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春芳,女,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擅长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痛风、低钙/高钙血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下丘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和青少年发育障碍等疾病亦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展开
  • 糖尿病手麻是什么原因呢

    糖尿病患者手麻主要与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血糖控制不佳有关。周围神经病变因长期高血糖致神经细胞异常等,年龄大、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病变是高血糖致血管内皮损伤、管腔狭窄影响神经供血,病史长、性别可能有差异;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糖波动致神经组织渗透压改变,年龄不同、生活方式与病史不良的患者更易出现手麻。 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会使体内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增多,消耗大量肌醇,影响神经细胞钠-钾-ATP酶功能,导致神经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神经纤维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从而出现手麻症状,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组织更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在高血糖环境下,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病理改变会更加明显,手麻等症状出现的概率相对更高。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修复能力较弱,高血糖对神经的损害更难恢复,手麻症状可能更持久且严重。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周围神经病变。如长期吸烟的糖尿病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加重神经缺血缺氧,从而促进手麻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发生发展;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身体代谢紊乱加重,也会使得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症状更易出现。 血管病变: 发病机制: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例如,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会使神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闭塞,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手麻。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存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往往也伴随着神经微血管病变,提示两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 性别差异: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手麻方面,男女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管调节功能可能相对更易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出现血管病变导致手麻的情况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病史影响:糖尿病病史越长,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越高。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病变的进展。例如,糖尿病病史超过15年的患者,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概率大幅增加,手麻等因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的症状发生风险也显著升高。 血糖控制不佳: 发病机制:血糖波动过大时,会使神经组织内的渗透压发生改变,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例如,血糖突然升高或降低,神经细胞内水分含量随之变化,导致神经纤维肿胀或收缩,引起手麻等不适症状。一项临床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手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 年龄因素: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由于其神经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血糖对神经的影响可能更为敏感,容易出现手麻等神经损害症状;而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神经功能已有所减退,血糖控制不佳时,神经损伤更容易发生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生活方式与病史: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且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本身就更难控制稳定,血糖波动较大,进而更容易因血糖控制不佳出现手麻症状。比如,既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又有较长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血糖控制难度大,手麻等并发症相关症状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2025-09-28 13:27:42
  • 糖尿病吃藜麦可以吗

    藜麦营养丰富,对糖尿病患者有益,其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平稳血糖,高蛋白低热量利于体重管理,但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还要考虑个体差异,老年和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藜麦的营养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藜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它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等)、矿物质(如镁、钾等)。其中膳食纤维对于糖尿病患者较为有益,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有研究表明,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改善机体的血糖控制指标,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幅度。例如,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膳食纤维摄入量较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低。 二、糖尿病患者食用藜麦的益处 (一)对血糖控制的帮助 藜麦中的膳食纤维在胃肠道中可以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阻碍肠道对葡萄糖的快速吸收,使得血糖不会在进食后迅速升高。同时,其低升糖指数(GI)的特点也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维持相对稳定的血糖水平。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较为缓慢,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血糖的管理。相关研究显示,食用低GI食物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一般在4%-6%左右,糖尿病患者若能较好地控制HbA1c,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对体重管理的作用 藜麦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热量相对较低,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的体重管理问题有一定帮助。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患者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欲望,有助于控制体重。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减轻体重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血糖控制状况。例如,一项针对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研究中,让患者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并配合适当运动,发现患者的体重有所下降,同时血糖控制指标也得到了改善。 三、糖尿病患者食用藜麦的注意事项 (一)烹饪方式的影响 烹饪藜麦时应避免过度加工,如避免加入过多的糖、油等。建议采用较为简单的烹饪方式,如煮食。因为如果烹饪过程中添加过多的油脂或糖类,会增加藜麦的热量和糖分含量,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体重控制。例如,将藜麦与蔬菜、瘦肉等搭配煮成杂粮饭,既保证了营养均衡,又能较好地控制热量和糖分的摄入。 (二)个体差异的考虑 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个体的代谢差异等有所不同。对于一些血糖波动较大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藜麦时应更加谨慎,建议在食用前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藜麦的食用量和食用方式。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对饮食的精准控制要求更高,需要根据自身的血糖监测情况来合理安排藜麦的摄入。 (三)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食用藜麦时应注意烹饪得更加软烂,以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老年患者可能还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搭配藜麦的饮食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营养平衡。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藜麦可以作为一种健康的主食选择,但要注意控制食用量,避免因过量食用导致血糖波动,并且要确保饮食的多样化,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2025-09-28 13:21:29
  • 甲亢心的预后

