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春芳,女,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擅长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痛风、低钙/高钙血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下丘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和青少年发育障碍等疾病亦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展开
  • 甲状腺疾病有哪几种症状

    甲状腺疾病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常见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有代谢亢进(怕热、多汗、多食易饥体重降、心悸、心动过速、脉压差大)、神经系统表现(神经过敏、易激动、失眠、手抖)、甲状腺肿大及压迫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有代谢减低(怕冷、食欲减退体重增、心动过缓、血压低)、神经系统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记忆力减退等)、黏液性水肿及胃肠症状;亚急性甲状腺炎起病前多有上感史,发热、甲状腺部位疼痛放射至耳且吞咽时加剧、局部肿大压痛;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早期可无症状,进展后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韧硬,部分有甲减表现,早期少数有短暂甲亢症状;甲状腺结节多数无症状,较大时可压迫气管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致声音嘶哑等。 代谢亢进表现:患者基础代谢率升高,会出现怕热、多汗的情况,即使在相对凉爽的环境中也比常人更易出汗。由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患者常有多食易饥但体重却下降的表现,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促进了机体的物质代谢,虽然进食量增多,但能量消耗更快。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表现为心悸,即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可快可乱;还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安静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会有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的情况,这与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有关。 神经系统表现:患者往往神经过敏、易激动、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睡眠方面可能出现失眠,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影响睡眠质量。由于神经兴奋性增高,还可能出现手抖,双手平伸时会有细微的震颤。 甲状腺肿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可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地柔软,随吞咽上下移动。严重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 代谢减低表现:患者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怕冷的症状,比常人更易感觉寒冷,即使在较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有畏寒感。由于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弱,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但体重增加的情况,因为能量消耗减少,而摄入相对正常或减少不多时,就会导致体重上升。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较为常见,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偏低等。 神经系统表现:患者精神萎靡、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可出现腱反射迟钝等表现。 黏液性水肿: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黏液性水肿,表现为面部、眼睑水肿,皮肤粗糙、干燥,呈非凹陷性水肿(与凹陷性水肿不同,按压后不会立即出现凹陷)。累及胃肠道时,可引起腹胀、便秘等。 甲状腺炎相关症状 亚急性甲状腺炎: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病初期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伴有甲状腺部位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在吞咽时疼痛加剧。甲状腺局部可有肿大,质地较硬,有压痛。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甲状腺肿大,多为弥漫性肿大,质地韧硬。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如上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代谢减低、神经系统等表现。少数患者在疾病早期由于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加,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悸、多汗等,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甲状腺结节相关症状 多数无症状:很多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 压迫症状:当甲状腺结节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压迫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费力、气促,严重时可能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压迫食管时,可导致吞咽困难,感觉食物通过食管时有阻碍感;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若双侧喉返神经受压,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严重情况。

    2025-10-10 12:59:10
  • 糖尿病检查需要空腹吗

    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检测,目的是反映人体基础血糖水平,适用于怀疑有糖尿病可能及高危人群;餐后血糖检测分餐后2小时和随机血糖检测,分别有不同要求及意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血糖检测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考虑年龄等因素,老年人要注意空腹时间等,妊娠期女性有特殊血糖检测要求及重要性。 一、空腹血糖检测 1.检测目的与要求: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要求空腹8-12小时后采血检测。空腹状态下,体内的激素分泌和代谢处于相对稳定的基础状态,此时测得的血糖值能较好地反映人体基础的血糖水平。例如,经过一夜的睡眠,没有进食和饮水(除了少量白开水),体内的肝糖原分解基本完成,血糖主要依赖于空腹状态下的代谢平衡来维持,此时检测的空腹血糖值对于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病情程度等有重要意义。 2.适用情况:当医生怀疑患者有糖尿病可能时,首先会建议进行空腹血糖检测。比如一些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的患者,需要通过空腹血糖检测来辅助诊断。对于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长期静坐生活方式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 二、餐后血糖检测 1.餐后血糖检测的类型及要求 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要求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采血检测。餐后血糖反映的是机体进食后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进食后,食物被消化吸收,血糖会升高,机体通过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来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血糖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例如,正常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应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表现;如果大于等于11.1mmol/L,结合临床症状则可能诊断为糖尿病。 随机血糖检测:不需要空腹,随时都可以检测。随机血糖主要用于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波动情况。比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疑似低血糖症状时,随机检测血糖可以快速判断是否是低血糖引起的。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症状,但怀疑有糖尿病的患者,随机血糖检测也可以作为参考。 三、特殊人群的血糖检测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血糖检测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检测时间。对于幼儿,由于其可能不太配合空腹检测,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随机血糖检测,但需要结合儿童的临床症状和病史等综合判断。同时,要注意采血部位的消毒和操作规范,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儿童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成人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存在饮食不规律等情况,在检测血糖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血糖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在进行血糖检测时,空腹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低血糖等不适。对于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采血前后要注意监测血压等指标,防止因为血糖检测引起身体的不适反应。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可能相对固定,比如有些老年人可能有长期的饮食习惯,在检测血糖时要考虑其日常的饮食情况对血糖的影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的血糖检测有特殊要求。在妊娠期间,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以及餐后血糖检测来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空腹状态下,妊娠期女性的血糖要求一般比非妊娠期人群更严格,空腹血糖应小于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应小于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8.5mmol/L。妊娠期女性的身体代谢处于特殊状态,激素水平的变化等会影响血糖,所以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情况,以保障母婴的健康。例如,妊娠期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胎儿过大、早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所以妊娠期女性的血糖检测要更加严格和规范。

