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高压120低压60正常吗

    高压120mmHg、低压60mmHg在正常血压范围内,不同人群有不同考量,成年人无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要关注长期变化和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要注意血压波动及有无不适表现,儿童青少年需结合年龄阶段标准判断,即使血压正常也需定期测量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血压数值的基本概念 正常血压的范围通常界定为收缩压(高压)在90~139mmHg之间,舒张压(低压)在60~89mmHg之间。所以高压120mmHg、低压60mmHg是在正常血压范围内的。 二、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考量 成年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这个血压值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一般而言,只要没有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仍需关注自身血压的长期变化情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富含钾等营养素的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以维持血压的稳定。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相对较差,正常血压范围与成年人基本一致,但老年人更要注意血压的波动情况。如果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血压降至120/60mmHg,需要考虑是否用药过量等情况,同时要注意有无脑供血不足等表现,因为部分老年人可能在血压稍低时出现头晕等不适,这时候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调整用药等情况。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收缩压和舒张压会低于成年人的正常范围值。但如果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出现高压120、低压60的情况,需要结合其年龄阶段的正常血压标准来综合判断,如果与同年龄阶段正常血压范围差异较大,也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特殊情况,比如是否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可能,但总体而言对于符合成年人正常血压范围的儿童青少年,若没有不适症状,通常也属于相对正常的情况,但仍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三、血压正常但需关注的方面 即使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要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有家族高血压病史、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增加测量频率。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维持正常血压的关键,对于不同人群都适用,如儿童青少年也应从小学会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日后出现高血压等问题;女性在不同生理周期如孕期等血压可能会有变化,也需要关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在关注血压的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保障整体健康状况。

    2025-11-03 12:37:18
  • 心肌炎应该吃什么好

    心肌炎患者需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含维生素C的新鲜柑橘类草莓猕猴桃等、含镁的坚果绿叶蔬菜,保证充足水分,儿童需选易消化优质蛋白并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及心肌修复,老年考虑消化功能减退选软烂易消化优质蛋白并关注水分摄入及依基础疾病调整饮食,合并糖尿病选低升糖指数蛋白质来源及蔬果兼顾营养与血糖控制,合并肾病则需据肾功能情况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遵循个体化饮食方案。 一、提供充足优质蛋白 心肌炎患者需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肉、牛肉等)、鱼类(三文鱼、鳕鱼等)、蛋类、豆类及豆制品(豆腐、豆浆等)。蛋白质是心肌细胞修复的重要原料,多项研究表明,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受损心肌的修复与再生。例如,鱼类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对心肌炎症的缓解有辅助益处。 二、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多食用新鲜的柑橘类水果(橙子、柚子等)、草莓、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够减轻心肌的氧化损伤,相关研究显示,维生素C可参与心肌代谢过程,对改善心肌功能有积极作用。 三、摄入富含镁的食物 坚果(杏仁、核桃等)、绿叶蔬菜(菠菜、苋菜等)是镁的良好来源。镁对维持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至关重要,缺乏镁可能影响心肌的正常收缩与舒张功能,充足的镁摄入有助于保障心肌电活动的稳定。 四、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心肌炎患者可能存在体液代谢的变化,充足的水分有助于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对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功能维持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心肌炎患者:需注重营养均衡且选择易于消化的优质蛋白食物,如蒸蛋、软烂的鱼肉等,避免因消化功能不完善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理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及心肌修复。 老年心肌炎患者:考虑到消化功能减退,应选择软烂易消化的优质蛋白食物,如炖烂的瘦肉、豆腐羹等,同时关注水分摄入,避免因吞咽或消化问题导致水分摄取不足,另外需根据自身基础疾病调整饮食,如合并糖尿病时需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来兼顾营养与血糖控制。 合并基础疾病的心肌炎患者:若患者合并糖尿病,应选择低升糖指数的蛋白质来源及蔬果,如糙米饭搭配清蒸鱼、低糖水果等,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若合并肾脏疾病,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遵循医生和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饮食方案。