    甲亢心预后与疾病控制情况、患者个体因素、心脏受累程度相关。甲亢有效控制时预后较好,控制不佳则预后差;年轻患者、无严重基础疾病者预后相对好,老年、合并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及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预后差;轻度心脏受累预后好,重度心脏受累预后差。 疾病控制情况 甲亢得到有效控制时:若甲亢能够通过规范的治疗(如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心脏受累的情况通常会逐渐改善。研究显示,约60%-70%的甲亢心患者在甲亢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心脏增大可逐渐缩小,心律失常等心脏症状也会明显缓解,心功能可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预后相对较好。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为例,规范用药下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一般在数月至1年左右,随着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心脏的负担减轻,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修复。 甲亢控制不佳时:如果甲亢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处于甲状腺激素过高的状态,心脏损害会持续加重。可能会出现心脏扩大难以逆转、顽固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如持续的心房颤动且药物难以转复)等情况,预后较差。例如,部分患者由于甲亢病情反复,未能及时规范治疗,心脏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结构性改变,如心肌纤维化等,即使甲状腺功能纠正后,心功能也难以完全恢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患者个体因素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因为其心脏的代偿能力较强。年轻甲亢心患者在甲亢得到控制后,心脏恢复的潜力较大。而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储备较差,同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甲亢心对老年患者心脏的损害往往更为严重,预后相对不佳。老年甲亢心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事件的风险更高,且恢复过程更缓慢。 基础疾病情况:合并有冠心病的甲亢心患者预后较差。因为甲亢本身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再加上冠心病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两者叠加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缺血缺氧,使得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升高。例如,甲亢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治疗甲亢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冠心病的治疗,治疗难度增大,预后较单纯甲亢心患者更差。而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甲亢心患者,在甲亢控制后,心脏恢复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甲亢心的预后。吸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酗酒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甲亢心患者的预后改善。例如,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逐渐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得到一定保障,对甲亢心的恢复有积极作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力,但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心脏受累程度 轻度心脏受累:若甲亢心患者最初仅表现为轻度的心律失常(如偶发早搏)、轻度心脏扩大,心脏结构和功能尚未发生严重改变,经过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重度心脏受累:当患者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如全心衰竭,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时,预后较差。这些严重心脏受累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如心源性休克等,病死率相对较高。