    2025-10-10 12:57:55
  • 孕期血糖高怎么降下去

    孕期血糖高需从多方面管理,包括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摄入;选择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适量运动,饭后1-2小时运动,每周3-5次;定期监测空腹、餐后1及2小时血糖,每天4-7次;按时产检,关注血糖及胎儿情况,产检频率增加;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家人给予支持,特殊人群如高龄、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孕妇更需谨慎管理。 控制总热量:根据孕妇的孕前体重、身高、孕周、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一般来说,孕期体重增长应适度,避免过度增重导致血糖升高更明显。例如,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宜控制在11.5-16kg。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且分次进食,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例如,可将一天的碳水化合物分成5-6餐进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绿叶蔬菜、芹菜、西兰花等,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波动。每天蔬菜摄入量应不少于500g。同时可适当摄入水果,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蓝莓等,且在两餐之间食用,每天水果摄入量控制在200-400g。 保证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质是孕期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20%-30%。 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孕期血糖高的运动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散步是较为安全且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以自我感觉稍快但仍能平稳对话为宜。孕妇瑜伽能帮助孕妇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力,且相对温和;游泳则能在水中减轻关节负担,适合有条件的孕妇。 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应选择在饭后1-2小时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一般每周运动3-5次,可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建议每天监测4-7次,如空腹、三餐后2小时等。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以便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监测方法: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按照血糖仪的操作说明正确采血和测量血糖。同时,孕妇还应关注自身的症状,如是否出现口渴、多尿、饥饿感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定期产检 产检项目:孕期血糖高的孕妇要按时进行产检,除了常规的产检项目外,还需密切关注血糖相关指标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例如,要监测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等指标,通过B超等检查了解胎儿的大小、羊水情况等。 产检频率:一般来说,孕期血糖高的孕妇产检频率会相对增加,可能每1-2周进行一次产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调整产检计划。 心理调节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血糖也有一定影响,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因此,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心理调节方法:家人要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孕妇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孕妇自己也可以参加孕妇学校等活动,学习孕期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应对孕期血糖高的信心。 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孕妇等,在孕期血糖高的管理上需要更加谨慎。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胎儿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因此更要严格遵循上述饮食、运动、监测等方面的要求,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再次怀孕时血糖高复发的风险增加,要提前做好准备,加强产检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健康。

