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疗,包括胃肠息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胆石症、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向 Ta 提问
吕富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研究生导师,博士;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检查及微创手术。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及微创介入治疗研究,擅长胰胆疾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及胃肠道早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展开-
胆红素正常值是多少
总胆红素成人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新生儿不同时段有不同范围其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受损、胆道梗阻等情况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0~6.8μmol/L其升高多考虑胆道梗阻性疾病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1.7~10.2μmol/L其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等且不同人群因生理状态胆红素正常值范围有差异需结合具体人群情况综合判断胆红素是否正常。 总胆红素成人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新生儿不同时段有不同范围其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受损、胆道梗阻等情况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0~6.8μmol/L其升高多考虑胆道梗阻性疾病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1.7~10.2μmol/L其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等且不同人群因生理状态胆红素正常值范围有差异需结合具体人群情况综合判断胆红素是否正常。 一、总胆红素正常值 成人总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17.1μmol/L。新生儿由于生理特点,出生后24小时内总胆红素通常不超过102.6μmol/L,出生后2~4天一般不超过205.2μmol/L,出生后5~7天一般不超过221μmol/L。总胆红素反映了体内胆红素的总体水平,其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受损、胆道梗阻等多种情况。 二、直接胆红素正常值 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通常为0~6.8μmol/L。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它的变化能帮助判断黄疸的类型,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考虑胆道梗阻性疾病等。 三、间接胆红素正常值 间接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7~10.2μmol/L。间接胆红素是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其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等情况,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不同人群因生理状态不同,胆红素正常值范围有差异,比如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其胆红素正常值范围与成人不同,临床需结合具体人群情况综合判断胆红素是否在正常范围。
2025-10-27 10:13:02 -
肝腹水这个病严重吗
肝腹水严重性与基础病因相关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腹水提示肝脏功能显著受损且进展快量大影响生活质量,常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增加危险性,老年人、有基础肝病者、长期酗酒者因自身情况特殊性使病情更凶险需及时就医评估治疗改善预后。 肝腹水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从科学依据及临床研究来看: 一、与基础病情相关的严重性体现 肝腹水是肝硬化等慢性肝病进展至失代偿期的典型表现,其严重程度首先与基础病因密切相关。例如,由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的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提示肝脏功能已显著受损,病情已进入较晚阶段。若腹水进展迅速且量大,会引发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腹胀、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并发症带来的额外风险 肝腹水常伴随多种严重并发症,显著增加疾病的危险性。其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这是腹水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其二,肝肾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恶化,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整体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其三,肝性脑病,腹水相关的内环境紊乱等因素可能诱发肝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及生命安全。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性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腹水相关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差,肝腹水可能更快地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进展往往更为凶险。 有基础肝病者:本身患有乙肝、丙肝等肝病的患者,肝腹水提示肝脏储备功能已严重下降,病情恶化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和积极干预。 长期酗酒者:长期酗酒导致的肝损伤患者出现腹水,若继续饮酒会进一步破坏肝脏结构和功能,加速病情进展,加重肝腹水的严重性。 综上,肝腹水属于较为严重的临床状况,需及时就医,通过评估基础病因、腹水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
2025-10-27 10:12:24 -
总胆红素偏高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的:
