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春芳,女,主任医师,从事内分泌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擅长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痛风、低钙/高钙血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下丘脑-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和青少年发育障碍等疾病亦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瘤等各种垂体疾病,以及其它内分泌疾病。展开
  • 糖尿病一天吃多少芝麻合适

    糖尿病患者一天吃芝麻合适量一般为10-15克,芝麻含高脂肪等营养成分,过量摄入影响血糖控制,肥胖、消瘦、伴血脂异常者有不同调整建议,还需注意食用方式、搭配饮食及监测血糖。 芝麻的营养成分对血糖的影响 脂肪:芝麻中的脂肪属于高热量物质,过量摄入会使总热量摄入超出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能量需求,从而影响血糖水平。研究表明,长期高热量饮食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加重糖尿病病情。 膳食纤维:芝麻中的膳食纤维虽对身体有益,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平稳血糖。但如果芝麻摄入量过多,膳食纤维带来的益处也不能完全抵消脂肪过多带来的热量风险。一般来说,10-15克芝麻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但超过这个量就可能适得其反。 不同情况糖尿病患者的调整建议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本身体重超标,更应严格控制芝麻的摄入量,建议控制在10克以内。因为肥胖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而过多摄入芝麻的高热量可能进一步加重肥胖程度,不利于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控制。 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体型消瘦,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到15克左右,但也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足的情况,芝麻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营养,但仍要注意不能因芝麻的营养补充而过度摄入导致血糖波动。 伴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芝麻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对于同时伴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芝麻摄入量。因为高血脂和高血糖往往相互影响,过多摄入芝麻可能会使血脂进一步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血脂异常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风险。 食用芝麻的注意事项 食用方式:尽量选择凉拌、研磨成芝麻糊等较为健康的食用方式,避免油炸芝麻,因为油炸会增加芝麻的热量和脂肪含量,不利于血糖和血脂控制。例如,油炸芝麻后,其脂肪含量会因油炸过程进一步升高,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对身体不利的物质。 搭配饮食:吃芝麻时,要相应减少当天其他油脂类食物的摄入,保持每日总脂肪摄入量的平衡。比如,如果当天已经吃了较多的炒菜油,那么芝麻的摄入量就要相应减少,以确保每日脂肪摄入在合理范围内。 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芝麻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了解自身对芝麻摄入量的耐受情况。一般在食用芝麻后1-2小时监测血糖,观察血糖是否出现较大波动。如果发现血糖明显升高,应及时调整芝麻的摄入量。

    2025-09-28 11:50:23
  • 测高血糖怎么治

    高血糖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以及血糖监测与管理(定期监测血糖和就医随访),生活方式调整需依不同人群差异进行,药物治疗有多种类型及适用人群,血糖监测与管理要依患者情况确定频率和随访计划。 适度运动:规律运动对高血糖患者有益。有氧运动是不错的选择,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选择趣味性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老年人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等。有病史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评估运动风险。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有多种类型的口服降糖药可供选择,如二甲双胍,它能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不同,例如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首选二甲双胍;对于胰岛功能尚存但存在餐后高血糖的患者,格列奈类可能更合适。 胰岛素治疗: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患者病情需要时,会考虑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有不同类型,如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出现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围手术期等也需要胰岛素治疗。特殊人群使用胰岛素时需特别注意,孕妇高血糖使用胰岛素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类型,且需密切监测血糖和胎儿情况;老年人使用胰岛素要注意防止低血糖,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 血糖监测与管理 血糖监测:高血糖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不同患者监测频率不同,一般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监测频率要高些,而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每天监测多次血糖;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每周监测2-3天的空腹和餐后血糖。 定期就医随访:高血糖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并发症情况等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例如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病史的患者,随访时会重点关注肾功能和尿蛋白等指标;女性高血糖患者在孕期等特殊阶段要增加随访频率。