    2025-10-10 12:57:13
  • 甲亢容易失眠怎么办

    改善甲亢患者失眠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营造安静适宜光线的睡眠环境;调整规律作息,避免日间过长午睡,白天适度运动且注意时间强度;控制甲亢病情,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通过冥想、音乐疗法放松心情,严重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来调节心理。 一、改善睡眠环境 1.环境安静:甲亢患者容易失眠,首先要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噪音干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应选择在相对安静的房间休息,避免夜间有过大的声响刺激;成年人也应尽量关闭门窗,阻挡外界嘈杂声音传入卧室。 2.光线适宜:保持卧室光线昏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习惯晚睡的人,在准备入睡时,要确保卧室光线柔和不刺眼,这样有助于身体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有病史的患者更要注重睡眠环境的营造,因为良好的环境利于病情控制和睡眠改善。 二、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不管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例如儿童可以每天晚上7-8点左右准备上床,早上7点左右起床;成年人也应尽量保持相对固定的生物钟,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 避免日间过长午睡:对于有午睡习惯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1小时左右,避免因为日间午睡过长而影响夜间睡眠。 2.适度运动 运动时间:可以在白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甲亢患者,儿童可以选择在放学后进行一些轻松的户外活动,如跳绳等;成年人可以在下班后进行30分钟左右的慢跑;老年人则适合进行慢走等运动。运动时间建议安排在下午或傍晚,这样有助于晚上睡眠,但要距离睡觉时间1-2小时以上。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要适中,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通过适度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减轻甲亢带来的身体代谢亢进状态,从而利于改善睡眠,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有病史的患者要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身体不适影响睡眠。 三、控制甲亢病情 1.药物治疗: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来控制甲亢病情,因为甲亢病情得到控制后,身体代谢亢进的状态改善,有助于睡眠改善。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但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甲亢来缓解失眠症状。 2.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其他疾病的甲亢患者,更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病情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睡眠,通过定期复查能及时调整治疗,保障睡眠质量。 四、心理调节 1.放松心情 冥想放松:甲亢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困扰容易出现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睡眠。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放松心情,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深呼吸放松;成年人可以选择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冥想方式来平复情绪,缓解焦虑,从而改善睡眠。 音乐疗法: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放松心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舒缓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一些慢节奏曲目。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音乐类型,在睡前听音乐,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2.心理疏导:如果患者焦虑等情绪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引导;成年人可以主动与心理医生沟通;老年人若有心理问题,家属要协助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通过心理调节来改善失眠状况,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甲亢患者的睡眠至关重要。

    2025-10-10 12:50:37
  • 胆固醇高的症状

    胆固醇高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部分患者会有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现等非特异性表现;不同人群胆固醇高症状有特点,儿童青少年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因素时易较早出现症状,女性绝经前因雌激素保护症状出现晚,绝经后风险增加,男性相关表现可能早于女性,特殊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人群胆固醇高风险高且易出现相关表现,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定期查血脂以便早期干预。 黄色瘤:是由于含有脂质的组织细胞在皮肤或肌腱部位沉积而形成的黄色或橙色的丘疹、结节或斑块。常见的有眼睑黄色瘤,多发生在眼睑部位,表现为内侧眼角附近出现的黄色小丘疹,逐渐增大融合;肌腱黄色瘤多见于跟腱、手或足背的伸肌腱处等,表现为质地较硬的黄色结节。这是因为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沉积在皮肤或肌腱等组织中所致。 早发性角膜环:多见于40岁以下的人群,表现为角膜边缘出现灰白色或白色的环,宽约1-2mm。这是由于胆固醇等脂质沉积在角膜缘的基质内引起的。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现:当胆固醇长期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形成时,可能会出现相应器官或组织缺血的表现。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可能会引起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的心前区压榨性或闷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如果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脑梗死,出现偏瘫、言语不利、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如果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可能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 不同人群胆固醇高的症状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时期胆固醇高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因素影响,可能会较早出现症状,如可能在较年幼时就出现黄色瘤等表现,这与家族遗传导致体内脂质代谢异常,胆固醇不能正常代谢排出,从而沉积在组织有关。 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胆固醇升高相关症状可能相对男性出现得晚一些,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胆固醇升高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等风险会增加,症状也可能逐渐显现,如绝经后女性可能更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绞痛等表现,这与雌激素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减弱有关。 男性:一般来说,男性胆固醇高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表现可能相对早于女性出现,如较早出现冠心病相关的心绞痛等症状,这与男性体内激素等因素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有关。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胆固醇升高的风险较高,也更容易出现胆固醇高相关的早期不明显症状或逐渐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表现。比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同时又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内胆固醇代谢失衡,逐渐出现胆固醇升高及相关后续表现。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胆固醇高的发生率往往较高,而且这些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胆固醇容易升高,而胆固醇升高又会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时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糖尿病相关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以及胆固醇高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等。 总之,胆固醇高的症状具有多样性且早期多不典型,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有家族遗传史、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固醇异常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2025-10-10 12:45: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