肝细胞性黄疸由多种肝脏疾病致肝细胞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引发,儿童感染嗜肝病毒、老年人因肝脏储备功能下降易出现,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大量破坏,含遗传性红细胞自身异常及外部如疟疾感染、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等因素,阻塞性黄疸由肝内肝外胆管阻塞导致,有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病变及相关人群诱因。 一、肝细胞性黄疸相关原因 多种肝脏疾病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与排泄功能。例如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侵袭肝细胞致其结构与功能受损,使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药物性肝损伤也是常见诱因,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时可损害肝细胞,干扰胆红素代谢过程。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感染嗜肝病毒易引发肝细胞性黄疸,老年人因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对肝损伤因素更敏感,更易出现肝细胞性黄疸相关总胆红素偏高。 二、溶血性黄疸相关原因 红细胞大量破坏是关键。遗传性因素导致红细胞自身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膜结构异常、稳定性差,易在血液循环中破裂;外部因素方面,疟疾感染可破坏红细胞,血型不合输血引发免疫性溶血反应,使红细胞破坏加速,生成过多间接胆红素,超出肝细胞处理能力致总胆红素升高。新生儿期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是常见溶血性黄疸原因,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溶血;成年女性在特殊生理状态下接触溶血诱因时也可能出现相关情况。 三、阻塞性黄疸相关原因 包括肝内和肝外胆管阻塞。肝内胆管阻塞可见于肝内胆管结石,结石阻塞胆管阻碍胆汁流动;肝外胆管阻塞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结石嵌顿致胆汁排出受阻)、胰头癌等病变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途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总胆红素升高。不同性别中,女性因激素等因素,胆囊结石引发胆总管结石致阻塞性黄疸的概率有差异;有胆道手术史人群易因胆管狭窄等情况诱发阻塞性黄疸相关总胆红素偏高。
2025-10-27 10:11:23 -
肚子里有蛔虫会出现什么症状
蛔虫感染可致消化系统出现脐周间歇性隐痛、食欲异常(伴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有过敏反应如皮肤荨麻疹、瘙痒,儿童及孕妇感染会影响营养与生长发育,蛔虫窜入胆道可引发右上腹剧烈绞痛的胆道蛔虫症,儿童需家长留意症状及时就医,孕妇要注重个人卫生,有基础疾病者应及时检查处理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一、消化系统症状表现1.腹痛:多为脐周间歇性隐痛,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会刺激肠黏膜,儿童可能因无法清晰表达而表现为不定时哭闹等情况,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发作无明显规律;2.食欲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亢进现象,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腹泻或便秘状况,此与蛔虫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蛔虫在肠道内寄生会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与排泄过程;二、过敏相关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比如皮肤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这是由于蛔虫的代谢产物等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所致;三、营养与生长发育影响儿童感染蛔虫后,蛔虫会争夺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孕妇感染蛔虫则可能影响自身营养状态,间接对胎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孕妇营养状况不佳会波及胎儿的生长发育;四、胆道蛔虫症等特殊表现蛔虫具有窜扰习性,若窜入胆道可引发胆道蛔虫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右上腹剧烈绞痛,患者疼痛难忍、辗转反侧、坐立不安,这是较为危急的状况,需及时就医处理;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薄弱,是蛔虫感染的高发人群,家长需密切留意儿童是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孕妇感染蛔虫需格外注重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保持饮食卫生等,防止蛔虫感染加重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有基础疾病者感染蛔虫可能会干扰基础疾病的控制,应及时进行蛔虫相关检查及相应处理,以避免蛔虫感染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协同作用。
2025-10-27 10:10:33 -
乙型肝炎肝硬化传染吗
乙型肝炎肝硬化具传染性源于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接触日常一般接触通常不传播儿童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需避免高危行为乙肝患者及肝硬化患者家庭成员需检测接种或监测管理。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传染性根源 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源于乙肝病毒(HBV),因为肝硬化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引发肝脏慢性炎症、纤维化进而发展的阶段,乙肝病毒具备传染性。 二、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可通过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如不洁纹身、补牙等)传播,此类途径在既往未规范筛查血液的年代较为常见,当前因血液筛查严格,该途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但仍需注意相关风险。 2.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率已大幅下降,但仍有部分未规范预防的情况存在。 3.性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保护的性接触,病毒可通过性接触黏膜等途径传播,性伴侣中一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时,另一方感染风险增加。 三、非传播的日常接触情况 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通常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因为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存活能力有限,且正常人体的皮肤、黏膜可起到一定屏障作用。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要点 儿童: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可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乙肝病毒风险,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及其相关肝硬化的重要措施。 有高危行为人群:如性工作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等,需避免高危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性接触传播风险,静脉药瘾者应杜绝共用注射器。 乙肝患者及肝硬化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检测乙肝五项,无保护性抗体者需接种乙肝疫苗,已感染乙肝病毒者需定期监测病情,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2025-10-27 10:09:31

