重增加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进而影响血压水平。 3.运动:缺乏运动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相对较高。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增强心血管功能。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弹性。 4.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硬化,增加血压。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超过25克,女性超过15克)会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并发症。 (二)年龄与性别因素 虽然32岁处于相对年轻阶段,但性别间血压差异在该年龄段可能不显著,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在更年期后血压有上升趋势,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而年龄本身作为一个不可控因素,血管弹性会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也会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 (三)病史因素 如果有家族高血压病史,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此外,某些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血压异常升高。如果32岁人群有相关基础疾病史,需要更密切监测血压,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控制血压。 三、血压监测建议 32岁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建议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可以选择在安静状态下,早晨起床后未进行剧烈活动前测量,或下午、晚上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测量。如果有家族高血压史、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等情况,应增加测量频率,每半年甚至更频繁地测量血压,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2025-10-28 14:20:48 -
心脏早搏,怎么治疗
早搏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适度运动、避免不良习惯,还要调节心理状态;药物治疗用于早搏症状明显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情况,根据早搏类型选药;射频消融术适用于药物治疗不佳等情况,通过引入射频电流消除异常电活动,有一定成功率和风险,需评估患者情况后选择。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青少年应保证每天7-9小时充足睡眠,成年人也需维持7-8小时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长期熬夜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诱发早搏。老年人同样要保证良好睡眠,可通过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等方式,睡眠不足易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增加早搏发生风险。 适度运动:根据年龄、性别等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年轻人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慢跑、游泳等;女性一般运动强度可较男性稍低,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220-年龄)×0.7的强度范围;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缓和运动,每周坚持3-4次,每次15-20分钟,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早搏。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中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增加早搏发生;过量饮酒会影响心肌代谢,干扰心脏电活动,有早搏问题的人应严格戒烟酒。 2.心理调节:不同人群心理状态对早搏影响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等出现焦虑情绪,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也易有情绪波动,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应通过心理疏导、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导致早搏频发。 二、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当早搏症状明显,如频繁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或早搏为病理性因素引起时需考虑药物治疗,例如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早搏。 2.常用药物:根据早搏类型等选择药物,如房性早搏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判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来决定用药。 三、手术治疗 1.射频消融术 适用人群: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明显且频繁发作的早搏患者,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药物难以控制的早搏,如特发性室性早搏等情况可考虑射频消融术。但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耐受性等情况需评估,一般身体状况较好、无严重基础疾病的合适患者可选择。 手术原理: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定位异常电传导通路或异常起搏点,使其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消除早搏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有一定的成功率,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可能,医生会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2025-10-28 14:18:40 -
心脏一阵一阵的疼怎么回事
心脏一阵一阵疼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发作性胸痛;心绞痛因心肌供血与需求失衡致疼痛,不同类型有差异;胸膜炎因感染等致胸膜炎症出现胸痛且呼吸或咳嗽时加重;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因素等有关,心前区疼痛不固定且受情绪影响;肋软骨炎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胸前部位疼痛在相关活动时加重,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 1.冠心病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男性在更年期前发病率高于女性,更年期后男女发病率差异减小;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绞痛 发病机制:心肌供血与需求的平衡失调,心肌缺氧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年龄上,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性别上,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可诱发;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易患。疼痛特点与冠心病类似,可因不同的心绞痛类型(稳定型、不稳定型等)有所差异,稳定型心绞痛在相同强度诱因下发作相对固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更频繁、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二、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1.胸膜炎 发病机制:细菌、病毒等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胸膜炎症。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免疫力低下时易感染发病;有肺部基础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易患。炎症刺激胸膜可引起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牵拉痛,呼吸或咳嗽时加重,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1.神经官能症 发病机制:与精神因素、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年龄上,青中年多见;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易患。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如刺痛、隐痛等,可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症状常受情绪影响,如焦虑、紧张时加重。 四、其他可能情况 1.肋软骨炎 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劳损等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胸部过度活动等可诱发;无特殊性别倾向。表现为胸前部位疼痛,局部可有压痛,疼痛可放射,咳嗽、上肢活动时疼痛加重。 如果出现心脏一阵一阵疼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症状变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025-10-28 14:1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