    2025-09-28 11:48:13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就医指征是什么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就医指征包括:糖尿病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手足对称性麻木、刺痛等)、感觉功能进行性减退、运动功能异常、伴随剧烈疼痛、足部溃疡感染等严重情况、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出现相关症状、儿童糖尿病患者出现相关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相关表现时均需及时就医。 感觉功能进行性减退时:当患者发现手足部位的感觉逐渐减退,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不能准确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或者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受伤后不能及时察觉,此时应就医。因为感觉减退可能预示着神经病变在进展,需要及时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阻止病情恶化。 运动功能出现异常时: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足肌肉无力、萎缩,影响到正常的运动功能,如行走困难、持物不稳等,需及时就医。神经病变不仅会影响感觉,还可能累及运动神经,导致肌肉功能障碍,而肌肉无力等运动异常若不早期干预,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 伴随其他严重情况时:当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相关表现的同时,还伴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足部溃疡、感染等严重情况时,必须立即就医。剧烈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心理状态,而足部溃疡和感染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坏疽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血糖控制不佳且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出现时:对于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任何症状,都应及时就医。因为高血糖状态会持续损伤神经,血糖控制不佳会使神经病变进展加快,所以即使是轻微的感觉异常,也需要尽早干预来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神经病变的进程,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儿童糖尿病患者出现相关表现时: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手足部位的感觉异常、运动功能改变等神经病变相关表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病变对其影响可能更为严重且进展较快,所以更要及时就医。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可能会影响其身体发育和日常生活能力,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相关表现时: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对其生活自理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当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因为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会更快地影响其生活质量,如导致行走困难、增加跌倒风险等,及时就医可以采取措施延缓病情,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舒适度和安全性。

    2025-09-28 11:47:01
  • 常吃醪糟能引起高血糖吗

    醪糟主要成分含碳水化合物等,食用后其中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吸收致血糖升高,健康人群适量食用一般血糖波动不大,糖尿病患者食用易致血糖失控加重病情,老年人食用后血糖恢复慢需谨慎,儿童一般不建议食用,健康人群应控制食用量,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最好避免食用,若要食用需在血糖平稳时少量并监测血糖咨询医生。 食用醪糟后血糖变化的机制 当人体食用醪糟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物质,然后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胰岛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但如果本身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等情况,食用醪糟后就可能引起血糖较明显的波动。 不同人群食用醪糟对血糖的影响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的胰岛功能正常,适量食用醪糟一般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例如,健康人一次性食用适量醪糟后,血糖会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上升,随后通过自身的血糖调节机制恢复到基础水平。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血糖调节能力受限,食用醪糟后更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如果食用醪糟,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醪糟中的碳水化合物会快速升高血糖,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如此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比如,本身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食用醪糟后可能需要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但不建议自行随意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包括胰岛功能。老年人食用醪糟后,血糖升高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可能较慢。所以老年人食用醪糟要特别谨慎,建议少量食用,并监测血糖。如果食用后血糖升高较明显,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适当增加活动量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带来的风险。 儿童:儿童一般不建议食用醪糟,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功能与成人不同,醪糟中的酒精成分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儿童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差,食用醪糟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等发育,而且也可能引起血糖的不稳定情况,但儿童一般很少主动食用醪糟,不过如果有误食情况需密切关注血糖等变化。 如何合理食用醪糟以避免高血糖风险 健康人群如果要食用醪糟,也应控制食用量,不宜大量食用。一般每次食用量建议在50-100克左右。 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最好避免食用醪糟,如果非常想吃,可以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少量食用,并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同时咨询医生的意见。

    2025-09-28 11:44:27
  • 女性甲亢的症状有哪些呢

    女性甲亢会出现代谢亢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眼部等多方面症状,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确诊后依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日常要注意休息、心态、饮食,突眼者需保护眼睛。 一、代谢亢进相关症状 女性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会出现怕热多汗,即使在较凉爽的环境中也比常人更易出汗,这是因为代谢增强产生过多热量需通过出汗散热来调节体温;还可能有食欲亢进但体重却减轻的情况,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虽患者进食量增加,但身体消耗大于摄入,导致体重下降。 二、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常表现出神经过敏、易激动、烦躁不安等。例如,情绪容易波动,可能因小事就大发脾气,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失眠等情况,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使神经兴奋性增高。 三、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另外,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血压升高,收缩压升高较为明显,舒张压可能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增大。 四、消化系统症状 胃肠蠕动加快,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甚至每日数次稀便。但一般患者的腹痛症状不明显。同时,肝脏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出现肝大、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五、内分泌系统症状 对于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延长等。在生殖方面,可能会影响受孕,导致受孕难度增加。此外,还可能出现毛发稀疏等情况。 六、眼部症状 部分女性甲亢患者会出现突眼症状,分为单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单纯性突眼主要表现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等;浸润性突眼则更为严重,患者会有眼部异物感、胀痛、复视、视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溃疡、失明等。突眼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眼眶后组织出现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眼球后组织增生、水肿等。 女性在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等)来明确是否患有甲亢。一旦确诊,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有突眼症状的患者,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用眼,外出时可佩戴墨镜等。

    2025-09-28 11:41: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