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血压170严重吗

    血压170mmHg属较高水平,达2级高血压,对健康有潜在影响,包括加重心脏负担、损伤血管内皮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脑、肾等靶器官;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运动、体重管理、戒烟限酒等及医疗干预,如就医后遵医嘱用降压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女性情况各有不同,需针对性处理。 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170mmHg左右的血压水平,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概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对靶器官的影响: 对脑部:可能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血压过高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形成脑出血;而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会引发脑梗死。 对肾脏: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应对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g,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同时,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 体重管理: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高血压,应戒烟;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医疗干预: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血压仍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如氢氯噻嗪)、ACEI类(如卡托普利)、ARB类(如氯沙坦)、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血压170mmHg时更要谨慎处理。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在降压过程中要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血压170mmHg较为罕见,多与继发性高血压相关,如先天性肾动脉狭窄等。需要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且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降压治疗要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理药物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血压170mmHg属于重度子痫前期等严重情况,会严重威胁母婴健康。需要住院密切监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降压等治疗,同时要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025-10-15 15:27:29
  • 血压计原理及测量方法

    血压计包括水银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前者利用帕斯卡定律,后者有示波法等原理;测量方法上水银血压计需准备、打气听诊,电子血压计要准备、操作测量;不同人群测量血压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用合适袖带等,老年人注意袖带等,高血压患者按时记录等,妊娠期女性注意袖带等。 一、血压计的原理 (一)水银血压计原理 利用帕斯卡定律,当袖带内的压力变化时,通过听诊器听到动脉搏动音来测量血压。袖带压迫动脉血管,随着袖带内压力降低,动脉血流重新通畅,产生柯氏音,医生根据柯氏音的变化来判断收缩压和舒张压。 (二)电子血压计原理 1.示波法原理:通过测量袖带压力下降过程中血管搏动产生的振荡波来计算血压。袖带加压后阻断动脉血流,然后逐渐放气减压,血管重新开放时会产生振荡波,随着袖带压力降低,振荡波的幅度会发生变化,根据振荡波的特征来推算出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参数。 2.电容式血压计原理:利用电容变化来检测血管容积的变化,从而间接测量血压。当动脉搏动时,血管容积改变,电容值也随之变化,通过检测电容变化来计算血压,但这种原理相对应用较少。 二、血压计的测量方法 (一)水银血压计测量方法 1.准备工作:被测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取坐位,被测上肢裸露,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袖带紧贴皮肤,下缘距肘窝2-3cm,气袖中心位于肱动脉表面。 2.打气听诊:快速充气,使汞柱上升到肱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30mmHg,然后缓慢放气,速度约2-6mmHg/s,双眼平视汞柱表面,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对应的压力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压力值为舒张压。 (二)电子血压计测量方法 1.准备:同样被测者安静休息后,采取坐位或卧位,袖带的佩戴位置与水银血压计相同。 2.操作测量:按下开始测量按钮,电子血压计会自动进行加压、测量和放气等过程,测量结束后会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等数值。 三、不同人群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测量血压时,要选择合适大小的袖带,袖带宽度应至少覆盖上臂的2/3。由于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测量时要尽量安抚,确保测量环境安静,测量结果要准确判断,对于婴幼儿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避免因哭闹等因素导致测量误差。 (二)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测量时要注意袖带不要过紧或过松,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吸烟、喝咖啡等,测量时最好测量双侧上肢血压,对比差异,若双侧差异较大要进一步检查。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建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在家测量血压时,要注意每天同一时间、同一部位、同一姿势测量,记录好血压值,便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测量前要排空膀胱,避免情绪激动等影响血压的因素,若测量结果与平时差异较大,要及时就医。 (四)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测量血压时要特别注意,袖带不要绑得太紧,测量时取坐位,测量前休息5-10分钟。妊娠期高血压是比较危险的情况,若发现血压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2025-10-15 15:27:01
  • 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发病原因

    高血压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实质性高血压因肾脏疾病致肾功能受损引发,各年龄段可发病且病情进展可恶性循环;肾血管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致肾缺血肾素分泌增加引起,不同病因好发人群不同,不及时治疗影响肾功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多血容量增加,各年龄段可发病,不及时治疗损重要脏器;嗜铬细胞瘤因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致血压急剧升高,20-50岁多见,不及时治疗致严重并发症;皮质醇增多症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皮质醇致水钠潴留,成年人多见,女性多,长期影响多系统功能;主动脉缩窄因主动脉缩窄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儿童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不及时治疗影响身体发育及脏器血供。 相关人群及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的肾实质性疾病有其好发人群,如儿童肾小球肾炎相对常见,中老年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较为多见。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且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肾血管性高血压 发病机制: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人群;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于年轻女性。 相关人群及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好发于年轻女性。肾动脉狭窄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侧肾脏缺血萎缩,对侧肾脏也可能因高血压而受损,严重影响肾功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作用,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 相关人群及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患者除了高血压外,还可能出现低血钾相关表现,如乏力、肌无力等。若不及时治疗,长期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 嗜铬细胞瘤 发病机制: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瘤间断或持续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相关人群及影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人群。患者血压波动大,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皮质醇增多症 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皮质醇,引起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相关人群及影响: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等特征性表现,长期皮质醇增多会影响多个系统的功能,如导致糖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等。 主动脉缩窄 发病机制:主动脉缩窄使缩窄部位远端血压降低,近端血压升高,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高血压。 相关人群及影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患者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可伴有下肢无力、冷感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身体发育及重要脏器的血供。

