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多吃洋葱可以降血压吗
洋葱含类黄酮等有益心血管成分,可能有一定血管舒张作用,对血压有潜在积极影响,但不能单独作为降血压主要手段,不同人群对其反应有差异,在血压管理中饮食是一方面,需综合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规范治疗,不能仅依赖吃洋葱降血压。 从成分角度分析 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等成分可能参与调节机体的代谢和血管状态。不过,这些成分对血压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而且不同个体对洋葱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洋葱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低,仅依靠吃洋葱来达到显著降血压的效果比较困难。 血压的个体差异及洋葱的作用局限性 不同人群由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的不同,对洋葱降血压的反应也不同。例如,对于年轻、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如经常运动、饮食均衡)且血压只是轻度偏高的人群,适当增加洋葱等富含有益成分食物的摄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维持血压稳定。但对于本身血压较高且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等)的人群,洋葱只能作为饮食的一部分,不能替代正规的降压治疗措施。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对血压的调节能力有所下降,单纯依靠洋葱降血压是不够的,仍需遵循医生制定的正规降压方案。 正确看待洋葱在血压管理中的角色 在血压管理中,饮食只是一个方面,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虽然洋葱有一定可能对血压产生有益影响,但不能过度夸大其作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合理体重等,再配合科学的饮食结构(包括适量摄入洋葱等有益食物),对于维持血压稳定才是较为全面的做法。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吃洋葱来降血压。
2025-10-09 10:29:34 -
冠心病胸骨后痛原因引起
冠心病胸骨后痛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代谢异常等致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心肌缺氧产生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且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糖尿病等因素影响。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过程,主要是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胆固醇等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会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等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脂质更容易侵入,促进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供血。 二、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疼痛的过程 当冠状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心肌的供血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求。心肌在缺氧的状态下,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这些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胸骨后疼痛。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等因素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冠心病胸骨后痛。性别上,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等更容易异常,也会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从而引发胸骨后痛。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神经等,使得冠状动脉病变更容易发生,进而导致胸骨后痛的出现。
2025-10-09 10:28:32 -
父亲冠心病会遗传女儿还是儿子
冠心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具家族聚集性但非单基因传特定性别,环境因素关键,有父亲患病家族史子女需关注,男女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严管基础疾病。 冠心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会增加。但这种遗传不是直接传给女儿或儿子,而是家族中存在一些与冠心病相关的遗传易感性基因。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影响血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等,从而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不过,这种遗传易感性在男女中的表现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即使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女性来说,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男性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也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对于有父亲患冠心病家族史的子女,无论男女都需要关注自身健康。男性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女性除了注意这些生活方式外,绝经后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特殊人群如本身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个体,更要严格管理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相互影响,会进一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2025-10-09 10:27:02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会自愈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很难自愈,其发生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病理机制有关,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老年发作时均很少自发终止,发作后需及时就医采取医疗措施终止发作及处理,避免对心脏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1.病理机制角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有关,存在折返环路等病理基础,这些异常结构和机制不会自发消失,所以从病理生理层面通常不会自愈。例如,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房室结存在双径路,形成折返环导致心动过速发作,这种双径路的结构不会自行消除。 2.不同人群情况差异 儿童人群: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自身恢复正常心律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少能自发终止发作。而且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等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压颈动脉窦等,但要注意儿童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度性)或者药物、电复律等方式终止发作,一般不会自愈。 成年人群:成年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后,也很少有自发终止的情况,往往需要医疗干预来终止发作。比如一些成年患者在疲劳、精神紧张等诱因下发作,但发作后不会自行停止,需要就医进行相应处理。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本身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更难自愈,且可能因为心动过速影响心脏供血,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一旦发作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总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不会自愈,一旦发作建议及时就医,采取合适的医疗措施来终止发作并进一步评估和处理,以避免对心脏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09 10:25:37 -
心脏病和胃病的症状区别是什么
心脏病与胃病可通过疼痛部位与性质、伴随症状、发病特点鉴别,心脏病典型心绞痛位于胸骨后等,伴心悸等,发作与劳累等有关;胃病疼痛在上腹部,伴恶心等,发病与饮食等有关,最终确诊需结合相关检查。 胃病:常见的疼痛部位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灼痛、刺痛等,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如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时疼痛,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不同病史的患者表现不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疼痛规律有所改变。 伴随症状 心脏病:可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晕厥、出汗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儿童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女性在更年期前后心脏病症状可能受激素影响而有所不同; 胃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等,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胃病患者症状可能更明显,老年胃病患者可能因胃肠功能减退,伴随症状不典型。 发病特点 心脏病:发作多与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有关,病情变化相对较急,若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症状持续不缓解,可能危及生命,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病发病风险较高; 胃病:发病多与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因素有关,起病相对较缓,但也有急性胃病如急性胃炎可突然发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不规范治疗的患者胃病易反复发作。 通过以上症状的区别,可以初步对心脏病和胃病进行鉴别,但最终确诊还需要结合心电图、胃镜等相关检查。
2025-10-09 10:2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