    2025-09-28 13:18:38
  • 糖尿病每天用什么泡脚最好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艾叶、丹参、花椒等中药泡脚,分别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温中散寒等原理及相应方法,但需注意血糖控制情况、脚部状况及特殊人群情况,如血糖不稳定、脚部有破损溃疡、感觉神经病变者等需谨慎,老年和儿童糖尿病患者泡脚也有特殊注意事项,需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泡脚,不适及时就医。 一、中药泡脚方及原理 (一)艾叶泡脚 原理: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痒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艾叶中的有效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脚部感觉可能异常,艾叶泡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脚部的寒冷感等。 方法:取干燥艾叶30-50克,加水煮沸,然后将药液倒入泡脚盆中,待水温合适(一般38-43℃)后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脚部有破损等情况则不宜使用。 (二)丹参泡脚 原理:丹参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泡脚有助于改善足部的微循环,对预防足部病变可能有一定帮助。 方法:取丹参15-20克,加水煎煮,取药液泡脚,水温同样控制在38-43℃,每次泡脚时间15分钟左右,每周可进行2-3次。 (三)花椒泡脚 原理:花椒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其含有的挥发油等成分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脚部可能存在的轻微感染风险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同时能温暖脚部。 方法:取花椒10-15克,加水煮开后,待水温合适时泡脚,每次15分钟左右,每周可2-3次。但花椒泡脚时要注意水温,避免烫伤,且如果脚部有破溃等情况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一)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泡脚前要确保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空腹血糖不宜过高(最好在7.8mmol/L以下),餐后血糖也不宜过高,因为血糖过高时,脚部皮肤等组织的抵抗力下降,泡脚不当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如果血糖波动过大,如血糖低于3.9mmol/L,此时泡脚可能会加重低血糖反应的风险,所以要先将血糖调整到相对安全的范围再泡脚。 (二)脚部情况 1.有破损、溃疡者:如果糖尿病患者脚部已经出现破损、溃疡等情况,无论是中药泡脚还是其他方式泡脚都不适合,因为泡脚可能会导致感染加重,不利于伤口愈合。 2.感觉神经病变者: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足部感觉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灵敏,所以在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的控制,最好先用手或温度计测试水温,避免因为感觉迟钝而被烫伤。例如,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病变可能更明显,更要谨慎控制水温。 (三)特殊人群 1.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提到的感觉神经病变等问题外,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即可,且泡脚后要注意及时擦干脚部,保持脚部干燥,防止感染。 2.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泡脚需求,也要非常谨慎。儿童对温度的感知虽然不一定像老年患者那样不灵敏,但也需要严格控制水温,且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要在家长的密切监护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容易出现意外情况。 总之,糖尿病患者选择泡脚方法时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进行,如果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停止泡脚并就医。

    2025-09-28 13:17:40
  • 生长激素缺乏的原因

    生长激素缺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遗传因素方面相关基因缺陷会影响垂体生长激素细胞发育功能致分泌不足;垂体病变中垂体肿瘤压迫及垂体缺血性坏死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下丘脑病变里肿瘤压迫和炎症破坏会影响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进而致缺乏;还有暂时性生长激素缺乏(应激状态等致)及药物因素(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等)也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一、遗传因素 1.相关基因缺陷:生长激素缺乏可能与多种基因缺陷有关,如生长激素基因(GH1)缺失、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基因(PROP1)突变、前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基因(POU1F1)突变等。这些基因的异常会影响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例如,POU1F1基因突变可导致垂体前叶多种激素分泌异常,其中包括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遗传因素在这类患儿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需更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二、垂体病变 1.垂体肿瘤:垂体腺瘤是常见的垂体病变之一,尤其是嫌色性垂体腺瘤,可压迫垂体前叶,影响生长激素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儿童时期若患垂体肿瘤,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例如,通过垂体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可发现垂体肿瘤的存在,从而进一步评估生长激素分泌情况。 2.垂体缺血性坏死:如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希恩综合征,可导致垂体缺血性坏死,影响垂体前叶各种激素的分泌,包括生长激素。这种情况在有产后大出血病史的女性患者中可能出现,会对患者的生长激素水平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关注患者的病史,尤其是分娩相关病史,以便早期发现垂体缺血性坏死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 三、下丘脑病变 1.肿瘤:下丘脑的肿瘤,如颅咽管瘤,可压迫下丘脑,影响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的分泌,进而导致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减少。颅咽管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肿瘤的生长会对下丘脑-垂体轴产生明显影响,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明确下丘脑肿瘤的情况,评估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 2.炎症:下丘脑的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可破坏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影响GHRH的正常分泌,从而导致生长激素缺乏。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需要考虑下丘脑炎症可能导致生长激素缺乏的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相关检查来判断。 四、其他因素 1.暂时性生长激素缺乏: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严重感染、创伤等,机体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这种情况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当应激因素去除后,生长激素分泌通常可恢复正常。例如,儿童患肺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激素缺乏,随着感染的控制,生长激素水平会逐渐恢复,需要注意区分暂时性和永久性的生长激素缺乏,以便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下丘脑GHRH的分泌,进而减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长激素水平和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药物治疗和生长激素缺乏的风险。

    2025-09-28 13:14: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