    2025-10-15 15:26:41
  • 血压计数值如何转换

    血压计数值可在毫米汞柱和千帕间转换,1kPa≈7.5mmHg,1mmHg≈0.133kPa,儿童、老年人血压有其特点,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和病史(高血压病史、其他疾病病史)会影响血压及转换后对血压健康状况的评估。 血压的常用单位有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两者的转换关系为:1kPa≈7.5mmHg,1mmHg≈0.133kPa。例如,测得血压为120mmHg,换算成kPa则为120×0.133≈16.0kPa;若血压为18.6kPa,换算成mmHg则为18.6×7.5=139.5mmHg。 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压特点及转换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在进行血压计数值转换时,需依据儿童特定的血压标准范围来判断。例如,新生儿收缩压正常范围约为60-70mmHg(约8-9.3kPa),舒张压约为30-40mmHg(约4-5.3kPa),在转换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对应的血压单位标准进行,因为儿童的血管、心脏等生理结构与成人有差异,血压的正常范围和变化规律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硬化等情况,血压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收缩压可能偏高,在进行血压计数值转换时,除了遵循基本的单位转换关系外,还需结合老年人自身的血压变化特点来综合评估健康状况。例如,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约20kPa),需要考虑其是否存在高血压风险等情况,同时在转换单位后要与老年人相应的血压正常范围标准进行对比。 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及转换中的关联 饮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若一个人长期高盐饮食后测量血压为140mmHg(约18.7kPa),在转换单位后,需要考虑其饮食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因为高盐饮食改变了体内的钠水平衡,进而影响血压数值。在评估血压健康状况时,不能仅看单位转换后的数值,还需结合生活方式因素来全面分析。 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若一个经常运动的人血压为120mmHg(约16kPa),转换单位后,其血压处于相对健康的范围,这与运动改善了心血管功能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血压计数值转换时,了解个体的运动等生活方式情况,能更好地综合判断血压的健康意义。 病史对血压转换及评估的影响 高血压病史: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测量血压后进行单位转换时,需要关注其既往的血压控制情况。例如,一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本次测量血压为160mmHg(约21.3kPa),转换单位后,要结合其既往使用的降压药物、血压控制目标等情况来综合评估现在的血压状态是否达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 其他疾病病史:若患者有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血压的病史,测量血压并转换单位后,需要更谨慎地评估血压情况。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异常,即使血压计数值转换后在常规范围内,也可能存在与肾脏疾病相关的血压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结合肾脏疾病的相关指标等进行综合判断。

    2025-10-15 15:24:54
  • 各年龄段心率正常值

    不同年龄段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的心率正常范围不同,且均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评估心率是否正常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心率异常应及时就医全面评估。 一、新生儿(出生~28天) 正常心率范围通常为120~160次/分钟。新生儿的心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活动、哭闹等,若新生儿处于安静睡眠状态时心率仍持续低于100次/分钟或高于180次/分钟,可能存在健康问题,需进一步检查。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心脏功能还在不断发育完善过程中,其心率调节机制相对不够成熟,对内外环境变化较为敏感。 二、婴儿(1个月~1岁) 心率正常范围一般在110~150次/分钟。婴儿的心率也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喂养后等,都会影响心率。如果婴儿心率持续异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相关,需要结合婴儿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这是由于婴儿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仍在持续发展,神经系统对心率的调节还未完全稳定。 三、幼儿(1~3岁) 心率正常范围约为100~130次/分钟。此阶段幼儿的心率相对儿童期稍快,日常活动、情绪变化等都会引起心率波动。比如幼儿剧烈玩耍后心率会暂时性增快,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在安静状态下心率长时间异常,也需关注是否存在心脏或其他系统的问题。因为幼儿的身体机能逐渐趋向成熟,但心脏的储备功能等还未完全达到成人水平。 四、学龄前儿童(4~6岁) 心率正常范围大概是80~120次/分钟。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率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接近成人范围,但仍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感染发热时,心率会明显增快,这是身体的应激反应,通过心率增快来提高心输出量以应对感染。如果学龄前儿童在无明显诱因下心率持续异常,要考虑心脏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可能,因为此阶段儿童的心脏对一些病理因素的反应开始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 五、学龄儿童(7~12岁) 心率正常范围通常为70~110次/分钟。学龄儿童的心率已较为接近成人,不过个体差异依然存在。运动、精神紧张等都会使心率加快,而休息、睡眠时心率会相应减慢。如果学龄儿童出现心率异常,除了考虑心脏本身的问题外,还需考虑是否有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的影响,因为此阶段儿童的身体各系统逐渐完善,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更为复杂。 六、青少年(13~18岁) 心率正常范围与成人相近,为60~100次/分钟。青少年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心率基本稳定在这个范围,但仍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波动。比如长期缺乏运动的青少年心率可能相对较慢,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静息心率可能会相对偏慢,但一般也在正常范围内。如果青少年心率异常,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活习惯、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情况,因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开始多样化,这些因素都会对心率产生影响。 不同年龄段心率正常值有所差异,且心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估心率是否正常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若发现心率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15 15:24: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