    2025-11-03 12:36:58
  • 血脂高血压高是什么引起

    血脂异常及高血压受遗传因素影响,生活方式上高盐高饱和脂肪酸等饮食、运动缺乏、吸烟饮酒可致其出现,年龄增长、女性绝经后易有相关状况,糖尿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会产生影响,某些药物也可影响血脂血压。 一、遗传因素 部分血脂异常及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相关疾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影响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功能,导致脂质清除障碍,引发血脂升高;同时,遗传因素也可能干扰血压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使个体易出现血压异常升高。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长期摄入高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及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易导致血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2.运动缺乏:长期缺乏规律运动可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影响脂质代谢,同时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引发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 3.吸烟饮酒: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影响血脂代谢并升高血压;过量饮酒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还会干扰肝脏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逐渐减退,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易升高;同时,机体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脂质清除能力下降,血脂水平更易异常。 2.性别:女性在绝经前受雌激素保护,血脂血压相对稳定,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代谢紊乱风险增加,血压也更易出现波动升高。 四、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引发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同时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使血压升高。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病变,会影响肾素分泌及水钠排泄,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肾脏病变可干扰脂质代谢相关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引起血脂异常。 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减缓机体代谢速度,使脂质分解减少、堆积增多,导致血脂升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因醛固酮分泌过多,引起钠水潴留和血压升高,同时影响脂质代谢。 五、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血脂血压,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干扰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升高,同时引起水钠潴留,升高血压;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能影响女性血脂代谢,增加血压升高风险。

    2025-11-03 12:35:55
  • 痰瘀阻络型冠心病

    痰瘀阻络型冠心病是因正气亏虚基础上痰浊与瘀血胶结痹阻心脉所致,中医素体脾虚或情志失调可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现代医学脂质代谢等异常与之对应,共性表现有胸闷胸痛固定等,老年患者症状隐匿易并基础病,女性受激素影响情志对病情影响显著,诊断需四诊合参及西医辅助检查,治疗以化痰祛瘀通脉止痛为原则,药物或中成药结合非药物干预,预防调护需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度运动、情志管理及控制基础病。 一、痰瘀阻络型冠心病的定义与病因关联 痰瘀阻络型冠心病是因机体正气亏虚基础上,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痹阻心脉所致的冠心病亚型。从中医角度,素体脾虚致水湿内停成痰,或情志失调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脂质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等病理改变可与中医痰瘀病理环节对应,痰浊可引发血脂异常,瘀血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共同推动冠心病发展。 二、临床表现特征 (一)共性表现 患者多有胸闷胸痛,疼痛部位固定如针刺,伴心悸、气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多腻,脉象可见涩脉或弦滑脉。 (二)特殊人群差异 老年患者:机体机能衰退,症状较隐匿,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警惕症状不典型性。 女性患者: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受激素影响,情志因素对病情影响更显著,症状表现可能与男性有别,更需关注情志调护。 三、诊断要点 (一)中医辨证 依据四诊合参,结合胸闷痛固定、舌脉紫暗腻等表现,辨为痰瘀阻络证。 (二)西医辅助检查 结合心电图(如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等西医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再通过中医辨证确定痰瘀阻络型亚型。 四、治疗原则 以化痰祛瘀、通脉止痛为核心原则。药物方面,有循证依据的中药或中成药可改善症状;非药物干预重要,不同人群生活方式调整有别:老年患者注重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与合理饮食(清淡、高纤维),女性患者强调情志调节(通过冥想、听音乐等缓解焦虑抑郁)。 五、预防调护 (一)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二)情志管理 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合理方式调节情绪,降低长期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三)基础病控制 有基础病史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情进展风险。

    2025-11-03 12:35:21
  • 室性早搏二联律是冠心病吗

    室性早搏二联律不一定是冠心病所致,其还可能由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而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时也可出现该心律失常,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室性早搏二联律是否由冠心病引起。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出现室性早搏二联律。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生活方式上长期酗酒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对于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心律失常情况。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钾离子、镁离子等在维持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当出现电解质紊乱时,可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引发室性早搏二联律。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因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电解质紊乱,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生理变化影响电解质平衡,生活方式中长期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易引起电解质紊乱,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的人群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化疗药物等可能诱发室性早搏二联律。不同年龄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成人有差异,使用相关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有药物使用史且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需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律失常,出现室性早搏二联律。各年龄均可发生,女性可能因情绪波动相对较大更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于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压力。 冠心病与室性早搏二联律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可发生改变,从而出现室性早搏二联律等心律失常。在年龄上,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也有年轻化趋势,男性相对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人群易患冠心病及相关心律失常。对于冠心病患者出现室性早搏二联律时,需综合评估病情,治疗冠心病的同时关注心律失常情况。 要明确室性早搏二联律是否由冠心病引起,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明确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存在狭窄等病变。

    2025-11-03 12:34: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