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宁玲,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研究中心进修学习。1977年至今在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曾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是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主编了《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参编了《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房扑和房颤哪个严重

    不能简单判定房扑和房颤哪个更严重,需综合患者病情、基础疾病、心室率控制、血栓栓塞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判断,两者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健康,都需及时规范诊治;房扑心房率一般250-300次/分钟,房颤心室率不规则可快可慢且快速时更易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房颤血栓栓塞风险高于房扑,长期可致心房扩大等影响心脏结构功能,房扑持续久也会影响心房结构功能,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中两者影响各有特点。 心房扑动(房扑)通常表现为规则的心房活动,心房率一般在250-300次/分钟左右;心房颤动(房颤)则是心房不规则颤动,心室率极不规则,可快可慢。房颤患者心室率快时可能更快,部分患者心室率可超过100次/分钟,甚至高达150次/分钟以上,长期快速心室率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尤其是对已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等情况时,快速心室率更易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而房扑患者心室率相对可能有一定规律,但快速房扑时也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不过总体上房颤心室率的不规则性可能更易引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 血栓栓塞风险 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相对房扑更高。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可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根据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该评分考虑了年龄、性别(女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年龄≥75岁、卒中/TIA史等因素,评分越高血栓栓塞风险越高。而房扑患者虽然也有血栓形成风险,但一般低于同等情况的房颤患者。例如,对于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房颤的血栓栓塞风险明显高于房扑。 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长期的房颤可导致心房扩大,进而影响心脏的整体结构和功能,逐渐引起左心室功能减退等。而房扑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会对心房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但相对房颤来说,在相同时间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相对缓慢一些。对于患有心肌病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房扑和房颤都可能加速心脏功能的恶化,但房颤由于其更高的血栓风险和更易导致心室率失控等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更严重。 特殊人群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房扑和房颤都可能对其造成较大影响。房颤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且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后果更严重。而老年房扑患者也需要关注心室率控制等情况,但相对而言,老年房颤的严重性在某些方面更为突出。 女性人群:女性房颤患者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有其特殊性,比如围绝经期女性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但从血栓栓塞风险角度,女性房颤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可能因为性别因素而有一定特点,但总体上房颤的严重性在女性和男性患者中都需要重视,不过女性房颤患者同样需要按照相关指南进行抗凝等预防血栓的治疗。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房扑和房颤都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加重。房颤时快速心室率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更易诱发心绞痛等。而房扑如果心室率控制不佳,也会对心肌供血产生影响。对于有心肌病的患者,房颤导致的心房扩大和心室率失控可能更快地引发心力衰竭加重,而房扑相对来说在这方面的进展可能稍缓,但长期来看也会逐渐影响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总体来说,不能简单地判定房扑和房颤哪个更严重,需要综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基础疾病情况、心室率控制情况、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两者都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都需要及时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2025-09-30 13:30:22
  • 低血压高的危害是什么

    舒张压高对人体多系统有危害,包括心脑血管系统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脑部供血,肾脏方面损害滤过功能、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眼底会影响血管,外周血管引发动脉硬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儿童及青少年需特别注意相关危害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一、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 (一)增加心脏负担 低血压高(舒张压高)时,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收缩才能将血液泵出,长期如此会使心脏肥厚、扩大,增加患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舒张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的人群,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舒张压正常者,而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脑部血液灌注主要依赖于动脉血压,舒张压高会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可能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慢性的脑部供血不足还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几率。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脑血管弹性就有所下降,舒张压高更容易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不足及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对肾脏的危害 (一)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 肾脏的血液供应依赖于动脉血压维持正常的灌注压,舒张压高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升高,长期可损害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研究发现,舒张压持续升高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比舒张压正常者更快,进而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二)导致肾小动脉硬化 舒张压高会引起肾小动脉痉挛、硬化,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肾小动脉硬化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肾功能的恶化。例如,在一些舒张压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中,肾脏的病理检查可见明显的肾小动脉硬化表现。 三、对眼底的危害 (一)影响眼底血管 舒张压高会累及眼底血管,导致眼底血管痉挛、硬化等病变。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眼底血管变化可以反映全身小血管的病变情况,尤其是舒张压高的患者,更易出现眼底血管的异常改变。 四、对外周血管的危害 (一)引发外周动脉硬化 舒张压高会促使外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外周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这会影响四肢等外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患者出现四肢麻木、发凉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间歇性跛行等外周血管疾病的表现。对于有吸烟、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舒张压高患者,外周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舒张压高对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更为明显。老年人应密切监测血压,严格控制舒张压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要注意避免快速降压等不当的降压方式,因为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较差,过快降压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舒张压高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并发症风险,如子痫前期等。妊娠期女性应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血压,同时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但要避免过度进补导致体重增长过快等不利于血压控制的情况。 (三)儿童及青少年 虽然儿童及青少年舒张压高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存在。儿童及青少年舒张压高可能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有关。长期舒张压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等。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舒张压高,应首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如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2025-09-30 13:28:55
  •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疲劳、水肿、头晕或晕厥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典型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脏病。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预防心脏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和保持心理健康等。 一、常见的心脏病早期症状 1.胸痛:胸痛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表现为压迫感、紧迫感或不适感。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可能会放射到左臂、颈部、背部或下巴。 2.呼吸困难: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或体力劳动后。这可能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的。 3.心悸:心悸是指感觉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这可能是由于心脏节律异常引起的,也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4.疲劳:心脏病患者可能会感到无缘无故的疲劳或虚弱,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这种症状。 5.水肿: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部位水肿的症状,如腿部、脚部或腹部。这可能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导致液体潴留引起的。 6.头晕或晕厥:头晕或晕厥可能是心脏病的严重症状之一,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引起的。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他们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背痛或腿痛等非典型症状。因此,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2.女性:女性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与男性不同,她们更容易出现疲劳、呼吸困难和焦虑等非典型症状。此外,女性在怀孕期间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应该在怀孕期间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的风险更高,因此他们应该更加关注心脏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异常或麻木,这可能会掩盖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4.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心脏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他们应该更加关注心脏病的早期症状。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鼻出血或视力模糊等症状,这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因此,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三、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脏病。如果怀疑有心脏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确定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药物治疗是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四、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脏病的方法: 1.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病的关键。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控制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保持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健康可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总之,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了解心脏病的早期症状非常重要。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措施。

    2025-09-30 13:25:59
  • 心律失常的发病年龄

    心律失常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儿童期有先天性因素及感染相关心律失常;青少年期有特发性及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引发的心律失常;成年期中老年常见且有性别差异影响;老年期因退行性病变及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易出现复杂心律失常,了解各年龄段发病特点有助于早期应对。 儿童期心律失常 先天性因素相关心律失常: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在儿童期就出现心律失常,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早期,甚至新生儿期就可能出现相关表现。这与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的电传导系统或结构形成出现问题,出生后就可能表现出心律失常。 感染相关心律失常:儿童时期若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多在儿童感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后发生,发病年龄可从幼儿期至青少年期不等,在病毒感染后1-3周左右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青少年期心律失常 特发性心律失常:部分青少年可能出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阶段,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青少年时期心脏电生理系统的发育特点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一些研究发现,部分特发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遗传基因突变的情况,在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这些遗传因素可能逐渐显现,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影响:青少年时期如果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疲劳、大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功能饮料等),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咖啡因则可以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等心律失常相关表现,发病年龄集中在12-18岁的青少年群体。 成年期心律失常 中老年常见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例如心房颤动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4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上升,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加。这与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如心肌肥厚、心脏传导系统老化等,同时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高血压会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引起心肌重构,影响心脏电活动;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性别差异影响:在成年期,男性和女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在冠心病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病中,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在心房颤动的发病中,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上升较为明显,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雌激素对心脏电生理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 老年期心律失常 退行性病变与心律失常:老年期心脏的退行性病变进一步加重,心脏传导系统的纤维化、心肌细胞的老化等情况更为突出,这使得老年人群中心律失常的类型更加复杂多样,如病窦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心率缓慢、心律失常等表现,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老年期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心律失常,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总之,心律失常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年龄段的心律失常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年龄分布特点有助于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2025-09-30 13:24:53
  • 心脏供血不足专用药有哪些

    心脏供血不足的用药分为改善心肌缺血类(硝酸酯类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扩张冠脉,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心肌耗氧)、改善心肌代谢类(曲美他嗪调节心肌能源底物改善代谢)、抗凝及抗血小板类(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扩张血管,ARB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扩张血管),用药需综合患者病情等多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药物有各自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一、改善心肌缺血类药物 (一)硝酸酯类药物 1.作用机制:通过释放一氧化氮,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例如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舌下含服后1-3分钟即可起效,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2.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各年龄段有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等症状的患者,但青光眼患者禁用,因为硝酸酯类药物可升高眼内压,可能加重青光眼病情;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 (二)β受体阻滞剂 1.作用机制: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脏供血不足。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长期应用还可改善预后。 2.适用人群:适用于心率偏快、高血压合并心脏供血不足的患者等,但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因为β受体阻滞剂可诱发支气管痉挛;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对血糖的影响,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 二、改善心肌代谢类药物 (一)曲美他嗪 1.作用机制:通过调节心肌能源底物,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下增加心脏供血。 2.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均可使用,但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三、抗凝及抗血小板类药物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阻止血栓素A的生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脏供血。 2.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心脏供血不足患者预防血栓事件,但有严重胃肠道溃疡、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及出血风险等。 (二)氯吡格雷 1.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2.适用人群: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心脏供血不足患者等,但有严重肝病的患者禁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一)ACEI类药物 1.作用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脏供血。例如卡托普利,可降低血压,改善心肌重构。 2.适用人群: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的心脏供血不足患者等,但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妊娠期妇女禁用,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血钾及肾功能变化。 (二)ARB类药物 1.作用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如氯沙坦,可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等。 2.适用人群: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心脏供血不足患者等,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妊娠期妇女禁用,老年人使用时同样需注意血钾及肾功能情况。 心脏供血不足的用药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并症等多种因素综合选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需严格遵循医嘱。

    2025-09-30 13:23: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